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P5

  ..續本文上一頁爲,這是聖力成菩提心自肉體顯現的明證,或者是法身在報身、應身上的反映。這裏以明點代表佛心,專一心念,觀想明點形狀如卵,大小如豆,光芒照耀,看來奇異,而智力集中于此。以這種物質觀想,就像有明淨的佛光加披。

   專注于有氣息物體瑜伽,這一修煉法又有金剛數息法和寶瓶氣法二法。

   金剛數息法又稱金剛誦,是藏密氣功的基礎功法,也是修氣脈初學之方法。此法行氣調息,在後期密宗裏又叫“風瑜伽”。宗喀巴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一記載:“諸息調和者,就叁脈門一日夜有二萬一千六百次息”。《西藏的瑜伽與秘密教義》也認爲:“西藏的上師和印度的上師,同樣認爲每晝夜二十四小時共呼吸二萬一幹六百次(一呼一吸爲一次),即每小時九百次,每分鍾十五次”。這和生理學上每分鍾平均呼吸16至18次的說法相近。

   修習金剛數息法,以跏趺坐,當身心安靜後,集中心神進行呼吸,排除其他一切雜念。用細微可自聞之念誦聲,數其出入息,自1、2、3至開始數至21,600數,此數正好是一晝夜呼吸的數目。”

   數息就是專心數呼吸次數,一呼二吸爲一息,每一呼一吸爲一次。初學者每天以四座爲限,第一座僅數呼吸21次;第二座可增至60至40次;第叁座數較前略增;第四座隨力多數,以後漸次增加,並非第一次就修21,60O之數。西藏地處高原,一晝夜人的呼吸次數,當接近此數。像內地等海拔較低的地區,一晝夜人的呼吸次數爲21,600。在這一修煉中,如感疲倦,可暫停休息。但數息須—一明晰,即數畢全數不亂,如有錯誤,須從頭再數。這就是所謂的金剛數息法。

   以上數息觀完成之後,緊接下一步隨息觀等修習法。

   隨息觀是觀想空氣中的靈息,就是說觀想呼吸之氣出于何處,又入于何處。吸氣時,觀想氣自鼻端前0.4至2米處、自鼻口入,經喉、心、臍而至密(即下丹田),並普及四肢及身體各部。如感覺吸入的氣僅到身體中的一部分,並未遍及全身,須當即糾正。呼氣時,觀想呼出的氣由臍至鼻,距鼻前0.4至2米處。如此心隨呼吸,出入自然,即可明了呼吸的遠近長短之性相,並知道吸時納入之氣,淨潔晶明,呼時吐出之氣則混濁不淨。這就是所謂的隨息觀。

   止息即觀想呼吸之氣在身內住于何處。入則由鼻至臍而住,出則由臍至鼻而出。觀住者是否氣由臍遍及全身,如果僅住于臍,仍爲粗觀;必須觀氣遍住于全身,而且在住氣時間內完成,這樣才稱得上細觀。由此熟習,即能心與氣合而住。這就是所謂的止息觀。

   觀息即觀氣自頂及通,遍及全身,有益無損,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而冷暖適中。

   人體由五大組成,骨肉是地大,液體是水大,體溫是火大,氣體是風大,靈息是空大。氣息也有地、水、火、風、空五種,功夫到家,可見五氣之色及其遠近。地氣黃色,水氣白色,火氣紅色,風氣綠色,空氣藍色。地氣距鼻端最近,約22.5厘米,水氣較遠,火氣再遠之,風氣又再遠之,空氣最遠,但也不過30厘米左右。如果一呼一吸中具足五大五色,並各不混亂,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減。以普通人年齡推之,二叁十歲者出少入多,五六十歲者出多入少。這就是所謂的觀息觀。

   還息即觀想呼吸之氣漸次變爲藏文唵、阿、吽真言叁字,于是變業氣爲智氣。

   叁字觀法是,呼氣外出變爲“唵”字,白色,代表佛身;吸氣內進變爲“吽”字,藍色,代表佛意;氣住則變爲“阿”字,紅色,代表佛語。觀叁字,必觀藏文,直立空中,大小不拘,筆劃細而明亮。這樣轉出、入、住氣變成叁字,可以通解遍身脈結之氣,使其漸次盡入中脈。這就是所謂的還息觀。

   淨息即內外呼吸漸次至于停滅。由于以上修持,支脈解而中脈開,業氣盡而智氣現,自性清淨將從此顯。這就是所謂的修淨之方便法門。

   寶瓶氣,又稱瓶風、風瑜伽等。其修習先吐氣叁口,清除體內濁氣,徐徐自鼻吸入新鮮空氣,氣封于密(即下丹田)處,住氣越久越好,然後噴出。

   寶瓶氣修法之目的,在于修心使離息而獨立,使心息不依,縱有想念起落,也不爲息所影響。本修法換氣息停滅,則心緣境爲氣所引起之妄念,也隨之而盡絕。心之造像,純因心激蕩而起,氣停則心之激蕩亦平,想念自止。

   不專注于物體瑜伽又分爲切斷想念法、放任想念法和心不動想念法叁種。

   切斷想念法又稱切念法。此修法是,一念方生,刹那間齊根切斷,如空中閃電。人在禅定中,因心受激動感應,想念繼續生長,即使一念抑製,繼起之念,紛至沓來;應以警覺心繼續抑製。于是一有想念萌芽,刹那齊根切斷,繼續禅定。

