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應爲惠能向與會信徒普授無相戒,故理校爲“授”。
(2)“無相戒”,底本、斯本、旅博本同。
郭本、鄧榮本、李本、楊本、潘本均錄作“無相戒”,對留空失校。
周本主張“受無相戒”中“相”與“戒”之間的留空表示省去重複之字。並將“受無相戒”補校作“授無相戒受無相戒”。
筆者認爲,諸錄校本無視留空,失校有誤。周本用省略重複字來解釋這裏的留空,無法成立。詳見本章“分段標點複議”的有關部分。
§00.05.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無。
叁、注 釋
南宗——指禅宗惠能系。惠能系起先主要流傳于南方。唐開元二十年(732),惠能弟子神會在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上,極力批評流傳于北方的禅宗神秀系“師承是旁,法門是漸”,爲惠能系爭正統。禅宗內部從此産生宗派之诤,出現“南宗”這一名稱。後人追溯當時禅宗北宗、南宗分流的情況,亦有“南能北秀”的說法。南宗至後世極盛,被視爲禅宗正統。
頓教——神會稱惠能系禅法的基本特征爲“頓悟”,指斥神秀系北宗主張“漸悟”。“頓教”,即“頓悟之教”。敦煌本《壇經》之所以在標題上揭示“頓教”字樣,是爲了高揚本宗的理論標志。
最上大乘——“大乘”是印度佛教的主要派別之一,與小乘相對,主張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應以六度普度衆生,以求佛道。中國佛教主要流傳大乘,故往往推崇大乘,貶斥小乘。大乘內部又有諸多派別與思想。“最上”爲禅宗南宗僧人對本宗的美稱,意爲禅宗南宗是最高級、最上等的大乘。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摩诃”,爲梵文“m(6)ha”的音譯,意謂“大”,是美稱。“般若波羅蜜”,爲梵文“prj七(6)-p(6)ramit(6)”音譯,意謂“智度”,爲大乘佛教六度之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原爲印度佛教宣說般若思想的重要經典,漢文有鸠摩羅什譯本。印度佛教般若思想主張由智慧而達佛道,亦即所謂“般若是諸佛之母”,在中國影響甚大。但此處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並非指稱鸠摩羅什譯本,而是借用“般若是諸佛之母”的含義,宣揚惠能的這部《壇經》就是一部可以由般若之智而抵達佛道的經典。
郭本認爲:般若思想屬于空宗,惠能思想屬于有宗。“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插進《壇經》的標題裏,實在是不倫不類的。……《般若》之與《壇經》,是空、有異趣、迥不相同的”【郭朋:《壇經導讀》,巴蜀書社,1987年,58頁。】。其實,惠能佛性論的根基仍是般若思想,惠能聽《金剛經》而有悟,一生深受《金剛經》影響就是明證。且如前所述,此處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主要意義是指“以般若智慧成佛之經”,並非指論述般若思想的鸠摩羅什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或其他般若系的某一部經典。郭本認爲標題中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指羅什所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從而做出上述指責。該觀點尚可斟酌。
六祖——此處指惠能。禅宗南宗主張惠能是繼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遞傳的東土禅宗第六代正統祖師。禅宗的不同派別對何人爲六祖說法不一。
惠能——唐代僧人,本經的說法者,我國禅宗南宗的創始人,禅宗第六祖。也有人主張他是中國禅宗的實際創始人。俗姓盧,生于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死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唐憲宗(806~820)時谥號“大鑒禅師”。惠能的遺體由其弟子方辯裹纻塗漆,保存至今。現存于廣東曲江縣南華寺(即古代的寶林寺)。
大師——對佛教僧人的尊稱。
韶州——唐代州名,時治所在今廣東韶州。
郭朋《壇經校釋》稱:“韶州,今廣東曲江縣。大梵寺,在韶州城內。”【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2頁。】鄧本亦稱:“韶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廣東省曲江縣。”“大梵寺,唐時位于韶州城內。”【鄧文寬:《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壇經〉讀本》,臺灣如聞出版社,1997年,1頁、2頁。】類似的說法又可見李申《六祖壇經》【參李申:《六祖壇經》,臺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31頁。】等。
按照上述說法,唐代的大梵寺在唐代的韶州城內,而唐代的韶州城相當于現今的廣東省曲江縣(馬壩),也就是說,大梵寺應該在現今的曲江縣(馬壩)。但實際上大梵寺在今韶州(韶關)城內。關于這個問題,筆者請教了南華寺的雲峰法師。根據雲峰法師見告,曲江縣治,原在韶關,後遷馬壩。故在曲江縣治遷移馬壩以前,說“韶州,今廣東曲江縣。大梵寺,在韶州城內”是對的;而在曲江縣治遷移馬壩以後的今天,再那樣說就是錯誤的。
