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近,及滅後誰人當可持正法也。持正法,即所傳正法眼藏。)
悉檀及與見 各複有幾種
毗尼比邱分 雲何何因緣
(記曰。此問法之差別也。悉檀者,此華梵雙舉。悉,遍也。檀,此雲施。謂佛以四法遍施衆生,故雲悉檀。四法者,謂世界,爲人,對治,第一義也。廣如止觀所明。見,謂所被之機。所見各有幾種也。毗尼,此雲律。此邱分,乃比邱二百五十戒。問如何是毗尼,爲何又設比邱分也。)
彼諸最勝子 緣覺及聲聞
何因百變易 雲何百無受
雲何世俗通 雲何出世間
雲何爲七地 唯願爲演說
(記曰。此問叁乘人法因何差別也。唐譯雲。一切諸佛子,獨覺及聲聞。雲何轉所依。雲何得世通。雲何得出世。複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按此則知百變易二句,謂初地菩薩何因能現百佛界身,得百種叁昧。蓋無受,即叁昧也。世俗通,謂五地聖人因何而能通達世谛涉俗利生。七地遠行,名出世間。)
僧伽有幾種 雲何爲壞僧
雲何醫方論 是複何因緣
(記曰。此問僧之差別,及應機之法不一也。壞僧,謂不具戒者。醫方論,非世俗醫方。蓋言佛爲叁界醫王,其所說法應機施設,如應病與藥,故謂之醫方論。大經有舊醫新醫。法華有醫師喻。唐譯雲廣說醫方論。是知蓋言佛法耳。從雲何爲化佛止此,通問叁寶因何而有差別也。)
何故大牟尼 唱說如是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記曰。此問因上言佛有四等名義不同,因何又說迦葉等多佛是我,此又不別也。)
何故說斷常 及與我無我
何不一切時 演說真實義
而複爲衆生 分別說心量
(記曰。此因上法之差別,故複問邪正權實之不同也。斷常我,乃外道邪宗。無我,乃佛之正法。心量,乃妄想分別心數之法。意謂何故說斷常及我爲邪宗。何故說無我爲正法。然無我既是真實,何不始終說其真實之法,而又爲衆生說妄想心數不實之法耶。)
何因男女林 诃梨阿摩勒
(記曰。此問林木果實之不一也。男女林,亦雲屍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狀。熟則顔色美豔。未幾即落地,狀如死屍,臭穢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秀不淨觀。大慧問此林何因而有也。诃梨,阿摩勒,二果名也。皆可爲藥。诃梨,舊雲诃梨勒,新雲诃梨怛雞。此雲天上持來。阿摩勒,其實如胡桃。意謂一等皆樹果,因何彼如男女之狀耳。)
雞羅及鐵圍 金剛等諸山
無量寶莊嚴 仙闼婆充滿
(記曰。此問八部之衆因何不住人間天上,而住鐵圍七金山中也。唐譯雲。仙人乾闼婆,一切悉充滿。此皆何因緣,願佛爲我說。此上大慧所問,除及字,但取雲何,何因,何故,何等,誰字之類爲義,則有一百叁十余句。其中意義,不出十界四門。然世尊所答,以依真如一心,則一法不立,故一一雲非。若依生滅門唯識建立,則全經之旨皆別答此問耳。然雖經來未盡,而此四卷之文,所诠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四門名義開合之旨已足。觀者臨文會意,自當證之。此下乃世尊牒答。先牒。後答。 且初)
無上世間解 聞彼所說偈
大乘諸度門 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問 大慧善谛聽
我今當次第 如汝所問說
(記曰。此結集者敘置,及佛贊許之辭也。前一偈,唐譯雲,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然大慧所問,乃十界依正差別之相。正是叁乘凡夫外道妄見分別境界。是大慧因之而起疑者。蓋不知此等諸法因何而有也。故興此問。而結集者即便指爲微妙佛心最上法門,何也。金剛般若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況衆生世界乎。所謂一切分別皆分別自心。若分別不生,當體即名諸佛自覺聖智矣。故此所問聖凡依正邪正因果,自性常住,即是微妙佛心。非智眼明見,何以與此。故敘置之。)
生及與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無自性
(記曰。此世尊總領大慧問義也。謂所問多種,不出生與不生涅槃空相耳。刹那,生滅流轉也。趣至,猶究竟也。唐譯雲。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轉無自性。謂此世出世間,皆生滅流轉妄見之法,一一究竟本無自性也。此總牒領其意而默答已竟。義已見前注。何後一一皆總述大慧問語耳。然前問語或略或阙,而世尊皆補而出之。蓋亦互相發明。但其語隨便,故參差不類。其意自周。)
佛諸波羅蜜 佛子與聲聞
緣覺諸外道 及與無色行
如是種種事
