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識俱生俱滅,接受現行的熏習,真如常法不能持種,所以不是“法因”。護法一玄奘反對以真如爲種子,其原因有叁:一、違背《瑜伽論》以無常法爲因;二、常法沒有先後、自他之分,會導致前種爲後念現行種子,或者他身亦爲種子之嫌;叁、真如不能持種,因爲持種才是諸法之因。
真如能夠假立爲“種子”,其原理與“聞熏習”是相同的。《瑜伽論》說:“諸阿羅漢實有轉依,而此轉依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何以故
由此轉依,真如清淨所顯,真如種性,真如種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真如種子是與“轉依”相關,從法界等流而起的聞熏習,使雜染力減而清淨功能增長,在出世轉依位,成就“轉依”,無分別智親證真如。“轉依”是以離垢真如爲體,所以是“真如清淨所顯”;以真如所緣緣而成就“智如合一”,爲“聖人依”,所以稱爲“真如種子”;依此“聖人依”,即依此真如而生起一切功德,即“真如集成”。而且,成就“轉依”,即“智如合一”爲法身的自性,這是遠離種種差別,離一切戲論;但是,亦不離有情自體——六處,當然也並不就是六處,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攝抉擇分》《攝論》都以真如爲所緣緣,即是“法界無差別”,則一切衆生皆應生出世法而無差別,則“叁乘”依何而建立
《攝抉擇分》說:“由有障、無障差別故”,由于心理上有非常嚴重的迷執——即“畢竟障種子”非常強盛,阻礙著無漏種子起現行,此類衆生就是“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亦即是“一闡提”、“無種性”。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而沒有“煩惱障種子”的衆生,一部分建立聲聞種性,一部分建立獨覺種性。再進一層,所知障和煩惱障種子均沒有,就是如來種性。所以,依有漏種之勢力強弱,而安立種性差別。但是如呂澂所說,此有漏種是指“有漏善根”,而“有漏善根”分叁類——順福報分、順解脫分、順抉擇分。叁乘種性,主要是指有漏善根中的“順解脫分”,這在《中邊分別論》有很好的說明:
隨不倒有倒,隨顛倒不倒,無倒無隨倒,修對治叁種。
[釋曰]:修習對治有叁,何者叁
一者隨應無倒法與倒相雜,二者顛倒所隨逐無見倒,叁者無顛倒無倒法隨逐。如次第凡夫位中,有學聖位中,無學聖位中。
呂澂將此概括爲“以無顛倒修菩提分爲地前行義”,地前異生,地上有學、無學,地前修顛倒順無顛倒。所謂“無顛倒”,是指在出世轉依位,以真如作爲見道的真實境界;而凡夫心雖然是顛倒的,但是用凡夫心能夠隨順聖智境界,因爲是依清淨法界等流的教法,多聞熏習而生。
所以,《攝論》等新熏說,就是以有漏隨順無漏。但是,“新熏”則說明無漏不是本有,是始起的,因此開出“一性皆成”的道路。真谛正是沿著《瑜伽論·攝抉擇分》《攝論》的新熏思想,從而開創了“一性皆成”的思想體系。
二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
1.五性各別之比較
依唯識的“多元論”與無漏種子的“先驗本有”,完全可以建立“五性各別”。《解深密經》《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楞伽經》《佛地經論》對于“五性各別”的建構,都有所诠釋,我們列表比較如下:
經論
種性
《解深密經》
《瑜伽論》
《大乘莊嚴經論》
《楞伽經》
《佛地經論》
聲聞種性
分爲兩種:一、向趣寂聲聞(定性聲聞),二、回向菩提聲聞(不定性聲聞)
聲聞種性
聲聞種性
聲聞乘性證法
聲聞種性
獨覺種性
獨覺種性
獨覺種性
獨覺種性
辟支佛乘性證法
獨覺種性
如來乘、菩薩乘
如來乘種性
佛種性
菩薩種性(決定、不定)
如來乘性證法
如來種性
無種性
無種性
時邊般涅槃法(不定)、畢竟無涅槃法
無性證法(一、焚燒一切善根;二、憐愍一切衆生,作盡一切衆生界願)
無有出世功德種性
不定種性
回向菩提聲聞(不定性聲聞)
不定種性(回向菩提聲聞)
不定菩薩種性
不定乘性證法不定種性
在《瑜伽論》中,《菩薩地》並未提出“不定種性”,而到了《攝抉擇分》才提出。在諸經論的“無種性”說中,《大乘莊嚴經論》“時邊般涅槃法”的衆生經過修行,仍然可以回向菩提,當然“畢竟無涅槃法”衆生是否是真實的五種性,則無法說明。《佛地經論》對“無種性”最爲極端,即使諸佛示現神通,令其離惡趣,生人趣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但是因爲其無種性,最終也會仍然墜人惡趣。無論諸佛施予方便、救濟,也無法令其人滅度而得解脫。《佛地經論》認爲,衆生有性是“方便說”,而一分無性才是真實說、究竟義。
《人楞經》的“一闡提”分爲“斷善闡提”與“大悲闡提”兩種,但是《人楞伽經》說:
此二種一闡提,何等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佛告大慧!菩薩摩诃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
