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如果按照大圓滿法修行,就能擺脫現實社會中的各種迷惑和欲望,即遠離一切世俗的不健康的雜念。這樣,大圓滿的功法便有了成果,也就是說:“即身成佛”了。
1、從太陽裏汲取能量
大圓滿法有多種功法,其中大圓滿心滴功法爲甯瑪派密宗的基本修持法,也是整個藏密的最上乘功法之一。藏語稱(佐巴欽波甯提),所以又有譯爲“大圓滿甯提”或“大圓滿心髓”的。
大圓滿心滴認爲宇宙場能是機體場能的源泉,宇宙場能可以與人體場能進行能量交換;人可以調動宇宙場能,使機體內氣保持平衡。這一功法是攝取太陽光以修煉自身,其方法是面對太陽的方向來凝神靜觀宇宙的明點(注:其手勢、坐姿等具體修法詳見本節B、C部分),同時由心力發出相應的密碼信息,太陽光便能源源不斷地融入人體內並貯藏起來,從而使人體生物能量場所得到強化,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使身心健康,延緩衰老,延長壽命。如果修持者能常年堅持不懈,這一功法會使修持者與宇宙大自然相融無二。身心內外無差別,顯現人所具有的本性和潛能,從而達到智慧充分圓滿之境界。在藏族曆史上有許多修待大圓滿心滴功法的成功者,由于他們經過數十年以至上百年對太陽光能的豐富積蓄,生命臨終時便能通過心力的調控,以信息密碼激發出指令,發射出瑰麗的紅光,形成虹化現象之奇迹。
正如“曆史上許多修習“大圓滿”有成就者,臨終多現虹化奇迹。然此步功法必須在寶瓶氣修習得最大成就後,並且修習徹卻、脫噶有證量和成就後,在金剛上師加持下,方能修習。”(注:參見《藏密氣功》)。因此,爲了藏密功法的連貫性,先談談寶瓶氣修法,即壺形氣功。
後期密宗有五氣之說,即上行氣、下行氣、遍行氣、平住氣和命根氣。上行氣與眼、耳、鼻、舌的動作有關,如果太盛就有頭昏、口渴等疾病;下行氣與大小便有關,如果不足,會發生便秘或兩足笨重等疾病;遍行氣與四肢動作有關,如缺乏,則發生手足痙攣發冷等疾病;平住氣如不堅定,則有消化不良、遺精、失眠等症;命根氣如不調整,就有生命的危險。
調整的方法:如上行氣太盛,則注意心或臍間,使氣下隆;下行氣不足,可修瓶氣(注:瓶氣,是一種修煉氣功的方法,而五氣指人身中的五種氣息,通過“瓶氣”這種修煉方法將五氣歸入中脈並變現虹身,這是最終目的),觀兩足使氣入中脈,或行拳法。把兩足之氣往上提升而住于臍間;遍行氣發生了毛病,則觀想氣息充滿兩手指尖和兩足趾尖;平住氣有問題則意守丹田;調整命根氣的方法是要觀想甘露充滿心間,據說可以鞏固命根氣。不過,調整五氣的主要目的是使五氣入中脈。要使五氣入中脈,雖有各種觀想和輔行的拳法,而最基本的是修“瓶氣”。修好了“瓶氣”,五氣進入中脈,也可使全身氣息和血脈的運行都能充分地服從于中樞神經的指揮,適當得到調整,一切疾病自然就冰消瓦解了。
瓶氣在修煉時,或坐或站,但一定要放松褲帶、領口、袖口,還不能戴帽子,如果采取坐式時,兩拳可仰置在兩胯之上,先入靜,觀想地、水、火、風四大皆空,以鼻調息,調息以左鼻孔爲主,就是說左鼻孔呼吸量要大一些。
修煉瓶氣,一般要修習四息,即引息、滿息、均身、射息。
引息,在自己身前約十六指遠處觀想有靈息輪圍,用兩鼻孔將氣輕緩吸入,吸氣必須飽滿,充滿肺腔,以至肺部最下端。同時收縮腹部肌肉,令隔膜上提,並提肛,使上氣下壓,下氣上提,二氣會合于臍下四指處,氣行如丘,又猶如瓶中水滿。
滿息,氣滿後讓瓶氣散遍于全身,充沛毛孔。
均息,滿息延長到相當的程度,可再吸入幾口短息,使左右兩肺及全身緊滿、均衡。
射息,息滿且均,保持不外泄,盡力能持久,然後由兩鼻孔先輕微和緩,隨即略粗重,終乃一沖而出,如同射箭,全身毛孔也同時放出瓶氣,但應留住微少氣息,不要使其涓滴無存。
瓶氣不論行、住、坐、臥、站皆可修行,沒有嚴格規定。修煉時若嫌右鼻孔進氣多時,可左側臥調整。專修瓶氣者應接修金剛瑜伽母拳。以使瓶氣滿而堅固。最初學習切不可勉強,也不應用口呼吸,另外,在有煙、空氣不好的地方不能修;除子、午時及太飽太饑時不能修外,其余隨時可修;人的氣或左鼻孔進出氣多,或右鼻孔進出氣多,但以左鼻孔進出氣多時修煉較相宜,若兩鼻孔平均出氣時最佳,但右鼻孔進出氣多時不可修;此法持氣剛猛,適宜于修金剛數息法成就者練,修煉時要注意把氣壓在下面,不能使其上沖,否則,會發生頭痛、牙痛等弊病。
修煉瓶氣日久後,氣盛心寂,氣漸入于中脈,臍下四指處(左、右、中叁脈會合處)出現明點,如紅色光球,腹輪內甚感氣行如丘,出現的明點漸漸放大,可運用意念從腹輪經中脈,引導明點徐徐上行,通過喉輪而至頂門,量後湧出頂門,呈一紅色光輪。
