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區事務,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製院事。一二六五年八思巴回薩迦寺去,一二六八年他奉忽必烈之命創製一種“蒙古新字”,八思巴蒙古文。完成後回北京進獻,忽必烈一面命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字,用以譯寫一切文字,一面加封八思巴爲帝師,DB法王。以後DB法王成爲元、明兩代對西藏佛教領袖人物的最高封號。”(注:《西藏佛教史略》第125頁)。可見,八思巴在元朝中央中擔任高級職位,而且可以指揮整個藏族地區,因而薩迦派在八思巴時期得到蓬勃發展。但八思巴于1276年返回薩迦寺,1280年在該寺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六歲。
通過以上對薩迦五祖的介紹,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薩迦派的曆史進程。當然,薩迦五祖之後,仍有許多高僧大德爲薩迦派的不斷發展或繼續存在發揮過巨大作用。可以說,薩迦派因人才輩出,在教義教規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礎。因此,目前在藏族地區還有不少薩迦派寺院及其衆多信徒。其中位于西藏日喀則地區薩迦縣的薩迦寺,以其藏書之多,佛經之豐富,被譽爲中國“第二敦煌”。
B、“道果法”
“道果”法是薩迦派的主要功法,此法雖起源于印度,但在印度隨著佛教的滅亡而早已消滅。因此,“道果”法唯獨由薩迦派所繼承並得到發揚光大。時至今日,“道果”法仍然被薩迦派奉爲根本大法,完整地保留著。目前,“道果”法不僅是薩迦派的主要密法,而且是藏傳密宗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道果”,“道”指經過修行,而“果”意爲達到悟道,簡言之,“道果”即是“有果之道”之義。此法主要靠口傳,不注重文字記載,所以“道果”法享有“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說法。因此“《道果》傳承是從卓彌大師(洋見本書第叁章四節)依次宏傳出來的,據說有十八種不同教敕和風規,然主要領得口旨者唯薩迦派大德。”(注:詳見《士觀宗派源流》)卓彌大師是在西藏傳播或發揚“道果”法的第一位藏族密宗大師。
“道果”法的修煉,有顯宗和密宗之分,一般以先修顯宗而後修密宗爲修習次第。
修煉顯宗“道果”法又分叁個步驟,如經書中所說:“首應破非福,中則破我執,後破一切見,知此爲智人。”對此作進一步闡釋,首先要知曉人類生死根本的俱生無明,從而斷除無明根本而融歸法界。此爲“首應破非福”的大致意思。
如能生起定信,則如聖天所說:“一空性如何,一切空性也複如是。”如此則一切法自然解脫歸于無實,生起頓悟一切法的奧義。這就是“中則破我執”的大概意思。由于修了見的最初階段,所以在其第二階段也能頓然生起此悟,若前已生起寂止,但尚未生起止觀雙運,也能在此時攝持見的奧義,即不起執實之上,掌握寂止之心,能在自己相續之中,生起止觀雙運之見。
藏文佛經上說:“業及煩惱二者,乃由執實之妄想所生,此執實妄想也由戲論或執相所生。因此需先斷戲論和執相,故說“後斷一切見””。如此修習定能引生由緣起道理通達諸法無實之正見。因爲,此空性境,不管是有是無,隨一皆不可得。念心中生起彼外所現境,此則名爲暖位現相叁摩地。又再進修,則前說心之明相愈爲增大,而生起信心和覺驗的明相也比前意增大,此名爲頂位增相叁摩地。較前再加勵力修習,則淨治能障自中光明之所取迷現的現行,其本心的明相請澄分與樂況較前殊勝生起,此名爲忍位無境分別叁摩地。內能取心之迷現雖未遣除,然外所取境之迷現則已遣除了,此時于外境相,縱少許實有耽著也不生起,此則名爲境得相叁摩地。
如上再繼續努力修習,則自心光明,其明相愈來愈爲增大,生起如同親心一般的覺驗,此則名爲世第一法位無間叁摩地。那時俱生無明雖未清淨,然由俱生無明所起的能所二取述現的現行,則大半清淨,出現光明,則可全無所難而無間地生起見道初地智慧,又再進修,能所二取的分別所依,即懼生無明隨眠種子雖未清淨,而它的現行則已清淨,此雙離能所之心,本性光明,赤裸裸的、清清楚楚的生起,猶如現見,如是明相與智慧也並得生起,明、增、得叁位的迷現的現行,都歸于沈沒,其能對治的明、增、得叁位的明相也次第顯現是爲加行道叁位,其後俱生無明現行的粗分也都歸于沈沒,現大光明,是爲世第一法位。如是觀修最末,若清淨一分俱生無明和其種子等,則自心愈能明見一分光明,此名爲初地(是一種修行階段,即菩薩十地中的第一地)吸道位。此後于十地位中各斷一分能障自心光明之無明,其明相也逐步趨大,至十一地證成佛果時,則名爲全無所障的現見二種清淨之心的自性光明。