大梵寺——在今廣東韶州城內。因惠能的谥號爲“大鑒禅師”,故該寺現名“大鑒寺”。
丁福保《佛教大辭典》引《廣東通志》卷二二九謂:“韶州府曲江縣報恩光孝寺,在河西。唐開元二年,僧宗錫建,名開元寺,又更名大梵寺,刺史韋宙請六祖說《壇經》處。宋崇甯叁年,诏諸州建崇甯寺,致和中改天甯寺。紹興叁年,專奉徽宗香火,賜額曰報恩光孝寺。”據此,該寺乃唐開元二年(714)由僧宗錫所建,初名開元寺,其後改稱大梵寺。何時改稱大梵寺,詳情不清。這一說法爲郭本等錄校本所從。
但筆者頗爲懷疑這一說法的可靠性。首先,惠能早在先天二年(713)已經逝世,但按照上述說法,惠能在大梵寺說法的時間應該在開元二年(714)以後,兩者相互矛盾。其次,唐開元初年,諸州均據朝廷敕令修建官寺開元寺。但既是依照敕令修建的官寺,就不應該由僧人個人出面建造。由于唐代敕建之官寺,往往有以現成寺院換額改稱者。所以我認爲,如果該寺確由宗錫修建的話,則很可能是先由宗錫修建大梵寺,開元二年(714),當地官員將大梵寺換額,改稱開元寺。據前述《廣東通志》記載,該寺直到宋代還保持著官寺身份,由此反映該寺在當地一直爲人們所重視。這或許是該寺保留至今,且當地耆老至今能明其由來的原因。
施法——佛教認爲僧人說法乃是向聽法者布施佛法,故稱。
壇——原爲土築的臺子,用以進行某些儀式或宗教活動。後用來對譯梵文“曼荼羅”,指修持佛法時所造的供養佛像、菩薩像、供養具等的臺子,其構築有一定的規範與儀軌。此處指爲尊重惠能教法,供他說法用的臺子。
經——梵文“sūtra”的意譯。佛教傳統,凡佛金口所說,方可稱之爲“經”。非佛所說而妄稱“經”者,概爲僞經。《壇經》所以被稱爲“經”,是因爲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惠能已經是一個活佛。《壇經》記載當時信徒的稱贊:“嶺南有福,生佛在此。”“生佛”指惠能。
兼授——《壇經》的主體紀錄了惠能在大梵寺主持的某次法會。這次法會的主要內容,如正文§01.01.01.所述,是“惠能大師于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亦即包括“說法”、“授戒”兩項。所以,《壇經》標題上的“兼授”,表示本文獻所紀錄的,除了惠能所說之法外,還兼有惠能爲聽法者所授的無相戒。當一個文獻中兼有其他內容時,敦煌遺書往往用細字于標題、卷次下注出。
無相戒——惠能創立的禅宗戒法。
惠能認爲諸法性空,佛性本淨。無相戒即以該清淨佛性作爲戒體。由于佛性無相,實相爲空;諸法既空,罪性亦空。所以持戒者心無系縛,遠離執著,等視諸戒,猶如虛空。站在上述立場上,惠能對佛教戒律的基本態度即如《壇經》所謂“心平何須持戒”。因此在實際持戒中,並不像其他戒法那樣需要有日常的儀軌與行相,故曰“無相戒”。根據《壇經》,授無相戒包括歸依自性叁身佛、發四弘願誓、無相忏悔、叁性叁歸依戒等內容。
“無相”與“戒”之間留空,應該是爲了象征該戒“無相”之特點。
法海——唐代僧人,曲江人,生卒年不詳。根據《壇經》,法海是惠能十大弟子之首,他集錄惠能在韶州大梵寺及平時說法而成《壇經》。生平事迹主要見于《壇經》。
四、分段標點複議
敦煌本《壇經》首章包括標題、卷數、“兼授無相戒”、集記者等內容。這裏主要討論首章的書寫格式,並由此探討一些相關問題。
敦煌本《壇經》的首章是否有特定的書寫格式?這是問題的前提。爲了回答這一問題,需要仔細審核與比較敦博本、斯本、旅博本等叁本的照片。所以要使用照片,是因爲錄文,包括本文的錄文,受到條件的限製,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完全保留原件的格式。
上述叁個敦煌寫本中,敦博本的首章占兩行:
001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波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
002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第一行頂天立地抄寫,上部界欄並畫有一蓮花花苞狀裝飾。自“州”字換第二行,換行處文字意群割裂。這說明抄寫者在抄寫首章時完全沒有考慮分行的問題。所以出現換行,是由于第一行抄不下那麼多文字。
但敦博本首章也有自己的書寫格式,它表現在:一、“無相”與“戒”之間有留空,約3~4個字。二、仔細審察可以發現,“戒弘法”叁字,特別是“戒”字,比其余諸字略小。後來越寫越大,乃至“法”字與“弟”字大小差不多。
斯本的首章占叁行,形態如下:
001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002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
003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第一行上端頂天,下端基本到行末,還留有約半字的空間;換行後第二行上端比第一行低一字。這說明抄寫者是有意分行,不是因爲第一行抄不下而不得不換行。換行處前後文字意群獨立,標題被分爲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也證明這是特意分行,不是被動換行。
第二行下端與第一行下端基本齊平,有約半字的空間;第叁行上端低一字,與第二行齊平。在敦煌遺書中,這種抄寫方式,…
《敦煌本《壇經》首章校釋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