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甯瑪派大圓滿法初探 緒論▪P3

  ..續本文上一頁說種種派;其叁,白界屬說心派;其四,廣無邊界屬回遮因果派。

  秘訣部以教授秘訣爲主要傳法方式,內分叁種:第一,以零星語教授,簡稱“喀托”;第二,以談話方式傳授,簡稱“喀丹”;第叁,指示續爲自典,講示法性爲一切佛語之出處,自性遠離生死涅槃,故無取舍勞作,法性不住聲與字句,故空性不以爭論觸及等。總括起來有外、內、密、無上極密四類。

  作者認爲,甯瑪派在講述各乘的基本情況時,通常從入門、見、戒、修、行、果六個方面進行論說,阿底瑜伽之入門方式有兩種,即灌頂入門和所作入門兩種。該派常提及“體性本淨”、“自性任運”和“大悲周遍”叁術語,認爲能超出心法的明智性空爲法身,自性光明爲報身,大悲普被爲化身,是爲佛的叁身自性。

  阿底瑜伽之修,主要爲徹卻和脫噶兩種修持法。徹卻,全稱“噶德徹卻”,意爲本淨觀修,亦爲“立斷”意,指立斷妄念之流而得見自性。本法的特點是“無修而修”,關鍵在于當下一念上認知本性,于當體明空不二之刹那,無修無散亂定住,明了覺照自己本心,勿令間斷放過,即可解脫,立得成就。嘉饒多傑說:“心之自性本初覺,心無生滅如虛空,證悟諸法平等義,不尋空性爲修習。”

  脫噶,全稱“倫珠脫噶”,意爲任運頓超,行者通過反複串習叁要、四燈、次第究竟圓滿四相,最後于世俗諸法現分之中,顯現人體固有的智慧之光,一切實體任運自然化爲光明,證得真實究竟,即身化爲智慧虹體的一種修持法。所謂修習叁要,是對身的調正,眼視的調正,以及意的調正。所謂“四燈”是指遠境水燈、心法界燈、明點空燈和自然慧燈(本覺智光)。所謂“四相”是四段進修次第,一是法性現前相,二是證悟增長相,叁是明智如量相,四是法性窮盡相。阿底瑜伽之行如《寶庫幻鑰》所說:“一如瘋癫行”。阿底瑜伽之果如初生于法性之力,現住于法性之勢,終沒于法性之境,從而菩提之果自然成熟,解脫于輪回涅槃,證得不壞虹體,即所謂智慧師地(瑜伽師地)或普賢果位的永恒童子瓶身。

  2、許得存《隆慶饒绛巴及其對大圓滿法的評判》,《中國藏學》1998年第3期。本文介紹龍欽饒降巴尊者的生平、著作及對大圓滿的解釋與評判。認爲大圓滿法概括有四層含義,“第一,諸法無自性,無任何表相,諸法沒有獨立的實體,即空,空是本空,非後來空,也非認識而空,它是宇宙的本體。第二,本來任運,大圓滿法本來清淨,並非由某一個人或神創造出來的,其“集”是菩提心……菩提心沒有本性,也具有各種功德,任運成就于諸法界。第叁,不墮常斷,圓融無偏。大圓滿阿底瑜伽法如同虛空廣大無邊,明空赤露,猶如普賢佛的胸懷,難以言表。“諸法本有,自性無常斷偏私,故基平;心無例外與執著,故道平;無欲望及轉變,故果平。”第四,獨一,大圓滿法獨攝于根本智慧,即諸法自然智,這種智慧是通過長期不間斷的修煉才證得的。”大圓滿即是一切生死涅槃諸法都在明空覺了之中,圓滿無缺,它是解脫生死的最殊勝方便,故名大圓滿。

  作者認爲,口訣部又譯“教授部”或“心要部”是大圓滿法的精華部分,內容包括大圓滿甚深娘提、空行娘提等。從傳承上講,有蓮花生傳和無垢友傳,從法統說,蓮花生所傳的大圓滿口訣法得自無垢友。口訣部的內容博大精深,龍欽饒降巴尊者歸納爲叁層。第一,分散法說,著重講述超出心識的能作所作。分爲決斷安立道的口訣和現證清淨解脫力道的口訣。第二,語言法說,包括愚癡散亂的語言和傳言無時的語言。第叁,續論法授教,認爲自性無生死涅槃,也沒有取舍所作;法性無語言概念,所以空性沒有爭端所立。它包括四種方法:第一、綜合見授教;第二、針灸消障法授教;第叁、用現出方法講隱秘法;第四、解釋自然明了。總而言之,口訣部以“明了性”,現證法性境,成就金剛身。它的經典分爲外、內、秘密、無上密四類。無垢友大士傳的叫做“無垢娘提”(清淨心滴),蓮花生大士傳的叫做“空性娘提”。無垢娘提分爲秘訣和耳傳,耳傳又分爲小耳傳智慧印象(修心七義)、中耳傳中有光明印象(講述中有中陰解脫)和大耳傳了義現有教授(主要講述實踐金剛藏究竟義的方法)。空性娘提著重講述法身圓滿,包括修心和異熟解脫道等內容。修心指七種前行方法(包括上師相應、曼荼羅修行、發菩提心、淨障百字明、四無量心、輪回因果、壽命無常),異熟解脫道主要講述灌頂和修行的具體方法。

  3、牛宏《淺析大圓滿法與大手印法的異同》,《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作者提出,大圓滿法和大手印法在“佛性論”、“人性論”和“明空說”等重要的佛教哲學原則問題上看法基本一致,二法皆以心性爲基礎,強調“明空雙融”之理來追求即身成佛和即生成佛的境界。