以上爲薩迦派顯宗“道果”法的修習過程,顯宗“道果”法比較簡便易行,主要通過紮實的理論學習和長時間的禅定達到其最終目的。完成顯宗“道果”法的全部修習過程之後,就有了修煉密宗“道果”法的基礎。
薩迦派的密宗“道果”法也十分注重修煉,薩迦派的密宗“道果”法也同甯瑪派的“大圓滿”法和噶舉派的“大手印”法一樣,是一種很高深的功法。此法也十分注重修煉次第,修習者在未進入正修“道果”法之前,都必須先修習“四加行法”。四加行法是藏密修煉各種密法的先行預備法,被公認爲藏密功法的基礎法,相當于一切密法的基石。下面對四加行作一一介紹:
1、如何迎請金剛上師及佛、法、僧之法
此法在藏密中稱“四皈依法”,爲四加行法之一。所謂“四皈依”,就是指皈依金剛上師及佛、法、僧叁寶。修習四皈依法就是爲了堅固修行者對金剛上師及佛、法、僧叁寶的信心。
四皈依法,要求修煉者先觀想自己擇好的金剛上師的容貌,緊接著觀想金剛上師兩眉中間迸現出“唵”字的白光,射入修煉者的兩眉中間;次觀想金剛上師的喉際迸現出“阿”字的紅光,射入修煉者的喉際;後觀想金剛上師的心際迸現出“吽”字的藍光,射入修煉者的心際。
之後,修煉者雙手合掌念誦四皈依真言:
南摩格日貝,
南摩布達雅,
南摩達磨雅,
南摩桑迦雅。
以上四句真言,是依次表示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咒語。
念誦咒語叁遍後,即觀想金剛上師以及虛空中示現佛、法、僧叁寶諸尊,互相融合,化爲五色的大光明,灌入學者的頂竅,注滿全身。由此會感覺到一切惡障不淨化爲黑色之氣,從毛孔中—一排出,自己變得光明透徹,身心輕安,充滿福慧。
接著又要念誦四皈依真言一百零八遍或更多。
最後發菩提心,即表示有著修煉密法必成的信念和功法圓滿後一定回施有情衆生的決心。
2、清淨莊嚴的大供養法
此法在藏傳密宗中稱“供養曼達”,爲四加行法之一。藏密認爲,修煉者必須通過供養金剛上師,以及佛、法、增叁寶等,來表示自己的虔誠和敬意。但這種供養功法與一般的供養截然不同,它是靠意念將供品化爲甘露,殊勝無比,正是清淨莊嚴的妙供,因此稱之爲廣大供養。供養之物有花、香、燈、茶、果等,但其重點在于手印、真言和觀想。
修煉者先結手印,手印的結法是:兩手無名指相背立,兩手中指平伸相叉,兩手小指平伸相叉(均右在外)。次以兩手食指鈎兩中指(右食指鈎左中指,左食指鈎右中指)。以兩手大拇指按兩手小指之端(右大拇指按左小指,左小拇指按右小指)。
坐勢爲跏趺坐,念供養咒:嗡灑瓦達塔嘉塔依大磨,格日拉那曼紮拉欽,尼巴依達秘。
觀想自己手中有七珍八寶,充滿了須彌山及東南西北四天。再觀想這一切珍寶,全奉獻給諸佛菩薩。
然後,把手印向上提,在兩眉中間印一下,即可散印。
例如,我們要供養一朵花,先把這朵花印在腦海中,然後把這朵花想成一排花,想成宇宙上下方皆充滿了這朵花。
觀想諸佛菩薩,每尊皆手握你奉獻的一朵花,並充滿宇宙太空。
然後,心中默念供養咒,再將手觸眉中間散印。
以上就是通過觀想由一變多,—一化現的重重無盡的供養法。
3、克己、苦身、柔體之大禮拜法
大禮拜法,也即俗稱的“叩長頭”,也是藏密功法中的一種動功,它以禮拜的方式,反複性地做五體投地的全身運動,所以,大禮拜法又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運動。事實上大禮拜法也是一種表示修煉者的虔誠和虛心,防止貢高我慢的功法。所以,大禮拜法被認爲是一種克己、苦身、柔體的法門。
修行大禮拜法,先觀想金剛上師及諸佛在面前,自己雙手合十先置頭頂,以表示成就無上覺悟的意思。其雙手合十又表示合十地五道(注:五道,又稱五趣。六道中排除阿修羅,便成爲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種存在的境域)爲一的意思。觀想金剛上師諸佛額際放“唵”字白光,射入修煉者額際。再將手印置喉際,觀想金剛上師及諸佛喉際放“阿”字紅光,射入修煉者喉際。再將手印置心際,觀想金剛上師及諸佛心際放“吽”字藍光,射入修煉者心際。然後俯身散印,即分開兩手,以手著地,雙手平伸、向前推出,表示推開六道(注:六道,中五道加阿修羅爲六道),直趨菩提境界,全身臥于拜墊之上,五體均以著地爲准,又再合掌于頂,然後起身立正(注:五體,指人的四肢加頭爲五體)。如此循環,多多益善。另外,還可以半臥式,即雙膝點地,雙手掌貼地,然後額頭觸地即可起身立正。
藏密要求作此禮拜時,隨禮拜念誦咒語,咒語有禮佛咒、蓮師贊、回向文等。
禮佛…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