   放任想念法又稱縱念法。此修法是,修持者漠不關心,不管不理,即非隨他去,也不阻止。正如牧童放牛羊于原野,任其散漫行動,而修持者繼續禅定。因此,想念也不再發生,心就到達安止境。對此噶舉派大師有言:“心不整治則自明,水不擾動則自清。”

   瑜伽大師米拉日巴也曾講道:“放任心于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則“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靜流水者,則“明滿”;完全放棄整治但縱任之,則心永“安止”。此爲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也就是說,心若束縛之,反欲奔馳于十方;若放任之,反而得安止不動。

   對于心不動念法,瑜伽大師米拉日巴曾講道:“心住本來不變之境,正知開朗,此境相續,有如靜流,圓智可證,咄爾行者,必毋造像,亦毋調伏,永持寂靜。”其意思是,心不動念法能使心保持在絕對安止之境中。此法又有四種具體修法:

   第一法,修煉者最初入定,易緊張,使用刹那切斷念頭法,但想念紛至沓來,切不勝切,當疲勞時,轉變方式,用放任想念法。如太放縱,修煉者又會失之怠惰。因此,禅定必須均勻,猶如撚婆羅門線,細而均勻,不可太緊,也不可太松,張弛得宜,操縱合度,則心得安止。

   第二法,使心與想念隔離,如斬繩二段,以不屈不撓的決心,維持不分心的警覺。這種方法叫作“斬繩二段法”,此法使心隔離所有心智作用。

   第叁法,兒童觀畫法。此法猶如兒童以非常的心智警覺,看寺中壁畫,隨念顯現,不予分別,不予取舍。

   因練習身心不認知狀態,感覺身浮在空中,發生幻覺或出現幽靈,既不因悅而取,也不因不悅而舍。這種既不抓緊也不阻止視覺的方法,叫作兒童觀畫法。

   第四法,象體無覺法。以大象比喻心,象皮特別厚,雖然遇到荊棘之刺,但不怕被刺,毫無所覺,坦然自在,這樣心也就不爲所動了。

   當心安止,認知發生時,防止意識及被防止的想念,被引來相對,即一個想念防止另一個想念發生。當想念起時,既不阻止,也不爲所動,這種狀態稱象體無覺法。此時心的狀態如同海洋平靜無波,所以又稱爲最後安止境。

   當修煉者正確明白了動與不動不可分的奧妙時,就叫作“妙觀察智”,知一切爲一元。

  

   2、通過宇宙意識

  

   通達宇宙意識,即離戲瑜伽法,爲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離戲瑜伽是分析動與不動的本性,並通達宇宙意識,此法又分爲分析動與不動、通達無上菩提和無生瑜伽禅定叁部分。

   分析動與不動,就是分析心之動與不動,首先在不認識的安止狀態下,出現妙觀察智,然後再觀察:當心不動時,不動的真實本性是什麼?心如何保持不動,又如何從不動變動?當動時,是否保持不動時的安靜?在保持不動狀態時,是否有動?動與不動有何差別?動(或念)的真實本性是什麼?動如何變成不動?這樣設問,玄妙莫測,並可喚醒超越之智。

   通過設問修煉者始知“動”即非異于“不動”,“不動”也不異于“動”。當如此觀察對“動”與“不動”的真實本性,仍然沒有悟透,應觀察妙觀察智是否有異于“動”與“不動”。經過這樣明白的智力分析,修煉者就會發現觀察者(心)與被觀察者(想念)是不可分別或分離的。因不可分離的真實本性,不能認知,這種境界被稱爲“心行處滅”或“言語道斷”。

   通達無上菩提,即任何思想、觀念或模糊或擾亂的感情發生,既不放棄,又不控製;應允許它們自起自落,自生自滅,不去引導或促其成型,修煉者僅認識即可。如此長期保持,念因未被放棄,其實相(或自性空相)會自然呈現。

   修煉者僅認識想念,無取無舍,就可了解到能舍棄的心與被舍棄的想念兩者不可分離,心即獲得解脫。這種解脫技巧,叫作“練習崇高道的精髓”或“禅定之反面法”。這種修返觀之法,即用真心,不偏不倚,無我無私的立足點,觀察一切有情衆生還未獲得自心真相和解脫自在,于是就産生無限同情的大悲心。這就叫作通達無上菩提法。

   無生瑜伽禅定,此法又分爲現在、過去和將來叁時之禅定、心與物之分析禅定和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禅定叁部分。

   現在、過去和將來叁時禅定,首先從叁個時間的觀點分析,過去的念現在已經滅了,而未來的念,到現在還沒有發生,現在的念瞬間即失,變成過去。未來的念,立即會變成現在,或過去。這種生而即滅唯是幻空,在禅定中始覺一切幻象如同時間一般,幻而不實。一切幻象本身不存在,都是由心示現。這種修煉法是爲了認知生死及時間的不實存。

   心與物之分析禅定,從物質與非物質的觀點,對有情之心加以分析,說明心是物質或是非物質。

   如果心是物質,修煉者在進入禅定之後,能觀其爲實在的。但從妙觀察智的觀點來看,心不能稱爲任何實物,不能歸入物的一類。再用妙觀察智進一步分析,心又不能列入非物一類,也不能…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