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典籍文獻的工作很重要,因爲你研究的時候根本讀不懂書,那你無法進行研究的。所以典籍工作非常重要。
第叁條是佛教哲學現代化研究的嘗試。在佛教的個案研究和典籍研究有了一定基礎後,進行了宏觀的研究。因爲我是在哲學系工作的,上課就要講哲學。我跟學生要講佛教哲學。我就會相應地從宏觀的角度探討佛教哲學的問題。佛教哲學怎麼講,是不是把佛教的一些哲學名相告訴學生,那學生聽不懂。我就想對它進行現代化的研究。
怎麼現代化研究呢?首先是要考慮對佛教典籍當中包含的重大問題,結合現代社會現狀,篩選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佛教哲學典籍裏邊包含的問題,要和現在關心的問題結合起來。現代人關心什麼問題?要和現代關心什麼重大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我寫的一本書叫《佛教哲學》,重點介紹人生論、宇宙論、認識論、倫理觀這些問題,它是和現代人關切的一些重大問題結合的。和現代化研究結合,就是要有問題意識。要關心現實,不光是書本裏的東西要搞清,也要關心現實,現實當中人們關切的大問題是什麼,你要結合起來。所以我經常講,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有叁個,逃不出這叁個大問題。第一個是人與自身的矛盾,身體的問題、心理的問題,這兩個方面問題很多。一個是人與他人的矛盾,家庭呀、單位呀、學校呀,大的到民族呀、國家關系呀,等等,都在這裏邊。第叁是人與自然的矛盾,現在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太大了。因爲環境的汙染,百姓肺病患者增多,因爲空氣質量不好。人類社會主要是這些問題。認識世界的問題,觀察宇宙的問題,怎麼生存、修行的問題。
第二要用現在的語言來研究。我們不能經常給學生們講法身、般若、涅槃這些概念。要用現代化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般若怎麼表達,涅槃你要表達,它是佛教的理想。般若是智慧。你要用現代語言來表達。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對弘法也很重要。我認爲現在弘法的大小,很重要的方面,看法師能不能、善不善于用現代語言來表達。像星雲大師就善于這樣。照本宣科不行,要讓人聽得懂。信衆聽不懂,聽懂的或者是極少數的那不行,所以用現代語言表達很重要。
第叁現代化的研究就要用現代化的方法。比如曆史與邏輯的統一,分析和綜合的統一,就是很重要的方法。曆史的順序和邏輯的分析是一致的。分析和綜合要會分析。把它的命題解析開來,然後再進行綜合。實事求是,我的《佛教哲學》可以說是現代化研究的一個嘗試。這本書上個世紀影響還比較大一點。因爲它比較簡明,通過這個作爲佛教的一個入門。現在這本書在地攤上有,表明它流行得還比較廣。
第四個方面是佛教中國化的探索。佛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佛教不是停滯不前的。我們看到,印度本身就不斷的變化,有印度早期佛教、有密教、有大乘佛教,然後到中國以後也有變化。中國和印度的情況有什麼不一樣呢?中國社會和印度不一樣。印度在南亞熱帶地區,我們總體說在溫帶吧。地理條件很不同,氣候很不一樣,生活情況很不一樣,文化傳統也不一樣。印度是宗教統治的國家,中國是儒學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比較重視現實,重視社會秩序、結構的穩定,重現實。文化傳統也不一樣。所以佛教到中國以後有個中國化的問題。
什麼叫做中國化?佛教中國化就是印度佛教理論傳到中國以後,他要和中國的文化傳統、政治狀況進行磨合,要發生沖突、發生融合以後形成的帶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就是中國化的佛教。中國化佛教可以展開一點說,可以展開來說叁條:一個是民族化,中國佛教現在有叁大系統,漢傳、藏傳,還有南傳佛教。這個都和民族化有關系。中國佛教叁大系統當中,漢傳佛教是和漢民族的語言文字結合形成的佛教;藏傳佛教是用藏語翻譯的佛教,和藏族同胞的生活和文化結合的佛教;傣族地區的佛教,就是上座部佛教,它都有民族性。這是中國化的內涵之一。第二是本土化,佛教還要本土化。因爲中國地域太大了,南方北方不一樣,漢族地區和藏族地區不一樣,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又不一樣。所以很多佛教帶有本土化的特色。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和南方佛教就不一樣。北方佛教比較重視修行,比較重視實踐。南方不一樣,比較重視理論的探討。另外,四次滅佛的事情,主要也發生在北方。只有一次唐武宗滅佛,南北都有,其他都是北方的。這和北方的地理條件、政治環境都有關系。要從本土化上研究,地域化不一樣的。現在的都市佛教也不一樣的,和藏傳佛教和農村佛教不一樣,和山林佛教也不一樣。上海的玉佛寺、杭州的靈隱寺都是都市佛教。江西的一些山區的佛教風格也不一樣。要研究這些中國化的豐富的內涵。本土化不一樣,還有時代化,佛教中國化要求時代化。