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世紀西藏密教研究綜述▪P3

  ..續本文上一頁社,1991年)、林淑華、何曉新的《藏密金剛禅》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劉立千的《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民族出版社,1997年),李冀誠、許得存的《西藏佛教諸派宗義》(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和陳兵的《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大圓滿是甯瑪派的根本密法,也是最先傳入西藏的一種密法,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多種文化成份。關于大圓滿法的淵源,有人認爲是中原禅宗的分支,有人主張是印度密教的移植,還有人說是印度密教與西藏本教文化融合的結果,衆說紛纭,不得統一。劉立千的《藏傳佛教的甯瑪派》(中國藏學)1993年第1期)從體、相、用叁方面對大圓滿思想做了探究。認爲大圓滿法在見解上主張頓悟一心;在修行上,堅持自性圓成。郭元興認爲,大圓滿體系是以唐代密宗理論爲基礎建立起來的,受漢文化易學的影響較深。班班多傑在《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995年再版。) 和《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兩書中,從哲學上诠釋研究大圓滿法。認爲大圓滿是針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來說的,人通過對自身主體的修煉、完善後,即可以達到個體解脫,即獲得大圓滿境界或成佛。近年來,伴隨本教研究的升溫,越來越多的人開展了本教大圓滿和佛教大圓滿的比較研究。諾布旺丹的《本教大圓滿法的起源和發展》一文,認爲本教大圓滿與佛教大圓滿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間經過了從沖突、協調到逐漸融合的過程。

  劉立千先生的《讀〈實相寶藏論釋〉筆記——關于大圓滿的思想》(《中國藏學》1996年,第3期)在解釋《實相寶藏論釋》的名相、義理同時,提出了個人的見解。認爲《實相寶藏論》的中心思想是說明大菩提心即是自心本性的實相,屬大圓滿思想。它與內地禅宗說法大體相似,禅宗是遮诠,重在不明說,《實相寶藏論》是表诠,重在說理, 兩者不盡相同。關于大圓滿的定義,作者認爲大圓滿是指宇宙萬有,“輪回涅槃,一切諸法莫不包羅在自心本性之——空相妙覺之內,無欠無缺,故名大圓滿。”邱陵編的《藏密大圓滿法選集》(1993年)一書重點介紹大圓滿心髓,大圓勝慧“徹卻”與“脫噶”、大幻化網“徹卻”與“脫噶”及黑天法等。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大圓滿無上智廣大心要》一書。蒲文成也撰文對“徹卻”和“脫噶”兩種法做了探討。

  道果教授是由後弘期初期的著名譯師卓彌·釋迦益希傳進來的,他曾幾次留學印度、尼泊爾,尋訪名師,系統地學習了印度流傳的九大道果教授。回藏後,他以毗哇巴的“寶教道果教授”爲基礎,結合其他八種道果法,創立了既有理論體系,又有實踐方法的“道果教授”。他的弟子昆·貢卻傑波創立薩迦派後,把道果教授作爲本派不共之法。薩迦五祖期間,道果教授得到進一步完善,並傳到中原和元室宮廷,在蒙元統治階級中間廣泛流傳。本世紀以來,道果教授雖然沒有像大手印法那樣受到普遍重視,但涉及這項研究的人也不少。特別是十一屆叁中全會以後,隨著國內氣功熱和國外藏密研究的加強,道果研究逐漸引起國內藏學界的關注,分別從曆史、哲學角度展開討論,探究它的淵源和義理。李冀誠在《西藏佛教薩迦派及其“道果教授”》 (《中國藏學》1990年,第4期)一文中,根據道果法産生的曆史背景,對道果教授創始人毗哇巴的生平做了詳細考證,認爲毗畦巴約生活在10 世紀或11世紀,否定了傳統的7世紀說。據曆史資料,毗畦巴和寂天同出自唯識派論師護法的後輩弟子勝天門下,由于他的法號是“護法”,所以一些史書把他看成是唯識今學的傳人護法論師,這是明顯地誤解。他倆雖然名同,而且同爲唯識派傳人,但所處的時代不同。呂澂認爲,護法論師時期,那爛陀寺學風已是叁者合一,以中觀爲性, 瑜伽爲相,密教爲密的結合。既然毗畦巴是護法論師的後輩弟子勝天的門下,肯定接受了中觀、唯識、密教叁味一體思想,並把它充分反映在道果教授中,由是對薩迦派影響致深。關于“道果法”,李冀誠指出:從“無明”即悟之“因”開始 ,經過修行即“道”而達到悟道即“果” 。因爲,“因”是俗之極,“果”是聖之極,“道”是“因”與“果”之間即“俗”與“聖”之間的居間者。在修行中,當人處于無明狀態時,道屬于俗的一極;當人開始走向悟道世界時,道則屬于聖的一極,俗聖通過“道”結合,在“道”中已含了“果”。這樣,把“果”引進原來的居間者“道”中去的方法,叫做“道果”法。班班多傑認爲,因即道,道即果,道果法的實質是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值得指出的是,對六支瑜伽研究遠不如上述幾種密法研究繁榮,從現已發表的一些文章來看,只限于介紹和一般敘述,缺乏學術性探討。

  根桑澤程仁波切著的《密宗法義精要》 (東方文化藝術研究所,1994年)一書,完全站在佛教正統立場上,對思維、無常、苦、果以及依止善知識、皈依叁寶,如何發菩提心等做了詳細解釋。

