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版,第45-46页。唯识观的起源与发展,参考阿理生《瑜伽行と唯识说》,日本佛教学会编《佛教における修行とその理论的根据》,平乐寺书店1980年第1版,第73-85页。
⑦ 早岛理《唯识的实践》,高崎直道等著《唯识思想》,李世杰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7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06-207页。
⑧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说:“论曰:一切法实唯有识。如说随闻信乐故,如理通达故,能对治一切障故,出离障垢最清净故。释曰:此言显入四种位境界。云何得为四位境界?一切法谓有为、无为、有流、无流,及四界、三乘道果等,如此等法实唯有识。何以故?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体故。若方便道以识为相,若入见道以真如为体,依此境界随闻信乐,入信乐位,如理通达得入见位,能对治一切障得入修位,出离障垢得入究竟位。”《大正藏》第31卷,第200页上。又说:“从愿乐位,乃至究竟位,通名唯识观。”《大正藏》第31卷,第203页中。
① 上田义文《大乘佛教思想》,陈一标译,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第1版,第127-128页。
② 上田义文《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58改订版,第152页。
③ 武内绍晃《唯识学における修道の理论的根据》,日本佛教学会编《佛教における修行とその理论的根据》,第96页。
④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说:“此三相炼磨心,能对治三种退屈心,何者为三?一、轻贱自身等退屈心,为除此心故显第一炼磨心……此显菩提无可与等,必假勤修方可证得,由此炼磨心,于方便中,第一退屈心则灭不生;二、轻贱能得方便退屈心,为除此心故,显第二炼磨心……我已得此坚住正意,是故修行六度不以为难,由第二炼磨心,于方便中,第二退屈心则灭不生;三、疑应得退屈心,为除此心故显第三炼磨心……谓金刚心无有生死心,除此心亦应可得,此义难思,由有此执,于得无上菩提心则退屈,为除此心故,须修第三炼磨心。”《大正藏》第31卷,第200页中-201页上。
⑤ 《摄大乘论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2页。
⑥ 有关“三种佛性”的如来藏与唯识之间的交涉,参考赖贤宗《佛教诠释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3年第1版,第214-223页。
⑦ 相关说明见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204页中。
⑧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说:“论曰:缘法及义为境。释曰:此即八处中第五处,因及方便,能令入唯识观,今当说之。论曰:何因何方便得入?释曰:此问有两意,先问因,后问方便。论曰:由闻熏习种类正思惟所摄,显现似法及义,有见意言分别故。释曰:此即答第一问因,大乘十二部经所生闻慧熏习,此熏习有种类,种类即是闻慧,以此为生因,依此闻慧发起正思惟,增长令坚住故名摄,摄持令坚住正思惟为长因,有忆念摄持,或似正教显现,或似正教所诠义显现。意识觉观思惟名意言分别,此意言分别有二种,谓相及见,今但取见不取相,何以故?此观缘识遣尘故。”《大正藏》第31卷,第202页中-下。
⑨ 印顺《摄大乘论讲记》,《妙云集》上编之六,台湾正闻出版社1990年第12版,第324页。
⑩ 意言分别是似现为名、名自性、名差别、义、义自性、义差别六相,六相是分别性,六相不外是意言分别,这就是唯识;而虚妄分别是似现为根、尘、我、识。所以,以意言分别为中心的三性,与以虚妄分别为中心的三性,是不相同的。
11 《摄大乘论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1页上。
① 早岛理《唯识的实践》,高崎直道等著《唯识思想》,李世杰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7册,第237页。
②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199页中。
③ 《摄大乘论疏》卷七说:“意言分别是正思惟,正思惟中,有见、有相,皆由先禀大乘法闻熏习生,故言大乘法相为因得。”《大正藏》第85卷,第990页下。
④ 早岛理《唯识的实践》,高崎直道等著《唯识思想》,李世杰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7册,第239页。
⑤ 所以我们反对将唯识的一切都归入“语言哲学”,必须注意到唯识观对解构语言的要求。吴学国亦注意到,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所谓“存有”,略相当于大乘的“俗(谛)有”,在唯识看来还有另一种“真(谛)有”,它是超言绝相的自性本体,这是唯识的存有论超越于西方语言哲学的根本点。见《境界与言诠——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面的转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407页。
⑥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203页中-下。
⑦ 竹村牧男认为语言所表示的对象本来是“自相”,但是语言所显示却是“共相”,“共相”即是遍计所执。于是,语言的理解活动是一种“变坏特质”的活动,语言所理解的对象成为遍计所执性。有关名与义的分析,见其大作《唯识三性说の研究》,东京春秋社1995年第1版,第211-242页。
①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204页上-中。
② 上田义文《大乘佛教思想》,陈一标译,第134-135页。
③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204页下。
④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藏》第31卷,第188页上。
⑤ 《摄大乘论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4页上。
⑥ 《摄大乘论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4页中-下。
①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大正藏》第43卷,第662页中。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