修煉瓶氣最能使人健康長壽,修煉瓶氣有了成就後卻可配合修持大圓滿法門了(注:以上詳見《藏密氣功》)。
2、攀登智慧光明之彼岸
攀登智慧光明之彼岸是大圓滿心滴功法的第一步驟,藏密稱之爲“徹卻”功法,“徹卻”是指立斷,也就是本淨之意,屬于修定之法門,是一種修持方法。修持徹卻功法時,在時間的選擇上,以早晨太陽剛升時(剛冒光或剛冒頭)爲宜;若是傍晚,以太陽西落時(太陽下山或夕陽已落,晚霞滿天時)爲宜,如此是爲了避免日照強烈,損害眼睛。 在地點的選擇上,因地製宜,若在農村、牧區宜擇山崖邊、樹林旁、田間、地頭、草地等;若在城市,宜擇陽臺、屋頂、操場、公園,以免除噪音及其它音響的幹擾,以創造一個一心不亂的外界環境。
在修煉姿勢上,可分爲站立和靜坐兩種。站立時要兩腿自然分開,呈稍息姿勢,凝眸觀日,忌穿緊口衣褲,以免對氣的運行造成阻滯。站、坐都應放松褲帶,以便行氣,以免腹內存氣過多,日久致疾。若同時配合以瓶氣修法,可采取金剛座、象座、獅子座、仙人座等坐姿。
金剛座,即跏趺坐。跏趺坐又可分爲雙跏趺和單跏趺二種,雙跏趺又稱雙盤,即兩腿盤曲交叉,以左腳搭右膝,以右腳搭左膝之上,坐如己腰微俯,兩手作手印,眼簾下垂,使之只見鼻尖,似坐禅之打坐。單跏趺又稱單盤,即兩腿盤曲而坐,使右腳搭左膝之上,或左腳搭右膝之上均可、身體姿勢與雙盤相同。
象座,又稱法身座。此坐法如象臥,兩足掌相貼,胸處挺,腰端直,兩手四指與大拇指放置在兩足之中,頭微俯,略如踞坐之勢。此坐法的功效是能使鼓動之氣下壓,腰端直冷正氣舒適,頭微俯,令妄心自斷,四指與大拇指放置在兩足中間,則調勻四大。
獅子座,又稱報身座。其坐勢猶如獅子,兩膝相並跪地,胸近膝,兩肘著地,兩手掌相並撐腮,兩足跟相並墊股,兩足掌豎立,兩足卷曲向後貼地。其兩膝近胸者,令熱氣愉快舒暢,兩肘著地者,調勻陰陽二氣,兩手掌撐腮者,令粗氣自斷,兩足掌豎立者,足趾卷曲,是令昏沈與掉舉調平。
仙人座,又稱化身座。其坐勢如同金仙,兩膝兩足掌相並蹲坐,足心踏地,胸貼兩膝,小腹微凹,頭微俯,身端直,兩肘左右交叉,按兩膝。兩膝蹲坐,調勻全身氣脈;兩足掌踏地者,壓下水火之力;腰端正,則調心之氣順適而返于本性;兩膝相並頂胸者,使身中“火大”之氣成爲智慧燃燒(智慧火)。小腹微四者,令妄心自斷;兩手交叉按膝,可解除熱病。
以上四種坐勢,謂之調身,也是修持大圓滿功法而降伏其心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修煉藏密大圓滿功法首先要學習坐勢。其中的金剛座法可以引左右二脈之氣入中脈,可以引地、水、火、風、空五氣進入中脈,可以引命根氣入中脈。可除修氣之病,可解諸脈結。
“徹卻”功法又分叁個階段來修煉,即連續修習叁個月。
簡言之,“徹卻”功法,主要以意領光,以白、紅、藍叁種不同光色的字把宇宙能量場的光引到頭部,後遍及全身增強自身能量場。第一個月的修習方法是這樣的:修持前,先必須淨心,使身、語、意叁密達到叁業清淨的程度。然後修寶瓶氣法,有一定定力,再凝眸觀日光,但時間要短。修行者必須面向太陽出入的東方,觀想那個方向的空中有很多光點光圈閃閃發光(白、紅、黃、藍、綠色,白的多,綠的少),這就是外明點。觀看明點分明後,再進而觀想有白色放光的藏文(唵)字,從顱頂升起飛出,用意念將其推到所觀看的外明點(即宇宙明點)裏去,與外明點融爲一體,然後用意念將(唵)字再收回顱頂,可反複多次。
第二個月開始,仍運氣凝眸觀日,使空中出現圓光圈(光環),再觀想盾間有放光的紅色(阿)字從盾間升起,與空中所觀外明點相融,然後用意念將(阿)字收回眉間。
第叁個月的修習皆如同前法,在觀出圓光圈後,應觀想藏文(吽)字從鼻尖升起,此字爲藍色,頻頻放光,此字與外明點相融後,收回鼻尖。
徹卻功法最好在寶瓶氣、金剛誦修煉有一定效果後再開始練;練此功法時,每天最好念一千遍以上“唵、阿、吽”金剛誦;叁個月的練習時間,早晚須各作一次,實際上要練滿六十次,下雨、陰天不能練要扣除;練時注意加強定力,持之以恒,對所觀景物不執著,明了身心內外無差別,以光明力不斷前進,從而融于宇宙信息場,至此也就攀登了智慧光明之彼岸。修煉徹卻功法有了成就後,可轉入脫噶功法的修煉。
3、洞察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
洞察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是大圓滿心滴功…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