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叁性思想▪P6

  ..續本文上一頁版,第45-46頁。唯識觀的起源與發展,參考阿理生《瑜伽行と唯識說》,日本佛教學會編《佛教における修行とその理論的根據》,平樂寺書店1980年第1版,第73-85頁。

  ⑦ 早島理《唯識的實踐》,高崎直道等著《唯識思想》,李世傑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06-207頁。

  ⑧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七說:“論曰:一切法實唯有識。如說隨聞信樂故,如理通達故,能對治一切障故,出離障垢最清淨故。釋曰:此言顯入四種位境界。雲何得爲四位境界?一切法謂有爲、無爲、有流、無流,及四界、叁乘道果等,如此等法實唯有識。何以故?一切法以識爲相,真如爲體故。若方便道以識爲相,若入見道以真如爲體,依此境界隨聞信樂,入信樂位,如理通達得入見位,能對治一切障得入修位,出離障垢得入究竟位。”《大正藏》第31卷,第200頁上。又說:“從願樂位,乃至究竟位,通名唯識觀。”《大正藏》第31卷,第203頁中。

  ① 上田義文《大乘佛教思想》,陳一標譯,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第1版,第127-128頁。

  ② 上田義文《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58改訂版,第152頁。

  ③ 武內紹晃《唯識學における修道の理論的根據》,日本佛教學會編《佛教における修行とその理論的根據》,第96頁。

  ④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七說:“此叁相煉磨心,能對治叁種退屈心,何者爲叁?一、輕賤自身等退屈心,爲除此心故顯第一煉磨心……此顯菩提無可與等,必假勤修方可證得,由此煉磨心,于方便中,第一退屈心則滅不生;二、輕賤能得方便退屈心,爲除此心故,顯第二煉磨心……我已得此堅住正意,是故修行六度不以爲難,由第二煉磨心,于方便中,第二退屈心則滅不生;叁、疑應得退屈心,爲除此心故顯第叁煉磨心……謂金剛心無有生死心,除此心亦應可得,此義難思,由有此執,于得無上菩提心則退屈,爲除此心故,須修第叁煉磨心。”《大正藏》第31卷,第200頁中-201頁上。

  ⑤ 《攝大乘論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2頁。

  ⑥ 有關“叁種佛性”的如來藏與唯識之間的交涉,參考賴賢宗《佛教诠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第1版,第214-223頁。

  ⑦ 相關說明見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204頁中。

  ⑧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七說:“論曰:緣法及義爲境。釋曰:此即八處中第五處,因及方便,能令入唯識觀,今當說之。論曰:何因何方便得入?釋曰:此問有兩意,先問因,後問方便。論曰:由聞熏習種類正思惟所攝,顯現似法及義,有見意言分別故。釋曰:此即答第一問因,大乘十二部經所生聞慧熏習,此熏習有種類,種類即是聞慧,以此爲生因,依此聞慧發起正思惟,增長令堅住故名攝,攝持令堅住正思惟爲長因,有憶念攝持,或似正教顯現,或似正教所诠義顯現。意識覺觀思惟名意言分別,此意言分別有二種,謂相及見,今但取見不取相,何以故?此觀緣識遣塵故。”《大正藏》第31卷,第202頁中-下。

  ⑨ 印順《攝大乘論講記》,《妙雲集》上編之六,臺灣正聞出版社1990年第12版,第324頁。

  ⑩ 意言分別是似現爲名、名自性、名差別、義、義自性、義差別六相,六相是分別性,六相不外是意言分別,這就是唯識;而虛妄分別是似現爲根、塵、我、識。所以,以意言分別爲中心的叁性,與以虛妄分別爲中心的叁性,是不相同的。

  11 《攝大乘論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1頁上。

  ① 早島理《唯識的實踐》,高崎直道等著《唯識思想》,李世傑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第237頁。

  ②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199頁中。

  ③ 《攝大乘論疏》卷七說:“意言分別是正思惟,正思惟中,有見、有相,皆由先禀大乘法聞熏習生,故言大乘法相爲因得。”《大正藏》第85卷,第990頁下。

  ④ 早島理《唯識的實踐》,高崎直道等著《唯識思想》,李世傑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第239頁。

  ⑤ 所以我們反對將唯識的一切都歸入“語言哲學”,必須注意到唯識觀對解構語言的要求。吳學國亦注意到,現代西方語言哲學所謂“存有”,略相當于大乘的“俗(谛)有”,在唯識看來還有另一種“真(谛)有”,它是超言絕相的自性本體,這是唯識的存有論超越于西方語言哲學的根本點。見《境界與言诠——唯識的存有論向語言層面的轉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407頁。

  ⑥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203頁中-下。

  ⑦ 竹村牧男認爲語言所表示的對象本來是“自相”,但是語言所顯示卻是“共相”,“共相”即是遍計所執。于是,語言的理解活動是一種“變壞特質”的活動,語言所理解的對象成爲遍計所執性。有關名與義的分析,見其大作《唯識叁性說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95年第1版,第211-242頁。

  ①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204頁上-中。

  ② 上田義文《大乘佛教思想》,陳一標譯,第134-135頁。

  ③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204頁下。

  ④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藏》第31卷,第188頁上。

  ⑤ 《攝大乘論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4頁上。

  ⑥ 《攝大乘論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4頁中-下。

  ①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本,《大正藏》第43卷,第662頁中。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叁性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