  在藏密哲學思想方面,已發表出版的成果中,執囿于傳統的治學方法,就佛學談佛學,重點放在思想史上的居多。喬根鎖的《從即身成佛與頓悟成佛的差異看西藏密宗的哲學特點》(《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一文,通過對禅宗“頓悟成佛”與藏密“即身成佛”的比較研究,認爲在修心上,藏密用心去尋覓心的空性,而禅宗則認爲用心不能去把握心本體;在修身上,禅宗主張頓悟,藏密則重實修;在方法上,禅宗講頓悟,藏密重漸修,但也具有頓悟成佛的性質。從哲學上講,藏密以中觀派“緣起性空”的哲學思想爲宗旨,否定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客觀真實性,表現出客觀唯心主義傾向。頓悟成佛與即身成佛之間,既有相似的方面,也有更多的不同。在對待心的問題上,“禅宗以心爲宇宙本體,把直接所悟心的空作爲成佛的唯一徑途和最後歸宿”; 藏密則把心的清淨無自性當作起決定作用的東西,“在宗教實踐中訴諸于直覺的現觀和具象思維,因而也包含著以心爲本的頓悟成佛的思想成份在內。”在《西藏密宗哲學散論》一文中,喬根鎖再次強調了“緣起性空”是藏密哲學理論的最重要依據,“在宇宙本體論上它是以緣起性空的中觀道爲主體,結合六大爲體的哲學和瑜伽行派的唯識理論,融合爲一個比較獨特的宗教哲學體系。”把六大爲體的理論確定爲藏密唯心證悟論 (宗教認識論)的直接理論依據。在論文的第叁部分,還專門論述藏密的思維方式,歸爲叁點:第一,長于感性直觀與邏輯推論相結合的量識;第二,現觀思維是藏密禅定修持基本方法;第叁,具象思維。1996年《西藏研究》第3期上發表了喬根鎖的《關于藏傳佛教甯瑪派哲學的幾個問題》一文,從唯心主義心性論、直覺證悟論和二元論幾方面論述了甯瑪派大圓滿法的哲學特點,認爲甯瑪派的佛性論是把“心”作爲其哲學思想的核心範疇,規定爲包容一切圓滿無缺的宇宙最高本體:“佛性證悟論中的清淨心體,實際上是自我意識的極度膨脹。”心既是認識對象,又是認識的主體。從二元論上講,甯瑪派既強調心體的清淨空性,又承認光明氣化在成佛中的決定作用,總結出大圓滿法哲學特點。其另一篇《論藏傳佛教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中國藏學》漢文版,1998年,第1期)一文, 從整體上進行把握,認爲在哲學上,藏密顯示出其特有的二元論傾向,明與空是宇宙最根本的四種始基,明空雙運、雙融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明空兩分合一論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就是智慧方便相結合的即事而真的方法。”其中明分是世界緣起的根源,修行成佛的關鍵,“大到世界事物的運動變化,小到人心受到無明煩惱之幹擾,都是明分的作用。”總而言之,從藏密哲學研究方面說,喬根鎖的這幾篇文章是近年來僅有的幾篇學術論文,從整體上進行把握,抓住了問題的核心,總結了藏密哲學的基本特點,研究重點突出, 是一項突破性的新成果,填補了藏密研究的空白。

  郭元興的《蓮花生大師的生平及其學說與唐代真言宗的關系》(《法音》)一文從漢藏文化關系方面加以研究,中心放在大圓滿與真言宗上。探討了甯瑪派祖師蓮花生的生平及其所傳 大圓滿法形成、發展過程。通過比較大圓滿法與真言宗,提出了大圓滿與漢文化之間的淵源關系等許多新觀點,認爲大圓滿法與太極同義,大遷轉身與大易同義,五趣生死輪是以八卦帶輪幅間的五趣,以十二生肖帶輪辋的十二因緣。他強調吐蕃密教 (即舊密)的思想體系是以唐代密宗理論爲基礎建立起來的,蓮花生由于早年所處的環境,受到了漢文化易學的強烈影響。這篇論文將大圓滿法源自禅宗的爭論又推進了一步。無畏金剛翻譯出蓮花生大師著的《大圓滿直指教授》 (原名《藉見赤裸覺性自解脫》載《內明》)並做了較細的解釋。全文28節,全面介紹了大圓滿法的心相、修心等實質,指出修行者如何修證如來藏,即體驗心識當下離垢的狀態。譯者解釋說,大圓滿乃甯瑪派的不共法,由印度持明妙吉祥友及其助手傳入西藏,其後蓮花生入印求法,亦得傳承而歸。大圓滿基于大中觀見(瑜伽行中觀),即如來藏,它和禅宗所認識的如來藏有顯著區別,禅宗如來藏爲佛的本體, 而大圓滿則視爲佛的本能。無畏金剛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對大圓滿法所做的透徹分析, 頗爲學界所重。

  20世紀2、30年代,李翊灼的《西藏密教二派概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一文,把藏密派別概括爲紅衣派與黃衣派,前者包括烏魯江巴派、部輪古巴派和薩迦巴派,以蓮花生爲始祖,秉毗盧遮那佛之密旨,以護持自他清淨菩提心爲主,觀證蓮花智成蓮花身爲究竟;黃衣派以格魯派爲主,包括…

《20世紀西藏密教研究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