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古正美)▪P6

  ..續本文上一頁者舍財與之,四者爲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46]《優婆塞戒經》 如此解釋我們要行孝、要供養父母的原因之外,更說明我們要如何供養父母。該經說:

  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養父母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恭敬禮拜贊歎尊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47]

  《優婆塞戒經》所言供養父母的方法,事實上就是大乘經中所言之“財施”,或奉養父母的意思。初期大乘的經典已經到奉養父母,不要使父母受饑寒的事,《優婆塞戒經》在此不過重申初期大乘的倫理道德信仰。初期大乘視“財施”爲護法的行迳,以“財施”供養父母,在大乘宗教化倫理道德活動之下,自然也被視爲是一種護法行迳。

  大乘涅槃系雖然在孝觀上承襲初期大乘的信仰無改,但是大乘涅槃系的作者卻對大乘孝觀的發展非常重視,爲此,大乘涅槃系的作者便製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孝經作爲提倡供養父母的孝觀之作品。這些作品,無論是以什麼樣子的故事爲背景,都一律在于強調供養父母的孝觀之重要性。這些經典包括《佛說盂蘭盆經》[48]、《菩薩睒子經》[49]

  --------------------------------------------------------------------------------

  45. 北涼昙無谶譯,《優婆塞戒經》,卷3,T.1488,vol.24,頁1047。

  46. 同前。

  47. 同前。

  48.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經》,T.685,vol.16,頁779。

  49. 附西晉錄,《菩薩睒子經》,T.175,vol.3,頁436-48。

  頁87

  等經典及收錄于《雜寶藏經》等經中《王子以肉濟父母緣》及《鹦鹉子供養盲父母緣》等經典[50]。從這些作品,我們不但可以看出大乘涅槃系非常重視父母生前的供養,而且也非常重視父母死後的供養,更注意對母親之供養。有名的《佛說菩薩睒子經》或《佛說睒子經》就是記述睒子如何取悅其父母及供養其父母的故事。《佛說睒子經》說:

  睒至孝仁慈,奉行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欺诳、不飲酒、不妄語、不嫉妒。信道不疑,晝夜精進,奉侍父母如人侍天,言常含笑不傷人意。行則應法,不妄傾邪,于是父母即大歡悅,無複憂愁[51]。

  從這段經文的記載,我們很清楚地可以看出,睒子是位行“十善法”的大乘孝子。該經文爲了說明供養父母之重要性,甚至將睒子如何隨父母入山修行,如何供養父母及如何被迦夷國王用箭射中,懊惱不能供養父母的故事作了詳細的陳述。該經說,睒子有一日披鹿皮衣,提水瓶到河邊去爲父母汲取飲水,迦夷國王適時看到,誤以爲鹿而將其殺之。被箭射殺的睒子,並不傷已被殺之痛,一心仍然惦記父母在自己死後無人供養之事,心中非常懊惱,便對迦夷國王說:

  我不惜身,但念我盲父母耳。年既衰老、兩目複盲、一旦無我,亦當終沒無瞻視者,以是之故而懊惱耳[52]。

  --------------------------------------------------------------------------------

  50.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譯,《雜寶藏經》,T.203,vol.4,頁447-449。

  51. 西晉沙門聖堅奉诏譯,《佛說睒子經》,T.175,vol.3,頁438c。

  52. 同前,頁439a。

  頁88

  《佛說睒子經》所要闡明的是,生時供養父母的重要性,爲供養父母,甚至犧牲性命在所不惜。大乘涅槃系所造的《盂蘭盆經》則是說供養父母,甚至在其等死後也要盡一切力量供養的經典。《盂蘭盆經》經文一開始便說,佛弟子目蓮爲了供養死後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他入地獄取飲食供養母親,但卻無法成就其供養之孝行,不能供養母親,目蓮心中感到非常痛苦,于是目蓮前去見佛,希望佛能助其供養母親之行。佛感目蓮之孝行及天下孝子之孝行,便訂每年七月十五這一日爲“盂蘭盆”,即供養現在及死去七世父母的特別節日。《盂蘭盆經》說:

  十方衆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叁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複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53]

  由《盂蘭盆經》這段經文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供養僧人或法師的護法行迳是與供養父母的孝行意義完全相同。換言之,供養父母的孝行,對大乘涅槃系的作者而言,亦是一種行世法的護法方式。因此該經說:只要每年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用供養僧人或法師的方法行供養的儀式,俗人便能完成供養父母的心願或目的,或該經所說的,“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的目的[54]。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乘涅槃系

