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42.阿旺丹巴薩協(語自在佛明,藏哇寺第六任金剛上師, 1878—1953) 43,阿旺多傑桑布(語自在金剛賢,藏哇寺第七任金剛上師,1893—1948) 44.阿旺貢卻丹巴達吉(語自在寶佛盛,藏哇寺第八任金剛上師,1900—1966) 45.阿旺羅哲紮巴(語自在慧稱,藏哇寺第九任金剛上師, 1920——1975) 46.阿旺雲登桑布(德賢,藏哇寺第十任金剛上師,公元1928—2002) 47. 吉美多吉法王等人(藏哇寺上師) (b)覺囊派密乘經典分類: (另注:密宗在藏傳佛教中作金剛乘,通行的有四續或四部之說,即事續、行續、瑜伽續和無上瑜珈續。也有分爲事、行、瑜伽、大瑜伽、無上瑜伽和無極瑜伽六續的。“續”指密宗經典,亦可作“系統”解,故四續或六續也多譯爲四部或六部。布頓大師在其《佛教史大寶藏論》中,將藏傳密典分爲事、行、瑜伽和大瑜伽四部,大瑜伽中又分方便續、智慧續和方便智慧無二續叁部。這裏的大瑜伽實際是無上瑜伽,方便續亦稱摩诃瑜伽或父部,智慧續亦稱阿底瑜伽或母部,方便智慧無二續通稱無二部。所謂密宗是指瑜伽修法,瑜伽意爲“相應”和“軌則”,指修持佛教密法,須按一定的軌則去做,以求得相應的效果。它有極爲複雜的儀軌,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均有嚴格的規定。諸續修法的共同要求是嚴持戒律、身口意叁密相應、調息煉氣,凝神觀想等,所謂禁戒、持戒(精進)、坐勢(瑜伽動作)、調息、製感、持攝、靜慮、叁摩地等瑜伽八支,是對修法者的基本要求。(注:也是印度瑜伽經的修行重點)但諸續各有側重,事續以祭儀上的單一和經典缺乏嚴密的系統爲特點,側重于結立壇場、修設各種供養等事項,以消災祛難、追求現世自身利益爲主;行續以《大日經》爲主要經典,除注重結壇修供等外在的祭儀外,以念誦真言爲主,通過修行來體認與佛陀的同一性;瑜伽續以《金剛頂經》爲主要經典,著重于瑜伽五相成身觀法,即依止某一本尊,手結其印契、口誦其真言、心作觀想,通過瑜伽超越外在的形式而達到一種內在的體證;最上乘的無上瑜伽續以進一步修中脈、風息、明點爲特點。其中,父部以《一切如來金剛叁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爲主要經典,通過純禅定思維達到諸法與佛無二的境界,重視修風息,名曰命瑜伽;母部以《勝樂經》等爲主要經典,通過瑜伽想象中的性命雙修達到自身與佛合一的境界,重視修明點,名曰勤瑜伽;無二部則以《時輪經》等爲主要經典,主講生圓雙運光明次第,通過“樂空雙運”的雙身修法,獲得悉地,即身成佛。總之,通過修習,以風息、明點之力開啓信息通道,引發無量神通、智慧,最後圓證叁身五智而成佛果。覺囊帕特別重視的收攝、禅定、運氣、持風、隨念、叁摩地等六支瑜伽修法(注:包括風息、明點、中脈修煉最後入叁摩地),屬于無上瑜伽的母部,即智慧續,亦稱智慧瑜伽或阿底瑜伽8(注:印度祖師參照了在《慈氏奧義書》[IV18]列出瑜伽行的六條規則:①調控呼吸;②抑製感官;③禅那靜慮;④觀覺思維;⑤總持意念;⑥叁摩地定) 。這裏如果比較甯瑪派的無上瑜伽要門:阿底瑜伽,此爲實證無二大圓滿,隆欽然降巴大師又稱此爲自然智慧,筆者看來也可屬于無二部,但大圓滿法可以不用雙身修法。一般無上瑜伽部以雙身陰陽雙運解脫能量束縛而妙用神變。爲破我相,男修行人常觀自身爲佛母與佛父雙運。 (c)在覺囊派卓譯師實修傳承中,(注:另一位熱譯師繼承第四代祖師月怙的辯論傳承)以第8代祖師宇摩·牟覺多傑創立中觀他空見思想,第15代祖師衮蚌‧圖傑宗哲(公元1243—1313)創立覺囊寺(派),《青史904—905頁》,第18代祖師笃布巴‧喜饒堅贊(公元1292—1361)盛極一時,有《山法了義海淪》等《笃布巴著作全集》傳世。他並命弟子瑪德班欽與譯師羅哲貝改譯《時輪經》。此外第28代祖師多羅那他(公元1575—1635)爲中興聖祖,也有《多羅那他全集》傳世。但是格魯派的中觀應成派思想容不下中觀他空見的見解,在公元1683年第30代祖師羅哲南傑死後就把覺囊派趕出西藏。 叁、覺囊派中觀他空見的探索:(如來藏的形變) 1、所謂不空如來藏的探索即唯識中的真常唯心觀,真如本體不空,這是他空見的根本思考。與格魯派畢竟空,破一切法而不立看法有異,自認是究竟了義中觀見。特別透過時輪金剛密法、六支瑜伽修持空色大手印(筆者注:依奢摩他、毗缽舍那方法,內觀禅修光明智慧),認知事物的性空只能是他空而不是自空。即主張勝義谛不空,衆生皆具佛性10。換言之,一切諸法實相勝義谛常恒堅固周遍一切情器世間,爲一切法之本性。于勝義中如本尊、明咒、本續、曼陀羅、手印等皆本來具有,名爲如來藏。傳承主要來至《如來藏經》《無增無減經》《勝鬘經》《涅槃經》《楞伽經》思想。(注:只是楞伽經提及空如來藏與外道神的分別,最後也不執我相) 我們要注意當自性不空才明白唯識的萬法由心生,心造萬物的曆程。 但了義不了義與判教有關。此外本然智慧,法性元成,非因緣生法,是無爲法,自體不空名爲勝義空性,這裏指的是智慧德相、佛性本具、已具,故不空而妙用。 2、最早解釋佛語而作大乘論典的人可能是龍樹菩薩,他是公元2~3世紀的人。他開創大乘之軌範,解釋佛轉*輪中的中轉*輪密意,造中觀《理聚論》,破小乘的色心實有論,提出緣起無性,色心一切皆空說。他的隨學有提婆、佛護、清辯等,他們創立了中觀學派,後來因各自觀點不同又出了若幹支派。但都承認中轉*輪爲了義教,末輪*輪爲不了義教。後來無著等人不滿于一切皆空之“畢竟空”說,依末輪*輪如來藏的密意提出了色空心有的勝義有說。他的隨學有世親、安慧、陳那等,亦因各自的觀點不同,分裂爲各小派。他們說末轉*輪的初期是瑜伽行唯識派,後期是唯覺明的中觀學派,總屬于“勝義有”論派,承認末轉*輪爲了義教,中轉*輪爲不了義教。後人把龍樹之門稱爲“空”宗,無著之門稱爲“有”宗。空有之爭至少在印度持續了數百年之久,至今仍在探討如何自性生萬法變成無自性特質,依般若空性智慧妙用。方便媒介佛菩薩神力、智慧,自渡渡… 《西藏密宗覺囊派(如來藏的形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