..續本文上一頁熟,今時愚善知識開導,頓悟自心,離諸妄想,永斷諸趣生死根本者。此則不墮。非此,無不墮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貪愛名爲母 無明則爲父
覺境識爲佛 諸使爲羅漢
陰集名爲僧 無間次第斷
(記曰。此頌以無間智,次第斷彼無明貪愛等,故爲無間行也。)
謂是五無間 不入無擇獄
(記曰。長行正意,明五無間行,證真實法。乃因釋疑,故說外五無間耳。故此不頌。◎此上二章舉果驗因示一乘真因相竟。◎已前大科第二返妄歸真初辯邪正頓示一乘理行因果相中辯明因地心已竟文從初卷五法章來止此計一萬七千余言◎下辯果地覺分叁◎初明叁身以顯法身常德又叁◎初總示佛之知覺)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佛之知覺。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覺。
(記曰。上辯因地心已竟。此明果地覺也。佛之知覺,果地覺也。由前雲我說一乘道覺名爲大乘。意謂一乘乃佛之知覺也。不知何等是佛之知覺。故此辯之。)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爲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
(記曰。此總示佛之知覺相也。二障,即煩惱所知。二死,即分段變易。二煩惱,即根本支末。舊注爲四住並無明,亦不出此。謂但能斷如上諸過,即名佛之知覺。所謂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人法雙空,諸障永寂,方稱佛之知覺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知二無我 二障煩惱斷
永離二種死 是名佛知覺
(記曰。此總明果覺之相也。然果佛有二。謂一緣生報佛。二法身真佛。然緣生報佛,乃曆劫修生,此法報冥一,叁身不二。若法身真佛,則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也。◎次顯報化二身)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衆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佛。及種種受生。我爾時作曼陀轉輪聖王。(二譯皆作頂生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鳥。釋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經說。(魏譯雲。如是等百千經,皆說本生。唐譯雲。說百千本生之事。)
(記曰。此下將明緣生報化二身,以顯佛佛道同,果德不二,故致此問也。因上佛說覺無我等名之爲佛。大慧意謂世尊既因覺法爲佛,乃現在修成,蓋非已成之佛來應世者。如何世尊乃雲我是過去佛耶。既雲是過去佛。何以又言如來過去受種種身。又說爲頂生王。又說爲禽獸。若象若鹦鹉等。又說爲天帝。又說爲仙人。如是等說百千本生之事者何也。如此,則自語相違也。此蓋常情所疑,故興此問。)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唐譯雲。依四平等秘密意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于大衆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雲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于大衆中唱如是言。雲何字等。若字稱我爲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唐譯雲。謂我名佛。一切如來亦名爲佛。)彼字自性無有差別。是名字等。
(記曰。此明佛佛名等,謂化等也。然名者實之賓也。以實等故名亦等。其他叁乘皆不得此名者,以未臻其實故。)
雲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
(記曰。此明佛佛音聲相等,謂報等也。六十四種梵音者。舊注引密迹力士經,說佛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爲,從,屬,于,呼。是八轉聲,各具八德。所謂調和聲,柔軟聲,谛了聲,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八即成六十四聲。非唯釋迦一佛。一切諸佛音聲亦皆如是。迦陵頻伽,此雲妙聲鳥。正法念經雲。迦陵頻伽,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故諸經稱佛音聲,必引爲喻。楞嚴雲,伽陵仙音,遍十方界。)
雲何身等。謂我與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無有差別。除爲調伏彼彼諸趣差別衆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雲何法等。謂我及彼佛得叁十七菩提分法。