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祭,是故不入涅槃,非舍一切善根闡提。何以故
大慧!彼舍一切善根闡提,若值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證涅槃。何以故
大慧!諸佛如來不舍一切諸衆生故。是故大慧!菩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斷善闡提”雖然因種種因緣已經舍棄善根,但是諸佛如來不舍一切衆生,得到佛的威力回被,發菩提心,漸次往聖道前進,達到究極的目標。“大悲闡提”的菩薩一方面深知空故,而無所證;另一方面也由于大悲願故,爲化導衆生,成就佛道而不入涅槃。所以,《楞伽經》所說的“斷善闡提”終究仍會成佛,于是便舍棄了“五性各別”的瑜伽行派立場,而向“一性皆成”轉換。
但是,護法一玄奘系的“五性各別”是繼承《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楞伽經》《佛地經論》的思想,並且進行思想上的诠釋與彙通,突出本系思想的特色。其中,我們必須重視《佛地經論》對玄奘、窺基、慧沼的影響,以及此論在整個新譯唯識中的地位。呂澂認爲,玄奘所理解的瑜伽學是經過唯識一階段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到了戒賢以後,導人了“法界”範疇,發揮了“轉依”精義,用大乘來涵蓋小乘,這種見解具體表現在《佛地經論》裏。同時,呂潋還主張,《瑜伽論》的思想是繼承初期《涅槃經》的“一闡提”決定說,而且聯結到所依、種子等方面,于是發展成一貫說法:衆生的種性決定有大小乘的分別,又決定有無種性的人;談到大小乘的權實,又以叁乘爲實,一乘爲權;再說內在的根據,則是歸結到本有的無漏種子上。
但是,從史實來說,玄奘在未到達印度之前,對經論中一分不能成佛的說法,感到非常難解。去印度途中,路經伊爛孥缽伐多國時即可看出。如《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叁所說:
法師欲往求請,乃買種種花,穿之爲矍,將到像所,至誠禮贊訖,向菩薩跪發叁願:一者、于此學已,還歸本國得平安無難者,願花住尊手;二者、所修福慧,願生睹史多宮,事慈氏菩薩,若如意者,願花貫挂尊兩臂;叁者、聖教稱衆生界中,有一分無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願花貫挂尊頸項,語訖以花遙散,鹹得如言。既滿所心歡喜無量,其傍同禮及守精舍人,見已彈指鳴足言未曾有也。
玄奘的內心世界是信受“無性成佛”,但是他到印度時,傳承了護法系“五性各別”的思想,因此他從回國時感到非常困擾,因此想回避“畢竟無性”,卻受到戒賢嚴厲的責備。《瑜伽論記》說:
叁藏雲:八卷《楞伽》第二卷辨五種性:叁乘定性,爲前叁人,四、不定性,五、一闡提。闡提有二:一、菩薩闡提,畢竟無成佛義;二、斷善闡提,若遇勝緣必得成佛,余在西方時已者《楞伽》梵本,本文亦同。西方大德許此義雲:《楞伽》不說第五無性有情,但說有佛種中二種闡提:一、是斷善根,遇緣還續,究竟作佛;二、是菩薩大悲,純爲衆生,故不取正覺。顯此希奇,故偏別說。……若至本國必不生信,願于所將種論之。語戒賢人,欲來之時,諸大德論無性人文,呵雲:彌離車人解何物,而辄爲彼損。
《瑜伽論記》此段話有多處不通,最初《法華秀句》的引文比較通順:“《大莊嚴論》第二卷雲:無佛性人謂常無性。欲來之時,諸大德論無性人,雲:若至本國,必不生信,願于所將論之內,略去無佛性之語。戒賢呵雲:彌離車人,解何物而辄爲彼指!”玄奘了解唐初佛教界的主流“一性皆成”的思想,而且知道將“五性各別”傳至中國,勢必引起一定的反彈,但是遵照其師戒賢的意思,將“畢竟一性”(一闡提)的思想介紹到中國而備受矚目。
2.理佛性與行佛性
玄奘堅持“五性各別”,但是當他回到中國時,面臨“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思潮時,便必須化解“五性各別”與“一性皆成”的沖突。窺基在繼承“五性各別”的傳統時,更是綜合唯識典籍的種性理論,從而建構自己的佛性思想體系。
窺基綜合《楞伽經》和《大乘莊嚴經論》“一闡提”的觀點,他說:
《大莊嚴論》第一卷《種性品》說五種種性。……第五性中說有二種:一、時邊;二、畢竟。……次敘同者,余文如前自更和會。《楞伽》所說二種闡提:初是斷善根,具邪見者;後是菩薩,具大悲者。初者有入涅槃之時,後必不爾,以衆生界無盡時故。……合經及論闡提有叁:一、斷善根;二、大悲;叁、無性。
窺基把“一闡提”分爲叁種: (1) “斷善根”,亦即《楞伽經》的“焚燒一切善根”和《大乘莊嚴經論》的“時邊般涅槃法”;(2)“大悲”,亦即《楞伽經》的“憐愍一切衆生”;(3)“無性”,亦即《大乘莊嚴經論》的“畢竟無般涅槃法”。他綜合與會通了《楞伽經》和《大乘莊嚴經論》的說法,對“一闡提”提出叁種層次。
但是,窺基會通“一闡提”的叁種說法,其依據是來自《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因爲,窺基以叁種梵文音譯“一闡提”:一闡底迦、阿闡底迦…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瑜伽行派的佛性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