  又提出,這兩派法在修身上的鮮明風格,大圓滿法講求以寬坦任運、無別好惡、不做破立的無功用法門來證得明空赤露,而大手印法是以結合修身(雙修法)的方便法門,明空雙運,證成大樂俱身。大圓滿法秘訣部中的修身法有兩大要門:“策厥”(徹卻,意爲斷堅)、“妥噶”(意爲超越)。策厥法是求悟本淨心性的見修法,與心部中所談的悟心之法大體相同。妥噶法是修光明之身法,是指“自性環鏈身”在修光明過程中的成熟解脫,也叫“要點中解脫”。……達到法性究竟之邊際後,把一切粗細叁身,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幹淨,從而顯示了妥噶法的殊勝之處。

  大手印法認爲修悟空明是有層次的,凡夫的粗身在密乘大手印中的方便道諸法門漸次轉化成具有大樂體性的細身,即本元身,在修成本元身之後,才能現證叁身而成佛。因此,相比較而說,大圓滿法是注重頓悟直修的法門,大手印法則是采取漸悟分修的做法。大圓滿法中的“妥噶”修法和大手印法中的“拙火定”法分別是此二法中最典型的實踐修煉方法。“妥噶”法是以心理感應爲關鍵,“拙火定”法則是以運用身體的氣功爲主。

  作者又認爲,後期的大圓滿法與摩诃衍那的漢地禅宗思想相近似,還提到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也指出,大手印法既有禅宗思想的遺風,又有印度佛教的依據。因此,作者總結,“頓漸之爭”中漢地佛法以失敗告終,但其鮮明的“頓悟”思想給人們留下了一定的深刻影響,被後弘期以來的藏傳佛教甯瑪派和噶舉派所吸收。另一方面,藏傳佛教的甯瑪派和噶舉派爲什麼要吸收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直接去弘傳印度佛法中的佛性說呢?這需要我們從當時整個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傳法特點來分析。後弘期的傳法是從民間開始紮根和發展起來的,當時這種“我心即佛”、“即身成佛”和“即生成佛”的佛教理論和方法容易在民間被吸收,也很利于當時佛教宗派的發展,因而早期形成的甯瑪派、噶舉諸派積極吸收並融合了曾在藏區流傳過的禅宗思想和其他佛教宗派思想,再加以印度密宗中種種快速成佛的修身密法,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圓滿法”和“大手印法”。

  4、許得存《大圓滿法及其與禅宗的關系提要》,《2001年兩岸禅學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第196~211頁。作者認爲學術界根據甯瑪派所主張的“心體本淨”、“自性頓成”和“大悲周遍”思想,認爲大圓滿法與禅宗有淵源關系,甚至有一部分學者把兩者完全等同起來,而忽視了它們之間存在的細微差別,這無意中否定了兩者各自所具有的特點。禅宗思想因吉祥獅子和摩诃衍那而對大圓滿産生了影響,兩宗都強調“心性本淨”,並把心性看成是外境之源,支配諸法存在。但甯瑪派所講的“心體本淨”是講人的本體,並從絕對與相對、有限與無限的角度把人的本淨之心提高到宇宙高度去論述,強調了光明的重要性。禅宗則基于自然本體上講心性本淨,很少討論光明。

  作者提出,阿底瑜伽分心部、界部和口訣部,心部從體、相、用叁個方面講述心體本淨、本具光明和隨緣顯現等心性法。采取直觀方法,修證心本空。界部講述諸法皆心性所顯,界覺無別,通過脫離心所思慮的物件去修自然智——空。口訣部側重明分,要求修行者無思無念,全離一切分別。總之,摩诃、阿努兩種瑜伽注重觀想、念誦修習,通過漸修消解煩惱系縛,尚未達到任運自然,使四大變化光明、見性成佛的境界,即觀空。阿底瑜伽修調正身、口、意,氣化智慧,自性清淨,使外空煩惱,內妄念之根自然斷滅,沒有善惡一切動作,諸法盡入法性。阿底瑜伽有“徹卻”和“妥噶”兩種特殊修法,是對包括摩诃瑜伽和阿努瑜伽在內的一切大圓滿修法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甯瑪派不同于其他各派的實踐方法。

  “徹卻”修的目的是爲了求悟本淨心體,心體本淨是大圓滿法的基本理論。大圓滿“徹卻”修非立刻頓悟,而是需要一段的苦修才能頓悟。“妥噶”意爲“超越”或“頓超”。屬于修光法,是以光修證法性自然智的途徑。《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說:“已見自心更勤精進,不舍肉身,法爾智慧光顯,圓證叁身境界者,名妥噶。”徹卻的重點是修心之空分,“妥噶”則偏重于修心之現分(有)。《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又說:“1、妥噶修使肉身成爲通體光明;徹卻僅能使身體化空,不能修成光明,直到臨終的刹那,得見法身。2、妥噶修能使身體變成光明,度無量衆生;徹卻雖能使身體化空,卻不能變成光明,所以難得慧眼、金剛身等,度生有限。3、妥噶修能使肉身的六根,成現叁身境界;徹卻則不能。”甯瑪派大圓滿法的叁大基本特質是:心體本淨、自性頓成、大悲周遍,分別與法身、報身、化身相聯系。“心體本淨”是甯瑪派修煉大圓滿法的總的指導思想,貫穿于其修行的全部過程。

  “自性頓成”是講一切法的相。《土觀宗派源流》說:“空性妙相,無礙明現,是爲自性頓成。”它著重修證明空無別。一切光…

《藏傳佛教甯瑪派大圓滿法初探 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