(記曰。此明佛佛身等法等,以法等故身等也。華嚴雲。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蓋此明叁身皆等也。叁身者,法報化也。然法身唯一。報身有二。謂自受用,及他受用。化身有叁。謂大化,千丈盧舍那,及無邊相好等。小化,丈六釋迦。隨類化,即所雲種種受生,頂生,天帝,大象,鹦鹉,乃至猿鹿異類,無處不入。此中色身,即自他受用報身,及大小化身。種種身,即隨類化也。宗鏡問雲,諸佛唯一法身,雲何說叁身差別。答,約用分叁,其體常一。識論雲。如是法身,有叁相別。一自性身。謂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叁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衆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是以轉滅叁心得叁身。一根本心,即第八識轉得法身。二依本心,即第七識轉得報身。叁起事心,即前六識轉得化身。又名叁德。一斷德,謂斷一切煩惱,即法身。二智德,謂總四智,爲報身。叁恩德,謂恩憐悲育一切有情,爲化身。且叁身四智,皆依一心轉八識而成故。佛佛鹹證此心,故身等也。然此身智,皆修行者究竟所歸,乃正所顯,故不可不知。至若叁十七品,乃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隨處有說,恐煩不引。蓋能斷煩惱者叁十七品,所顯者法身耳。以稱真而修,故身等法等。依真而證,故法等身等也。故此道品亦名法身。乃法身因故。)
略說佛法無障礙智。是名四等。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于大衆中唱如是言。
(記曰。此結四等之所以也。謂佛佛所以四等者,蓋依一真法界無障礙智故。然而此智爲法界總統,佛佛所宗。由宗無障礙智,法法皆等。不獨此四而已。故雲略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以此四種等 我爲佛子說
(◎上明緣生報化二身已竟◎下明本有常住法身)
大慧複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
(記曰。此將顯本有法身常住真佛,故致此問也。由上佛言我以六十四種梵音聲爲衆生說法。大慧故舉昔所聞而致疑曰。世尊常言始終不說一字。且雲不說是佛說。意謂我見世尊未嘗不說。敢問世尊何因自言不說是佛說耶。向下佛答以二義,謂一者緣自得法,乃離言之道,本無有說,是則我說其不說耳。二者本住法,有佛無佛,此法常住,如趣城道,即諸佛出世,特由之而已。蓋本有法身,非分外有所作也。既無所作,更複何說。然而所說者,乃說其不可說處,故雲不說是佛說。)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說。雲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說。
(記曰。此示不說說之所以也。不從他得,曰自得。本來寂滅,湛然不動,曰本住。唐譯雲,謂自證法。)
雲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字二趣。
(記曰。此言自證法,乃離言之道,故無法可說也。謂諸佛所證自得之法,我亦得之,無一毫增減。然此法究竟離言說妄想。離文字二種趣。然我所說,乃離言說文字境界,無說處說,故說其不說也。)
雲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成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唐譯雲。雲何本住法。謂法本性,如金在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是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譬如有人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舊道,既便隨入,止息遊戲。)大慧。于意雲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種種樂耶。(魏譯雲。彼人始作是道,隨入城耶。始作種種諸莊嚴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複如是。(唐譯雲。我及諸佛,所證真如常住法性,亦複如是。)是故說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記曰。此言佛佛所證本住法,我但由之而已,故亦無可說也。本住者,言法性本自常住。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如趣王城坦路,衆生共由。佛佛出世,但由之而已,非是始作。以無作,故無可說。是則如來所說者,乃佛佛所經途路邊事耳。至若大道,乃自受用處,唯在自行自知,默契而已,豈得而說之耶。以自得者乃本住法,皆不可說,是故始終中間不說一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某夜成道 至某夜涅槃
于此二中間 我都無所說
緣自得法住 故我作是說
彼佛及與我 悉無有差別
(記曰。此頌言佛佛道同,意顯非但我不說一字,即一切諸佛亦皆無法可說也。蹑迹至此,究竟已極。向下明究竟一心,離有無相,以破二見,以顯涅槃離過。)
爾時大慧菩薩複請世尊。惟願爲說一切法有無有相。令我及余菩薩摩诃薩,離有無有相,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0-12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