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也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邊,所以被稱爲“中道”。
所謂“中道”者,既不是“是”,也不是“非”,佛教經典上說:“一切是”是一個極端,“一切不是”又是另一個極端,都是邊見,離于二邊,即是中道。空非一無所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有情之心,爲一切真理之源泉。一般人爲無明束縛、爲幻象所惑、自心不明。有情之心,即爲八識。八識也爲真如示現之幻象。因八識含有一切種子,而菩提(即真如)也含有一切,故能相應,有情可證得無上菩提。
這種信念的建立,非來自演繹法、歸納法,而源于上師的慈教。這是各人自有的寶藏,只是能注意或不注意而已。因此,這種教導,被稱爲大真理。正如倡雲:“上師所教深入心,啓示各人自開悟,悟自身中各懷有,垂手即得無價寶。”
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禅定,從單一與多數的觀點,對有情之心加以分析:心是一個還是數個?如果是一個,爲什麼能示現種種幻象?如果是數個,又爲何所有的心都必須與真空體性不可分離。
如此觀察,修煉者就能明白,心不可數,既非單一,也不是多數。單一是一邊,多數是另一邊,不住兩邊,這就叫作不住于完全寂靜的大手印境。修煉者在禅定中,除妙觀察智外,無所發現。因此,大手印,即實相,又稱爲真空體性。
因禅定結果,一切誤認爲實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猶如魔術師所表演的幻術。這就是離戲瑜伽。
總之,離戲瑜伽的主旨,是以妙觀察智爲基礎、通過內省分析,以不偏于空有以見實相的中道觀想,達到明心見性,通達無上菩提爲目的。
3、化心物爲一元,不可分離
化心物爲一元,不可分離,即一味瑜伽法。因爲一味瑜伽化心物爲一元,爲一整體,不可分離。認爲物者,是一切幻象。以睡與夢爲喻,認知一切幻象爲心所示現。如夢中所見一切,都不離于心。同樣,修煉者醒時所感一切幻象,無異于無明生死長眠中的夢境。如果離開示現幻象的心,一切幻象並不實際的存在。所以,任何念起或幻想産生,我心放松而不依隨,從而要了解到一切外在幻象與修煉者的心及其內在幻象不可分離,並化成一整體。正如米拉日巴所說:“昨夜夢中所夢見,種種不外汝一心,夢即瑜伽士之師,汝諸弟子當了知”。
以水與冰爲喻,以知本體與幻象爲一元。認爲:所有幻象,本身雖然不實際存在。然爲本體所示現。又本體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現任何事物。因此,幻象與本體原爲一元,同一本性,可以水與冰爲喻,表明幻象就是本體。
修煉者在進行修煉時還認知叁個雙重:極樂與空;淨光與空;智慧與空。叁者合爲一元,則是了解所有體驗爲一整體,不可分離。具體講,極樂與空、淨光與空、智慧與空,叁者各爲兩相,實則各合爲一元。空者,本體的陰影和幻象的本源。極樂者,正覺啓迪之樂。淨光者,內在的光明。智慧者,爲般若,即無上菩提。正如佛經上所說:“若人全了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無其他法、所持誦者一如,所觀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惟此一如。
以水與波爲喻,化一切爲一元。認爲:波由水興,同樣,一切現象均由心所示現,而心之本性爲真空。正如“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師”。這個真理,爲一切真理的總真理,即總攝一切之一。修行者如了解了這一真理,就能認識一切有情之心的真空體性。換句話說,由于自我的特性,真理爲無明所遮蓋。修煉的目的,就在于除去無明、恢複自性光明。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用言語很難表達清楚,主要靠修煉者的信念、決心,以及功夫去體驗。如果修煉者不能深入禅定,猶如瞎子摸大象,那將難以掌握全貌。
4、進入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
進入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即無修瑜伽,別稱爲無禅瑜伽,爲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也是四瑜伽中最高的瑜伽境地。
無修瑜伽,是修煉四瑜伽法的高級階段修煉者如能進入這一階段的修煉,那麼所修之念及其功法都能運用自如,也就是說進入大解脫、大智慧的無礙自由境界。這一境界以俱生無染的無上菩提(大手印),化一切爲法身。當已降服的無明,能一時清除,說明功德圓滿,瑜伽修煉也可停止。至此再也沒有什麼道可修,修煉者大功告成,已證得了俱生大手印,也已到達無余涅槃之境界。所謂“涅槃”,也可譯爲“圓寂”。圓是指圓滿一切智德,寂是指寂滅一切惑業,又有不生不滅的意思。正如佛經光明心所說:“禅定,本爲證取頓覺境界的方法。證入之後,禅定不複需要,猶如行人乘筏渡河,即達彼岸,則筏無用矣!”上述涅槃境界,就如同已經到達的彼岸世界。
叁、薩迦派及其“道果”法
