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近,及灭后谁人当可持正法也。持正法,即所传正法眼藏。)
悉檀及与见 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邱分 云何何因缘
(记曰。此问法之差别也。悉檀者,此华梵双举。悉,遍也。檀,此云施。谓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云悉檀。四法者,谓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也。广如止观所明。见,谓所被之机。所见各有几种也。毗尼,此云律。此邱分,乃比邱二百五十戒。问如何是毗尼,为何又设比邱分也。)
彼诸最胜子 缘觉及声闻
何因百变易 云何百无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 唯愿为演说
(记曰。此问三乘人法因何差别也。唐译云。一切诸佛子,独觉及声闻。云何转所依。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复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按此则知百变易二句,谓初地菩萨何因能现百佛界身,得百种三昧。盖无受,即三昧也。世俗通,谓五地圣人因何而能通达世谛涉俗利生。七地远行,名出世间。)
僧伽有几种 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 是复何因缘
(记曰。此问僧之差别,及应机之法不一也。坏僧,谓不具戒者。医方论,非世俗医方。盖言佛为三界医王,其所说法应机施设,如应病与药,故谓之医方论。大经有旧医新医。法华有医师喻。唐译云广说医方论。是知盖言佛法耳。从云何为化佛止此,通问三宝因何而有差别也。)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记曰。此问因上言佛有四等名义不同,因何又说迦叶等多佛是我,此又不别也。)
何故说断常 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 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 分别说心量
(记曰。此因上法之差别,故复问邪正权实之不同也。断常我,乃外道邪宗。无我,乃佛之正法。心量,乃妄想分别心数之法。意谓何故说断常及我为邪宗。何故说无我为正法。然无我既是真实,何不始终说其真实之法,而又为众生说妄想心数不实之法耶。)
何因男女林 诃梨阿摩勒
(记曰。此问林木果实之不一也。男女林,亦云尸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状。熟则颜色美艳。未几即落地,状如死尸,臭秽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秀不净观。大慧问此林何因而有也。诃梨,阿摩勒,二果名也。皆可为药。诃梨,旧云诃梨勒,新云诃梨怛鸡。此云天上持来。阿摩勒,其实如胡桃。意谓一等皆树果,因何彼如男女之状耳。)
鸡罗及铁围 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 仙闼婆充满
(记曰。此问八部之众因何不住人间天上,而住铁围七金山中也。唐译云。仙人乾闼婆,一切悉充满。此皆何因缘,愿佛为我说。此上大慧所问,除及字,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谁字之类为义,则有一百三十余句。其中意义,不出十界四门。然世尊所答,以依真如一心,则一法不立,故一一云非。若依生灭门唯识建立,则全经之旨皆别答此问耳。然虽经来未尽,而此四卷之文,所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门名义开合之旨已足。观者临文会意,自当证之。此下乃世尊牒答。先牒。后答。 且初)
无上世间解 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 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 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 如汝所问说
(记曰。此结集者叙置,及佛赞许之辞也。前一偈,唐译云,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然大慧所问,乃十界依正差别之相。正是三乘凡夫外道妄见分别境界。是大慧因之而起疑者。盖不知此等诸法因何而有也。故兴此问。而结集者即便指为微妙佛心最上法门,何也。金刚般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况众生世界乎。所谓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若分别不生,当体即名诸佛自觉圣智矣。故此所问圣凡依正邪正因果,自性常住,即是微妙佛心。非智眼明见,何以与此。故叙置之。)
生及与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
(记曰。此世尊总领大慧问义也。谓所问多种,不出生与不生涅槃空相耳。刹那,生灭流转也。趣至,犹究竟也。唐译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谓此世出世间,皆生灭流转妄见之法,一一究竟本无自性也。此总牒领其意而默答已竟。义已见前注。何后一一皆总述大慧问语耳。然前问语或略或阙,而世尊皆补而出之。盖亦互相发明。但其语随便,故参差不类。其意自周。)
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
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
如是种种事
(记曰。此综领大慧所问之事也。谓所问之事虽多,总不出十界人法因果耳。佛,佛子,声闻,缘觉,四圣也。无色,该天道。外道,该人及三途。以外道邪行,乃三途之因故。此皆人也。波罗密,四圣之法也。无色行,意该外道,六凡之法也。因果依正无不备具,故云如是种种事。意谓大慧所问者概不出此。下乃一一重述其辞。)
须弥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罗