不同的時代佛教的面貌是不一樣的。南北朝的學派,隋唐時期形成宗派,現在講人間佛教,它是變化的、發展的。中國曆史上有兩個最大的漢傳佛教的創造,一個是禅宗,一個是人間佛教。在我看來,這可能和印度佛教是不一樣的,是很不一樣的兩個派別。這都是時代的關系。人間佛教是根據近現代時代的特征提出來的,要關心人間,要重視教育、重視文化、重視慈善事業。佛教的活動重點是有轉移的。現在都市佛教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未來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的山林佛教變成都市佛教了,都市佛教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中國佛教怎麼來適應這個需要,弘法利生也要考慮,要時代化。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和時代的特點,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應變。這都是重要的。我有一本書,叫《佛教的傳統文化》就是試圖從佛教文化與中國的哲學、倫理、道德、文學藝術、民間風俗習慣等等的關系,來探討佛教是怎麼中國化的。所以我認爲佛教是一個統一的東西。第一,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都是佛教;第二,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是有區別的,它各有特點。中國佛教是對印度佛教的發展,我們吸收印度佛教優良的東西,把佛教推向前進。
第五方面,中國佛教思想的系統的、完整的、整體的研究。這就是我15年來完成的一本書《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我通過個案的研究、典籍的研究,佛教哲學宏觀的研究,對佛教怎麼中國化的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我認爲可以寫一本中國佛教哲學的東西。《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把中國佛教高僧大德的哲學思想加以整理歸納、系統化。這是過去研究比較少的一個環節。也可以說,我的所有研究歸根結底最後是要彙集到寫這套書上的。要寫出一本表現中國佛教高僧的哲學思想有哪些,要義、要點在什麼地方。這個要具備基礎,具備很多要素。我就是通過前邊這些環節的研究以後,集合起來寫這套書。
爲了寫這套書,我大概發了100多篇文章。這些文章發出去有個征求意見的過程,聽聽他們反饋回來的信息行不行,有哪些問題可以改進。我記得我寫這套書是有個安排的,大致用15年的時間完成。起初想七、八年時間完成,結果事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雜,就延長到15年。最早我就寫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然後寫它的曆史的演變,然後寫它的體系,分別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哲學研究》叁個頂級的刊物上。這個使我提高了信心。
我這個《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主要是從本體論、認識論、宇宙論、修持論等幾個方面概括中國古代高僧大德的哲學思想;然後通過它和印度佛教哲學的繼承關系和演變的關系,分析了它和印度佛教思想的異和同,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過中國佛教哲學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比較,來研究彼此的異同,他們的區別點和相同點。通過這些分析,突出中國佛教哲學的特色。
我過去是搞中國哲學的,所以寫這套書一個很重要的目的,要爲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補充內容。因爲中國哲學史課在大學的哲學系都是很重要的,有的都是要上兩年的。這些中國哲學史課教科書裏面過去對佛教的哲學思想概括的相對說是比較薄弱的,比較少。通過我的研究,我認爲佛教哲學就它的廣度來說,就它的深度來說,兩個方面,都超過了儒學和道學。這個不是隨便說的。儒學比較重視的是倫理道德,比較側重現實的問題,對彼岸世界,對來世的問題,對超越的問題、超世俗的問題涉獵的比較少。道教有一定的探討,但它的思維也沒有佛教那麼廣闊,那麼開展。這些我們也要感謝印度,印度把佛教送給了中國。印度是一個比較好想象的國家,這個民族好想象,思維比較廣。中國佛教探討問題的範圍、探討問題的深度,在儒釋道當中都是居于首位的。這在中國哲學當中比較少,不夠。我希望我這套書他們逐步吸取爲教材的內容,能夠比較如實地展現中國佛教哲學思想豐富的內涵。
