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P5

  ..续本文上一页为,这是圣力成菩提心自肉体显现的明证,或者是法身在报身、应身上的反映。这里以明点代表佛心,专一心念,观想明点形状如卵,大小如豆,光芒照耀,看来奇异,而智力集中于此。以这种物质观想,就像有明净的佛光加披。

   专注于有气息物体瑜伽,这一修炼法又有金刚数息法和宝瓶气法二法。

   金刚数息法又称金刚诵,是藏密气功的基础功法,也是修气脉初学之方法。此法行气调息,在后期密宗里又叫“风瑜伽”。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记载:“诸息调和者,就三脉门一日夜有二万一千六百次息”。《西藏的瑜伽与秘密教义》也认为:“西藏的上师和印度的上师,同样认为每昼夜二十四小时共呼吸二万一干六百次(一呼一吸为一次),即每小时九百次,每分钟十五次”。这和生理学上每分钟平均呼吸16至18次的说法相近。

   修习金刚数息法,以跏趺坐,当身心安静后,集中心神进行呼吸,排除其他一切杂念。用细微可自闻之念诵声,数其出入息,自1、2、3至开始数至21,600数,此数正好是一昼夜呼吸的数目。”

   数息就是专心数呼吸次数,一呼二吸为一息,每一呼一吸为一次。初学者每天以四座为限,第一座仅数呼吸21次;第二座可增至60至40次;第三座数较前略增;第四座随力多数,以后渐次增加,并非第一次就修21,60O之数。西藏地处高原,一昼夜人的呼吸次数,当接近此数。像内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一昼夜人的呼吸次数为21,600。在这一修炼中,如感疲倦,可暂停休息。但数息须—一明晰,即数毕全数不乱,如有错误,须从头再数。这就是所谓的金刚数息法。

   以上数息观完成之后,紧接下一步随息观等修习法。

   随息观是观想空气中的灵息,就是说观想呼吸之气出于何处,又入于何处。吸气时,观想气自鼻端前0.4至2米处、自鼻口入,经喉、心、脐而至密(即下丹田),并普及四肢及身体各部。如感觉吸入的气仅到身体中的一部分,并未遍及全身,须当即纠正。呼气时,观想呼出的气由脐至鼻,距鼻前0.4至2米处。如此心随呼吸,出入自然,即可明了呼吸的远近长短之性相,并知道吸时纳入之气,净洁晶明,呼时吐出之气则混浊不净。这就是所谓的随息观。

   止息即观想呼吸之气在身内住于何处。入则由鼻至脐而住,出则由脐至鼻而出。观住者是否气由脐遍及全身,如果仅住于脐,仍为粗观;必须观气遍住于全身,而且在住气时间内完成,这样才称得上细观。由此熟习,即能心与气合而住。这就是所谓的止息观。

   观息即观气自顶及通,遍及全身,有益无损,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而冷暖适中。

   人体由五大组成,骨肉是地大,液体是水大,体温是火大,气体是风大,灵息是空大。气息也有地、水、火、风、空五种,功夫到家,可见五气之色及其远近。地气黄色,水气白色,火气红色,风气绿色,空气蓝色。地气距鼻端最近,约22.5厘米,水气较远,火气再远之,风气又再远之,空气最远,但也不过30厘米左右。如果一呼一吸中具足五大五色,并各不混乱,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减。以普通人年龄推之,二三十岁者出少入多,五六十岁者出多入少。这就是所谓的观息观。

   还息即观想呼吸之气渐次变为藏文唵、阿、吽真言三字,于是变业气为智气。

   三字观法是,呼气外出变为“唵”字,白色,代表佛身;吸气内进变为“吽”字,蓝色,代表佛意;气住则变为“阿”字,红色,代表佛语。观三字,必观藏文,直立空中,大小不拘,笔划细而明亮。这样转出、入、住气变成三字,可以通解遍身脉结之气,使其渐次尽入中脉。这就是所谓的还息观。

   净息即内外呼吸渐次至于停灭。由于以上修持,支脉解而中脉开,业气尽而智气现,自性清净将从此显。这就是所谓的修净之方便法门。

   宝瓶气,又称瓶风、风瑜伽等。其修习先吐气三口,清除体内浊气,徐徐自鼻吸入新鲜空气,气封于密(即下丹田)处,住气越久越好,然后喷出。

   宝瓶气修法之目的,在于修心使离息而独立,使心息不依,纵有想念起落,也不为息所影响。本修法换气息停灭,则心缘境为气所引起之妄念,也随之而尽绝。心之造像,纯因心激荡而起,气停则心之激荡亦平,想念自止。

   不专注于物体瑜伽又分为切断想念法、放任想念法和心不动想念法三种。

   切断想念法又称切念法。此修法是,一念方生,刹那间齐根切断,如空中闪电。人在禅定中,因心受激动感应,想念继续生长,即使一念抑制,继起之念,纷至沓来;应以警觉心继续抑制。于是一有想念萌芽,刹那齐根切断,继续禅定。