  --------------------------------------------------------------------------------

  53. 《佛說盂蘭盆經》,T.685,vol.16,頁779b。

  54. 同前,頁779a。

  頁89

  的作者,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說明大乘的孝觀或孝行,其說明的內容都沒有離開其護法信仰,或世法信仰的內容,都以“財施”或“生身供養”作爲世人行孝的方法及內容。因此,大乘涅槃系所提出的大乘孝觀或孝行可以說是其宗教化世俗活動的一個重要證據,而其宗教化世俗倫理活動的方法,不外是用護法的信仰內容及方法作爲世人行孝的倫理活動標准;如果不合乎這個標准,就如初期大乘經典所說的,不但不能成爲佛弟子或大乘人,甚至還要下地獄受苦。

  四、大乘孝觀在中國的發展

  大乘孝觀的成立及發展既與大乘護法信仰的關系如此密切,印度與中亞諸王在接受大乘信仰之際,尤其是在采用佛教轉輪王觀治國的情況下,必都非常重視大乘倫理的實踐及孝觀的推行。印度及中亞諸王發展大乘孝觀的實際情況,筆者尚未做過研究,故不能在此作談,但是中國發展大乘孝觀的形,卻正如筆者所預料的,與曆代中國皇帝之崇信大乘或采轉輪王觀治世有相當的關系。換言之,大乘孝觀在中國的發展,除了與大乘信仰之流行有關之外,也是一種中國政治力量發展的結果。大乘的孝經自後漢譯入中文之後,大乘孝經陸續便傳入中國,尤其是西晉之後,隨著大乘涅槃系著作之孝經亦傳入中國。[55]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接受佛教轉輪王思想作其治世傳統的是北涼的沮渠蒙遜(BC 412-433)北涼王沮渠蒙遜在河西之涼州(今武威)定都之後,便召中印度僧人昙無谶爲其譯經及開窟造像。北涼所譯的大乘經文基本上都是與大乘涅槃系信

  --------------------------------------------------------------------------------

  55. 《佛說睒子經》、《盂蘭盆經》及《雜寶藏經》等經都是西晉之後傳入之大乘涅槃系作品。

  頁90

  仰有關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與北涼當時,在發展的佛教轉輪王傳統有密切的關系。這些作品如:《大般涅槃經》、《大方等大集經》、《大方等無想經》、《金光明經》、《悲華經》及《彌勒上生經》等經典,實際上不只是用來作了解大乘涅槃系及佛教轉輪王觀的作品,而且也是用來做開窟造像用[56]。北涼涼王蒙遜做爲一位大乘信徒及佛教轉輪王,便有以孝子之名傳世的記載。蒙遜母親去逝之後,他不但爲其母造像,就是在其母死後,他開鑿敦煌石窟的原因也與其念母親恩德之因緣有關[57]。

  北涼亡後,北魏雖經過一場曆史上最大的毀佛事件,但是當高宗文成帝繼位之後(453),文成便一面用北涼僧人師賢及昙曜爲其發展轉輪王之治國傳統,並繼印度及中亞之轉輪王法之發展法,在雲岡等地開窟造像。雲岡可以說是北魏早期轉輪王發展史的一處曆史記錄。雲岡的開鑿幾乎皆由昙曜一手包辦[58]。昙曜在爲北魏發展轉輪王思想期間,于延興二年(472)受诏與吉加夜譯出《雜寶藏經》。[59]《雜寶藏經》是一部大乘涅槃系說佛教倫理及孝道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昙曜當時以北涼沙門統或國師身份,譯出《雜寶藏經》的意義爲何非常明顯。那就是,北魏在發展轉輪王觀之際,不忘推動大乘孝觀的實踐。由北涼涼王及北魏之例,我們便可以看出,中國皇帝在接受佛教轉輪王治世觀時,亦將大乘信仰世俗化或世俗倫理大乘化。《雜寶藏經》所說的大乘孝道或孝行亦以供養父母的思想爲行孝的基礎。北

  --------------------------------------------------------------------------------

  56. 見古正美,<再談宿白的“涼州模式”>,1987年第一屆國際敦煌石窟會議論文,將刊登于近期之《敦煌研究》。

  57. 見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13,T.2122,VOL.53,頁387。

  58. 有關北魏毀佛及雲岡之建造請見古正美,<北魏初期儒學發展的問題>,收入《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一九八九),頁917-37及古正美,<再談宿白的“涼州模式”>一文。

  59. 見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卷37,T.2035,vol.39。

  頁91

  魏接受大乘涅槃系孝行的信仰非常徹底,主要的原因是,北魏一代自文成開始到北魏滅亡八十多年的時間裏,北魏曆代皇帝都采用大乘之轉…

《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古正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