這套書我寫了15年,已經完成了,有60多萬字,是發了100多篇文章以後整理的。社會反響還比較好,得到了很多獎勵。韓文已經早就翻譯了,臺灣的繁體字版也很早就出版了,日本也要翻譯,英文也要翻譯。包括《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佛教哲學》這些書也都被翻譯。我們國家現在不是有一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嗎,需要把中國一些比較好的東西,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翻譯成外文,把這些成果推向世界。
我的研究到目前爲止,大概是這五個方面,對佛教的認識有個曆史的過程,也是個邏輯發展的過程。是通過對人物個案研究、典籍的整理、文獻的整理,通過微觀研究和以後進入到的宏觀研究、哲學研究,通過對佛教中國化的研究,最後比較系統的整理了《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這套書,力圖對中國古代高僧大德的哲學思想加以總結。好像傳印長老肯定了這個做法。這就是我多年來學術活動的幾個方面。
叁、50年學術生命的體悟
第一是要樹立志向。人要有志氣的,個人志向的確立要根據個人的條件,我根據我自己的條件,對于讀書、對學問、對知識的研究好像比較有興趣。做官的事情,我也有個可以逐步往上爬的條件。我很早就進了校長的文書室,校長室的文書是什麼概念呢?一個辦公室比較大,一頭坐著校長,一頭就是我。我如果會來事,和校長搞好關系,那向上爬的機會是有的。我在人民大學工作以後,也有領導找我去,要我到校務處工作,顯然也有往上提拔的可能。我都謝絕了,我這個人不會做那些事。所以一個人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性格來決定自己專業的方向。所以我是希望自己能在學術上做一點事情。由于人生的叁個轉折爲我創造了條件。
所以我說人生就是一個緣呀。你有了各種條件,有了各種因緣,就造就了人生。所以人要樹立志向,根據自己的志向、興趣、性格、條件以及外圍條件來決定你做什麼好。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麼,怎麼去追求。
第二是不爭而爭。搞學術需要很靜,需要過寂寞孤獨的生活。因爲它要思考,要獨立思考。那你對外界的很多物質誘惑都想去爭取,就會影響你集中精力、集中時間去探討學術。所以一些外部的名利你要想開一些,不要去爭。我幾十年來,大概在人民大學有個印象,我是不爭的。這不是放的空話,都有事實證明。比方說,1983年評副教授,把我排在頭一名,領導說把你排在頭一名,你出了很多書,你的教學好像還缺五、六十個小時。當時評選分兩個指標,科研和教學兩方面。但是大家不會因爲你這個不評副教授。但是過了一個禮拜領導又來找我說不行了。我也不知道爲什麼不行。據後來有人說我的態度不太好。我也不知道我態度哪兒不好。有人透露我說,領導找你談話的時候,你應該表示感謝。如果換成別人,他會跪下來的,多好的事呀。你不感謝,聽說還提了好多意見。所以我這個人不行,不能當官,太直爽。最後領導分析我有四種可能,要跳樓了,要調動工作了,要消極怠工呀,密切關注我的動態。但是沒想到第二天我照樣背著書包上圖書館去看書去了,學校就放下心了。
事情一切都是有過程的,一切都在變化當中。所以當不高興的事情來的時候,你不要太不高興,高興的事情就會來的。當高興的事情來的時候,你也不要太高興,不高興的事情就要來了。人生就是這麼一個過程。1984年,中央提出來要在全國重點大學有關的學科,哲學、經濟、曆史、文學,各科選五個特批正教授。全國的,不是一個學校的。這個時候各個重點大學都爭呀,因爲這個學校要是評上的特批教授多,證明你的政績大嘛。它就超出了“文革”的派性呀那些考慮,就把真正符合條件的往上報。據說他們告訴我,我是全票通過。學校挺高興的。然後有人就說了,這不是給我們領導打了一個耳光嘛。去年人家副教授還評不上,今年就評上了破格的特批的教授。
但是我也並不是特別的高興,按說特批教授應該馬上提升,但是人民大學沒有。因爲能人也很多呀。按說房子呀什麼的都可以照顧了,結果副教授有的房子都住了3間,我這個特批的正教授還是兩間。一直到1986年黨委書記碰到我了說,哎呀,對不起你,把你忘掉了。我就說,沒關系,一樣的呀。我反正是上圖書館看書的人。1986年我才分到一個又黑又暗又髒的3間裏邊去了,一直到2005年。這證明名和利我和誰都不太爭。但是我通過不爭而爭,爭什麼?爭時間,爭成果。不斷地拿出成果來,如果我那些東西都爭得太多的話,就會影響到我學術上的爭。
現在我們講科學發展觀,持續發展、均衡發展,這裏就有個因果的問題。要懂得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你要持續發展,你就要解決因果關系。你不要搞很多惡因,把環境破壞得一塌糊塗。那是沒法持續發展的。這些是否可以考慮作爲人類的一些共同理念。我想我們佛教界有責任推出我們的理念。我想這一些理念值得思考,但不應該限于這些。
我和諸位交流的就這叁個問題,幾個轉折點決定我的學術活動,我是怎麼從事學術活動的,有些什麼體會,提出來和大家交心。也歡迎大家批評,幫助我提高。
我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本文爲方立天教授2011年10月30日爲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研究生班第一期學員所講,任自斌整理)
《我與中國佛學研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