   放任想念法又称纵念法。此修法是,修持者漠不关心,不管不理,即非随他去,也不阻止。正如牧童放牛羊于原野,任其散漫行动,而修持者继续禅定。因此,想念也不再发生,心就到达安止境。对此噶举派大师有言:“心不整治则自明,水不扰动则自清。”

   瑜伽大师米拉日巴也曾讲道:“放任心于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则“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静流水者,则“明满”;完全放弃整治但纵任之,则心永“安止”。此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也就是说,心若束缚之,反欲奔驰于十方;若放任之,反而得安止不动。

   对于心不动念法,瑜伽大师米拉日巴曾讲道:“心住本来不变之境,正知开朗,此境相续,有如静流,圆智可证,咄尔行者,必毋造像,亦毋调伏,永持寂静。”其意思是,心不动念法能使心保持在绝对安止之境中。此法又有四种具体修法:

   第一法,修炼者最初入定,易紧张,使用刹那切断念头法,但想念纷至沓来,切不胜切,当疲劳时,转变方式,用放任想念法。如太放纵,修炼者又会失之怠惰。因此,禅定必须均匀,犹如捻婆罗门线,细而均匀,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张弛得宜,操纵合度,则心得安止。

   第二法,使心与想念隔离,如斩绳二段,以不屈不挠的决心,维持不分心的警觉。这种方法叫作“斩绳二段法”,此法使心隔离所有心智作用。

   第三法,儿童观画法。此法犹如儿童以非常的心智警觉,看寺中壁画,随念显现,不予分别,不予取舍。

   因练习身心不认知状态,感觉身浮在空中,发生幻觉或出现幽灵,既不因悦而取,也不因不悦而舍。这种既不抓紧也不阻止视觉的方法,叫作儿童观画法。

   第四法,象体无觉法。以大象比喻心,象皮特别厚,虽然遇到荆棘之刺,但不怕被刺,毫无所觉,坦然自在,这样心也就不为所动了。

   当心安止,认知发生时,防止意识及被防止的想念,被引来相对,即一个想念防止另一个想念发生。当想念起时,既不阻止,也不为所动,这种状态称象体无觉法。此时心的状态如同海洋平静无波,所以又称为最后安止境。

   当修炼者正确明白了动与不动不可分的奥妙时,就叫作“妙观察智”,知一切为一元。

  

   2、通过宇宙意识

  

   通达宇宙意识,即离戏瑜伽法,为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离戏瑜伽是分析动与不动的本性,并通达宇宙意识,此法又分为分析动与不动、通达无上菩提和无生瑜伽禅定三部分。

   分析动与不动,就是分析心之动与不动,首先在不认识的安止状态下,出现妙观察智,然后再观察:当心不动时,不动的真实本性是什么?心如何保持不动,又如何从不动变动?当动时,是否保持不动时的安静?在保持不动状态时,是否有动?动与不动有何差别?动(或念)的真实本性是什么?动如何变成不动?这样设问,玄妙莫测,并可唤醒超越之智。

   通过设问修炼者始知“动”即非异于“不动”,“不动”也不异于“动”。当如此观察对“动”与“不动”的真实本性,仍然没有悟透,应观察妙观察智是否有异于“动”与“不动”。经过这样明白的智力分析,修炼者就会发现观察者(心)与被观察者(想念)是不可分别或分离的。因不可分离的真实本性,不能认知,这种境界被称为“心行处灭”或“言语道断”。

   通达无上菩提,即任何思想、观念或模糊或扰乱的感情发生,既不放弃,又不控制;应允许它们自起自落,自生自灭,不去引导或促其成型,修炼者仅认识即可。如此长期保持,念因未被放弃,其实相(或自性空相)会自然呈现。

   修炼者仅认识想念,无取无舍,就可了解到能舍弃的心与被舍弃的想念两者不可分离,心即获得解脱。这种解脱技巧,叫作“练习崇高道的精髓”或“禅定之反面法”。这种修返观之法,即用真心,不偏不倚,无我无私的立足点,观察一切有情众生还未获得自心真相和解脱自在,于是就产生无限同情的大悲心。这就叫作通达无上菩提法。

   无生瑜伽禅定,此法又分为现在、过去和将来三时之禅定、心与物之分析禅定和单一与多数之分析禅定三部分。

   现在、过去和将来三时禅定,首先从三个时间的观点分析,过去的念现在已经灭了,而未来的念,到现在还没有发生,现在的念瞬间即失,变成过去。未来的念,立即会变成现在,或过去。这种生而即灭唯是幻空,在禅定中始觉一切幻象如同时间一般,幻而不实。一切幻象本身不存在,都是由心示现。这种修炼法是为了认知生死及时间的不实存。

   心与物之分析禅定,从物质与非物质的观点,对有情之心加以分析,说明心是物质或是非物质。

   如果心是物质,修炼者在进入禅定之后,能观其为实在的。但从妙观察智的观点来看,心不能称为任何实物,不能归入物的一类。再用妙观察智进一步分析,心又不能列入非物一类,也不能…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