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证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也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边,所以被称为“中道”。
所谓“中道”者,既不是“是”,也不是“非”,佛教经典上说:“一切是”是一个极端,“一切不是”又是另一个极端,都是边见,离于二边,即是中道。空非一无所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有情之心,为一切真理之源泉。一般人为无明束缚、为幻象所惑、自心不明。有情之心,即为八识。八识也为真如示现之幻象。因八识含有一切种子,而菩提(即真如)也含有一切,故能相应,有情可证得无上菩提。
这种信念的建立,非来自演绎法、归纳法,而源于上师的慈教。这是各人自有的宝藏,只是能注意或不注意而已。因此,这种教导,被称为大真理。正如倡云:“上师所教深入心,启示各人自开悟,悟自身中各怀有,垂手即得无价宝。”
单一与多数之分析禅定,从单一与多数的观点,对有情之心加以分析:心是一个还是数个?如果是一个,为什么能示现种种幻象?如果是数个,又为何所有的心都必须与真空体性不可分离。
如此观察,修炼者就能明白,心不可数,既非单一,也不是多数。单一是一边,多数是另一边,不住两边,这就叫作不住于完全寂静的大手印境。修炼者在禅定中,除妙观察智外,无所发现。因此,大手印,即实相,又称为真空体性。
因禅定结果,一切误认为实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犹如魔术师所表演的幻术。这就是离戏瑜伽。
总之,离戏瑜伽的主旨,是以妙观察智为基础、通过内省分析,以不偏于空有以见实相的中道观想,达到明心见性,通达无上菩提为目的。
3、化心物为一元,不可分离
化心物为一元,不可分离,即一味瑜伽法。因为一味瑜伽化心物为一元,为一整体,不可分离。认为物者,是一切幻象。以睡与梦为喻,认知一切幻象为心所示现。如梦中所见一切,都不离于心。同样,修炼者醒时所感一切幻象,无异于无明生死长眠中的梦境。如果离开示现幻象的心,一切幻象并不实际的存在。所以,任何念起或幻想产生,我心放松而不依随,从而要了解到一切外在幻象与修炼者的心及其内在幻象不可分离,并化成一整体。正如米拉日巴所说:“昨夜梦中所梦见,种种不外汝一心,梦即瑜伽士之师,汝诸弟子当了知”。
以水与冰为喻,以知本体与幻象为一元。认为:所有幻象,本身虽然不实际存在。然为本体所示现。又本体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现任何事物。因此,幻象与本体原为一元,同一本性,可以水与冰为喻,表明幻象就是本体。
修炼者在进行修炼时还认知三个双重:极乐与空;净光与空;智慧与空。三者合为一元,则是了解所有体验为一整体,不可分离。具体讲,极乐与空、净光与空、智慧与空,三者各为两相,实则各合为一元。空者,本体的阴影和幻象的本源。极乐者,正觉启迪之乐。净光者,内在的光明。智慧者,为般若,即无上菩提。正如佛经上所说:“若人全了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无其他法、所持诵者一如,所观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惟此一如。
以水与波为喻,化一切为一元。认为:波由水兴,同样,一切现象均由心所示现,而心之本性为真空。正如“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师”。这个真理,为一切真理的总真理,即总摄一切之一。修行者如了解了这一真理,就能认识一切有情之心的真空体性。换句话说,由于自我的特性,真理为无明所遮盖。修炼的目的,就在于除去无明、恢复自性光明。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用言语很难表达清楚,主要靠修炼者的信念、决心,以及功夫去体验。如果修炼者不能深入禅定,犹如瞎子摸大象,那将难以掌握全貌。
4、进入大解脱、大智慧的境界
进入大解脱、大智慧的境界,即无修瑜伽,别称为无禅瑜伽,为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也是四瑜伽中最高的瑜伽境地。
无修瑜伽,是修炼四瑜伽法的高级阶段修炼者如能进入这一阶段的修炼,那么所修之念及其功法都能运用自如,也就是说进入大解脱、大智慧的无碍自由境界。这一境界以俱生无染的无上菩提(大手印),化一切为法身。当已降服的无明,能一时清除,说明功德圆满,瑜伽修炼也可停止。至此再也没有什么道可修,修炼者大功告成,已证得了俱生大手印,也已到达无余涅槃之境界。所谓“涅槃”,也可译为“圆寂”。圆是指圆满一切智德,寂是指寂灭一切惑业,又有不生不灭的意思。正如佛经光明心所说:“禅定,本为证取顿觉境界的方法。证入之后,禅定不复需要,犹如行人乘筏渡河,即达彼岸,则筏无用矣!”上述涅槃境界,就如同已经到达的彼岸世界。
三、萨迦派及其“道果”法