(此领上问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牒意该三界六凡也。)
解脱自在通 力禅三摩提
灭及如意足 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此领上云何说觉支,及与菩提分。盖广牒三十七品助道,四圣法也。)
诸阴身往来(领上众生生诸趣)
正受灭尽定(领上及与灭正受二句)
三昧起心说(领上何因从定觉四句)
心意及与识 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 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此领上云何名为藏已下至非我义八句。总归四门。)
金银摩尼等(领上谁生诸宝性等)
一阐提大种
(领上云何一阐提。然大种无问。盖世尊意指阐提外道所计大种为生因者。非特言四大也。)
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
(荒乱,领上云何国土乱。一佛,领上迦叶等是我。智尔焰,领上尔焰净二句。得向,领上解脱修行。)
众生有无有(领上及与我无我)
象马诸禽兽 云何而捕取(领上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 及与作所作
(领上悉檀及与见。唐译云。云何因譬喻,相应成悉檀。谓四悉檀,皆因譬所成者,故并意牒之。然能作所作皆属妄见。)
丛林迷惑通 心量不现有
(上句领云何世俗通。谓众生心想邪见稠密如丛林也。下句领云何出世间。唐译云。众林与迷惑。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魏译云。相迷惑如实。但心无境界。此盖牒出其义也。)
诸地不相至(领上何因度诸地。)
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
伎术诸明处(如文可知。此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毛孔眉毛几,乃大慧问不到处,而世尊指而出之。)
诸山须弥地 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 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 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 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尘虮 羊毛穬麦尘
(记曰。七极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头尘。七兔毛头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七牛毛头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麦。七大麦成一指节。七指节成半尺。两半尺成一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卢舍。八俱卢舍成一由旬。由延,即由旬也。此按旧注引释梵之语。)
钵他几穬麦 阿罗穬麦几
独笼那佉梨 勒乂及举利
乃至频婆罗 是各有几数
(记曰。钵他,一升也。阿罗,一斗也。独笼,一斛也。那伽梨,十斛也。勒乂,一万也。举利,一亿也。频婆罗,一兆也。谓几[麥*廣]麦之尘成一升。又几[麥*廣]麦之尘成一斗。余类此。)
为有几阿[少/兔] 名舍梨沙婆
几舍利沙婆 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 几摩沙陀那
复几陀那罗 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 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 几波罗弥楼
(记曰。阿[少/兔],亦尘也。舍利沙婆,芥子也。赖提,草子也。摩沙,豆也。陀那,铢也。迦利沙那,两也。波罗,斤也。弥楼,须弥山也。谓以几斤之尘能成此弥楼之山。唐译云。几斤成须弥。此按旧注。)
是等所应请 何须问余事
声闻辟支佛 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 何故不问此
火焰几阿[少/兔] 风阿[少/兔]复几
根根几阿[少/兔] 毛孔眉毛几
(唐译云。火风各几尘。一一根有几。眉及诸毛孔,复各几尘成。)
(记曰。从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此,共有三十八句。计三十二事。皆大慧问不到处。故世尊特为表而出之。然且责之云何故不问此者,何也。如华严诸品皆佛力加被菩萨所说。至若阿僧祇品,则佛亲说。以此甚微细事,非一切种智不能悉知悉见。殊非菩萨所知。不知故问不及。苟不及此,则心外有剩法矣。故特表而出之,以显自觉圣智彻法无遗。信乎佛之知见,阎浮提雨皆知滴数,现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因也。然须弥山略指依报总相。其弓步微尘,别相也。三乘圣人身有大小。盖身乃正报总相,其数量毛孔微尘,别相也。意责大慧但知诸法总相,不知别相。此则但知共相,不达自相。其迷于自心现量多矣。故以甚微细智以发之。◎下文复领大慧之问。)
护财自在王 转轮圣帝王
云何王守护 云何为解脱
广说及句说 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 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 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 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 犍闼婆庄严(唐译云。云何诸妙山。仙闼婆庄严。)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 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 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 及非有无因(旧注,此四因,领上云何俱异…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