(記曰。此綜領大慧所問之事也。謂所問之事雖多,總不出十界人法因果耳。佛,佛子,聲聞,緣覺,四聖也。無色,該天道。外道,該人及叁途。以外道邪行,乃叁途之因故。此皆人也。波羅密,四聖之法也。無色行,意該外道,六凡之法也。因果依正無不備具,故雲如是種種事。意謂大慧所問者概不出此。下乃一一重述其辭。)
須彌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羅
(此領上問諸天有幾種。雲何名爲地。星宿及日月。牒意該叁界六凡也。)
解脫自在通 力禅叁摩提
滅及如意足 覺支及道品
諸禅定無量(此領上雲何說覺支,及與菩提分。蓋廣牒叁十七品助道,四聖法也。)
諸陰身往來(領上衆生生諸趣)
正受滅盡定(領上及與滅正受二句)
叁昧起心說(領上何因從定覺四句)
心意及與識 無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 及與現二見
乘及諸種性(此領上雲何名爲藏已下至非我義八句。總歸四門。)
金銀摩尼等(領上誰生諸寶性等)
一闡提大種
(領上雲何一闡提。然大種無問。蓋世尊意指闡提外道所計大種爲生因者。非特言四大也。)
荒亂及一佛 智爾焰得向
(荒亂,領上雲何國土亂。一佛,領上迦葉等是我。智爾焰,領上爾焰淨二句。得向,領上解脫修行。)
衆生有無有(領上及與我無我)
象馬諸禽獸 雲何而捕取(領上雲何象馬鹿。雲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 及與作所作
(領上悉檀及與見。唐譯雲。雲何因譬喻,相應成悉檀。謂四悉檀,皆因譬所成者,故並意牒之。然能作所作皆屬妄見。)
叢林迷惑通 心量不現有
(上句領雲何世俗通。謂衆生心想邪見稠密如叢林也。下句領雲何出世間。唐譯雲。衆林與迷惑。如是真實理。唯心無境界。魏譯雲。相迷惑如實。但心無境界。此蓋牒出其義也。)
諸地不相至(領上何因度諸地。)
百變百無受 醫方工巧論
伎術諸明處(如文可知。此諸山須彌地已下,至毛孔眉毛幾,乃大慧問不到處,而世尊指而出之。)
諸山須彌地 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衆生 身各幾微塵
一一刹幾塵 弓弓數有幾
肘步拘樓舍 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塵虮 羊毛穬麥塵
(記曰。七極微塵成一窗塵。七窗塵成一兔毛頭塵。七兔毛頭塵成一羊毛頭塵。七羊毛頭塵成一牛毛頭塵。七牛毛頭塵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麥。七大麥成一指節。七指節成半尺。兩半尺成一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盧舍。八俱盧舍成一由旬。由延,即由旬也。此按舊注引釋梵之語。)
缽他幾穬麥 阿羅穬麥幾
獨籠那佉梨 勒乂及舉利
乃至頻婆羅 是各有幾數
(記曰。缽他,一升也。阿羅,一鬥也。獨籠,一斛也。那伽梨,十斛也。勒乂,一萬也。舉利,一億也。頻婆羅,一兆也。謂幾[麥*廣]麥之塵成一升。又幾[麥*廣]麥之塵成一鬥。余類此。)
爲有幾阿[少/兔] 名舍梨沙婆
幾舍利沙婆 名爲一賴提
幾賴提摩沙 幾摩沙陀那
複幾陀那羅 爲迦梨沙那
幾迦梨沙那 爲成一波羅
此等積聚相 幾波羅彌樓
(記曰。阿[少/兔],亦塵也。舍利沙婆,芥子也。賴提,草子也。摩沙,豆也。陀那,铢也。迦利沙那,兩也。波羅,斤也。彌樓,須彌山也。謂以幾斤之塵能成此彌樓之山。唐譯雲。幾斤成須彌。此按舊注。)
是等所應請 何須問余事
聲聞辟支佛 佛及最勝子
身各有幾數 何故不問此
火焰幾阿[少/兔] 風阿[少/兔]複幾
根根幾阿[少/兔] 毛孔眉毛幾
(唐譯雲。火風各幾塵。一一根有幾。眉及諸毛孔,複各幾塵成。)
(記曰。從諸山須彌地已下至此,共有叁十八句。計叁十二事。皆大慧問不到處。故世尊特爲表而出之。然且責之雲何故不問此者,何也。如華嚴諸品皆佛力加被菩薩所說。至若阿僧祇品,則佛親說。以此甚微細事,非一切種智不能悉知悉見。殊非菩薩所知。不知故問不及。苟不及此,則心外有剩法矣。故特表而出之,以顯自覺聖智徹法無遺。信乎佛之知見,閻浮提雨皆知滴數,現前松直棘曲鹄白烏玄皆了元因也。然須彌山略指依報總相。其弓步微塵,別相也。叁乘聖人身有大小。蓋身乃正報總相,其數量毛孔微塵,別相也。意責大慧但知諸法總相,不知別相。此則但知共相,不達自相。其迷于自心現量多矣。故以甚微細智以發之。◎下文複領大慧之問。)
護財自在王 轉輪聖帝王
雲何王守護 雲何爲解脫
廣說及句說 如汝之所問
衆生種種欲 種種諸飲食
雲何男女林 金剛堅固山
雲何如幻夢 野鹿渴愛譬
雲何山天仙 犍闼婆莊嚴(唐譯雲。雲何諸妙山。仙闼婆莊嚴。)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雲何禅境界 變化及外道
雲何無因作 雲何有因作
有因無因作 及非有無因(舊注,此四因,領上雲何俱異…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