A、萨迦派简说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该宗派最初是由昆•贡却杰布(1034—1102年)创立。贡却杰布自称是吐蕃时期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他从小随父亲释迦慧学习宁玛派教法。长大后赴后藏拉堆地方的木古垅寺,亲近卓弥•释迦益西(993—1075年)译师,修习新密法,卓弥给贡却杰布特别传授了“道果”法这一新密法。之后,贡却杰布在后藏仲曲河谷边买了一块土地,于公元 1076年创建了一座寺院,因为建筑寺院的地方是一块白色的土地,该寺便起名为萨迦寺,“萨迦”一词藏语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地。后来萨迦寺作为基地,形成了一个宗派,此派也就命名为“萨迦派”。另外,萨迦寺的墙上刷红、白、蓝三种颜色,不少学者以此为由在自己的著作或文章中,将萨迦派俗称为“花教”,这种称呼极其不妥。
十三世纪,萨迦派受到元朝中央的册封和支持,在西藏第一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从此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萨迦派的势力也因此而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元末明初,萨迦派的法王权势被噶举派夺取,其实力逐渐衰落。
萨迦派从贡却杰布开始就决定其法位以家族相传的形式继任,政教两权都集中在一个家族手中。在了解萨迦派的传承时,首先要掌握萨迦五祖的事迹,因为萨迦五祖是五位为萨迦派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著名人物,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声誉。目前不少寺院供有萨迦五祖的塑像和唐卡。
萨迦派的第一祖是贡噶宁布(1092-1158年),他是贡却杰布的儿子,幼年时代随父学法,后来广拜印、藏名师,遍学佛教显密二宗及“道果法”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贡噶宁布主持萨迦寺达四十八年之久,成为一名精通教法的教主。可以说,萨迦派是经过贡噶宁布的努力才真正发展起来的。贡噶宁布不仅使萨迦教义的体系趋于完整,而且将萨迦派的势力向外扩大。因此,后人将贡噶宁布尊称为“萨钦”,即萨迦派的第一大师。“贡噶宁布自公元1111年接任住持后,长达四十七年,广收门徒,传习“亲口宝敕”及“道果法”,使萨迦派的鲜明旗帜显露光芒,从而得“萨钦”——“萨迦大德”的称号。”(注:《现代西藏佛教》第265页,郑金德著.台湾佛光出版社1991年版)。可见,贡噶宁布的地位及影响超过其父贡却杰布。
第二祖称索南孜摩(1142—1182年)。贡噶宁布有四子,大儿子贡噶拔赴印度深造,二十二岁时不幸在异国他乡染病去世;二儿子就是索南孜摩,他继任父业,承担萨迦寺住持职位,便成为第二祖。索南孜摩博通显密;尤以注重密宗和严守戒律而誉满当时;他还娴熟五明学,即声明学和内明学,为推动藏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祖叫扎巴坚赞(1147——1216年),是贡噶宁布的第三个儿子,由于索南孜摩英年早逝,他继承了哥哥的宗教事业,并为萨迦派的不断发展尽了自己的职责。
第四祖叫贡噶坚赞(118—1251年),是贡噶宁布最小的儿子贝钦奥布的长子。他从小跟随叔叔扎巴坚赞出家学习佛法,二十三岁时在喀且班钦•释迦师利处受比丘戒,并从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藏族等诸多学者处学得精湛的佛教义理,对佛法具有深刻的认识,而且终其一生未曾破戒,特别是精通五明学,著述颇丰。曾在一次大型学术辩论中,击败六位印度学者,从此名声远播印、藏地区。因此,贡噶坚赞拥有学者及寺院戒律生活的种种优点和美德,不仅赢得各界人士的爱戴,而且被尊称为“萨迦班智达”,意思是萨迦派的大学者。
因此,萨迦班智达在当时被元朝统治阶级看中,便成为西藏与元朝中央之间建立统一关系的人物,为祖国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1246年萨迦班智达应元室阔端皇子之邀到达凉州,与阔端共同商定西藏归顺元朝中央的条件,并奠定了元朝对西藏地方进行行政管理的基础。正如“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起,西藏就已经归顺了蒙古,代表蒙古接受归顺的是蒙古大汗贵由汗的胞弟阔端,代表西藏各地方势力和蒙古洽谈归顺事宜的是萨迦派教主萨班”。(注:《西藏佛教史略》第124页)。最后萨班由于年迈没能返回故里,于1251年在凉州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第五祖是著名的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叫洛哲坚赞。他是萨迦班智达的侄子,也是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记》记载:“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成为萨迦派的教主和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人物。对于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权起过较大作用。例如,“一二六O年忽必烈当了蒙古大汗,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一二六四年忽必烈迁都北京,同一年在中央政权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