A、薩迦派簡說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該宗派最初是由昆•貢卻傑布(1034—1102年)創立。貢卻傑布自稱是吐蕃時期的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他從小隨父親釋迦慧學習甯瑪派教法。長大後赴後藏拉堆地方的木古垅寺,親近卓彌•釋迦益西(993—1075年)譯師,修習新密法,卓彌給貢卻傑布特別傳授了“道果”法這一新密法。之後,貢卻傑布在後藏仲曲河谷邊買了一塊土地,于公元 1076年創建了一座寺院,因爲建築寺院的地方是一塊白色的土地,該寺便起名爲薩迦寺,“薩迦”一詞藏語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地。後來薩迦寺作爲基地,形成了一個宗派,此派也就命名爲“薩迦派”。另外,薩迦寺的牆上刷紅、白、藍叁種顔色,不少學者以此爲由在自己的著作或文章中,將薩迦派俗稱爲“花教”,這種稱呼極其不妥。
十叁世紀,薩迦派受到元朝中央的冊封和支持,在西藏第一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從此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薩迦派的勢力也因此而遍及整個藏族地區,元末明初,薩迦派的法王權勢被噶舉派奪取,其實力逐漸衰落。
薩迦派從貢卻傑布開始就決定其法位以家族相傳的形式繼任,政教兩權都集中在一個家族手中。在了解薩迦派的傳承時,首先要掌握薩迦五祖的事迹,因爲薩迦五祖是五位爲薩迦派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著名人物,在藏傳佛教史上享有聲譽。目前不少寺院供有薩迦五祖的塑像和唐卡。
薩迦派的第一祖是貢噶甯布(1092-1158年),他是貢卻傑布的兒子,幼年時代隨父學法,後來廣拜印、藏名師,遍學佛教顯密二宗及“道果法”的全部理論和實踐。貢噶甯布主持薩迦寺達四十八年之久,成爲一名精通教法的教主。可以說,薩迦派是經過貢噶甯布的努力才真正發展起來的。貢噶甯布不僅使薩迦教義的體系趨于完整,而且將薩迦派的勢力向外擴大。因此,後人將貢噶甯布尊稱爲“薩欽”,即薩迦派的第一大師。“貢噶甯布自公元1111年接任住持後,長達四十七年,廣收門徒,傳習“親口寶敕”及“道果法”,使薩迦派的鮮明旗幟顯露光芒,從而得“薩欽”——“薩迦大德”的稱號。”(注:《現代西藏佛教》第265頁,鄭金德著.臺灣佛光出版社1991年版)。可見,貢噶甯布的地位及影響超過其父貢卻傑布。
第二祖稱索南孜摩(1142—1182年)。貢噶甯布有四子,大兒子貢噶拔赴印度深造,二十二歲時不幸在異國他鄉染病去世;二兒子就是索南孜摩,他繼任父業,承擔薩迦寺住持職位,便成爲第二祖。索南孜摩博通顯密;尤以注重密宗和嚴守戒律而譽滿當時;他還娴熟五明學,即聲明學和內明學,爲推動藏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貢獻。
第叁祖叫紮巴堅贊(1147——1216年),是貢噶甯布的第叁個兒子,由于索南孜摩英年早逝,他繼承了哥哥的宗教事業,並爲薩迦派的不斷發展盡了自己的職責。
第四祖叫貢噶堅贊(118—1251年),是貢噶甯布最小的兒子貝欽奧布的長子。他從小跟隨叔叔紮巴堅贊出家學習佛法,二十叁歲時在喀且班欽•釋迦師利處受比丘戒,並從尼泊爾、克什米爾,以及藏族等諸多學者處學得精湛的佛教義理,對佛法具有深刻的認識,而且終其一生未曾破戒,特別是精通五明學,著述頗豐。曾在一次大型學術辯論中,擊敗六位印度學者,從此名聲遠播印、藏地區。因此,貢噶堅贊擁有學者及寺院戒律生活的種種優點和美德,不僅贏得各界人士的愛戴,而且被尊稱爲“薩迦班智達”,意思是薩迦派的大學者。
因此,薩迦班智達在當時被元朝統治階級看中,便成爲西藏與元朝中央之間建立統一關系的人物,爲祖國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1246年薩迦班智達應元室闊端皇子之邀到達涼州,與闊端共同商定西藏歸順元朝中央的條件,並奠定了元朝對西藏地方進行行政管理的基礎。正如“從十叁世紀四十年代起,西藏就已經歸順了蒙古,代表蒙古接受歸順的是蒙古大汗貴由汗的胞弟闊端,代表西藏各地方勢力和蒙古洽談歸順事宜的是薩迦派教主薩班”。(注:《西藏佛教史略》第124頁)。最後薩班由于年邁沒能返回故裏,于1251年在涼州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第五祖是著名的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叫洛哲堅贊。他是薩迦班智達的侄子,也是一位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記》記載:“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叁藏”。薩迦班智達去世後,八思巴成爲薩迦派的教主和代表西藏地方勢力的人物。對于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權起過較大作用。例如,“一二六O年忽必烈當了蒙古大汗,立即封八思巴爲國師,賜玉印。一二六四年忽必烈遷都北京,同一年在中央政權設置總製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