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P5

  ..续本文上一页无性性

  摄事归理体

  四、结 语

  真谛的三性思想得到摄论师的诠释与弘扬,而且受到中国固有思想及如来藏系的影响,摄论学派开始其中国化的历程。净影慧远以真妄、体用、本末来解释三性,尤其是依他性包含真妄,则其“二分依他”是平面式、连续的,是《起信论》“真妄和合识”的思惟模式。而摄论师道基完全继承真谛的三性思想,而且依此对《楞伽经》、《金光明经》等相关的三性思想进行摄论学派的解释。道基认为,妄境、妄心都是分别性;从认识论与存在论来说,依他性有缘生依他、唯识依他、分别依他;从实践论来看,则有“染净二分依他”,而且他主张染依他、净依他都是有为法;真实性则以无变异义和不颠倒义为中心,以无为法摄有垢清净、无垢清净,以有为法摄道清净、正教清净。同时,他反对当时将三性视为同具有为与无为,继承“同体别用”的思想,提出七识与第八识是具有差别而又无差别。

  同时,隋唐时期摄论师对唯识典籍的三性思想,文备有“九门解”,道奘有“七门分别”,道奘最后归纳为“情事理门”、“尘识理门”、“染净通门”三门,其实是包含两种型态的三性思想:一是真实性是前二无性,含有三无性的说明,所以三性同时即是三无性,亦是同一无性;二是通过否定前二性而直接成真实性,并没有经历三无性的过程。而且,摄论师是遣三性立三无性,而玄奘是约三性立三无性,说明两种思想体系的不同。

  从实践论来说,灵润提出“两重唯识观”,第一重是观无相舍外尘想;第二重是观无生舍唯识想;敦煌本《摄大乘论疏》卷七(S.2747)作者依三无性建立“三重唯识观”;慧沼又提出摄论师四门:一、随名义别体,二、摄义归名体,三、摄尘归识体,四、摄事归理体。摄论师对唯识观的诠释与实践,不断得到完善,将真实性或无性性以“理”来进行创造化诠释,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摄论学派的中国化历程。

  我们依“解脱诠释学”,强调存在论与实践论之间的“互动”;“意言”摄入实践论的范畴,而“名言”是存在论的范畴,反对日本学者依存在论对“意言”与“名言”进行潜在和具体的区分。而且,依语言哲学对唯识观的实践进行诠释,认为既然一切存在都是语言性的,所以在实践论上必须破除语言的理解活动,将语言的活动归摄入主体心识。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解构语言所示的“共相”,于是一切存在都成为孤独的“个体”——“自相”;其次,将存在的“个体”摄入主体精神世界,因为这些“个体”是从心识似现出来的。所以,解构心识的种种活动,才能真正断除语言之根,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分别智所证的境界。

  ① 赖贤宗认为“自性”(svabhqva)一词具有三种不同的运用方式:(1)现象的世俗所共知的现存性质,如:火之热性;(2)现象的真实的或最后的本性,如:空性和现象的非存在性;(3)真实和独立的存在。见《中国大乘佛学的本体诠释学》,[美]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版,第101页。另外,见赖贤宗《佛教诠释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3年第1版,第5页。

  ②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3页。

  ③ 赖贤宗《佛教诠释学》,第6页。

  ④ 胜又俊教认为此写本为道基的作品,《佛教における心识说の研究》,日本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74年第5版,第797页。

  ⑤ 我们倾向将“存在论”与“体用论”(即平常所说“本体论”)分开,中国思想(包括中国佛学)的存在论含有“体用”思想。杨学功《关于“Ontology”词源和汉译的讨论》,罗嘉昌、宋继杰主编《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83-314页。另外,见宋继杰主编《BEINGH与西方哲学传统》(上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94-319页。杨氏将存在论分为“本体论”与“存态论”两种。

  ① 《大乘义章》卷三,《大正藏》第44卷,第528页上。

  ② 刘元齐《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第1版,第356页。

  ③ 《大乘义章》卷三,《大正藏》第44卷,第529页上。

  ④ 《摄大乘义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页上。

  ⑤ 《摄大乘义章》卷四说:“一曰分别性,释有两义:一、虚妄境生虚妄心,说彼境界名分别性,《摄大乘》云:似尘显现名分别性。二、能取妄心颠倒分别,说彼妄心名分别性,《摄大乘》云:诸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摄论》复云:识以分别为性也,前约所生果而得其名,后就功能以彰厥称。二名妄想自性,释有两义:一约妄境能生妄心名妄想自性,二者妄心颠倒分别,不称实义故目妄想自性。《楞伽经》云:妄想自性,亦前约果,后是功能以题其名。三名思惟分别相,亦有二义:一、境界而生思惟,名思惟分别相,二、妄心颠倒思惟,此以妄心思惟诸尘故名思惟分别相。《金光明》云:思惟分别相,亦是就果及功能以陈其名。”《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页上。

  ① 《摄大乘义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页上。

  ②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大正藏》第16卷,第487页下。

  ③ 《摄大乘义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页上-中。

  ④ 《入楞伽经》卷三称为“第一义谛法体相”,《大正藏》第16卷,第527页下。十卷《楞伽》是北魏菩提流支译(513),唐代实叉难陀译(700~704)为七卷。有关《楞伽经》翻译,参考D.T.Suzuki, Studies in the Laxkqvatqra S[tr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tted, Delhi, 1999, p.4-10.

  ⑤ 《摄大乘义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页下。

  ① 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下说:“无分别智自性,应知离五种相。五相者,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想受定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于真实义离异分别故。是五相所离智,此中应知是无分别智。”《大正藏》第31卷,第128页上。

  ② 《摄大乘义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页下。

  ③ 《中观论疏》卷七末,《大正藏》第42卷,第115页下。

  ④ 道基《摄大乘义章》卷四说:“问曰:前说依他但是有为,非无为者……云何无为非依他性?答曰:夫是依他必从种子生因而生,真如本有非生因生,故非依他,而彼真如藉缘而显说有了因,《摄大乘》云:“四德本来是有,不从种子生,从因作名,故名种子”。”《大正藏》第31卷,第1045页中。

  ⑤ 《摄大乘义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5页下。

  ⑥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大正藏》第31卷,第191页上。

  ⑦ 《敦煌宝藏》第23册,第42页-46页。

  ①遁伦(或称道伦)与琳法师(智俨之师)大约为同一时代之人,故盛举神昉、圆测﹑元晓﹑璟兴等人之注释﹐因此推定遁伦大约是650--730年代人。他完成《瑜伽论记》第一卷的年代是大周长安五年乙已之岁(705年)。有关《瑜伽论记》的相关情况,参考杨白衣《道伦〈瑜伽师地论记〉之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1984年,第113-134页。

  ② 《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下,《大正藏》第42卷,第759页上-中。

  ③ 《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下,《大正藏》第42卷,第758页下。

  ④ 上田义文认为,“缘生依他”又分为虚妄分别的依他和意言分别的依他。见上田义文《大乘佛教思想》,陈一标译,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第1版,第130页。

  ① 《华严五十要问答》后卷,《大正藏》第45卷,第529页下。

  ② 因此,“智如合一”与“直觉”不同,直觉还是有对象,如现量的认识;而“悟”则是一种主客一元的认识。

  ③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上一,《大正藏》第33卷,第431页下-432页上。

  ④ 《三无性论》卷上,《大正藏》第31卷,第867页下。

  ⑤ 遁伦《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下说:“真实性非依他性为其性,故说真实无性性。依梁《摄论》乃说遣真实性,得无真实性,故名真实无性性者,录文人误也。”《大正藏》第42卷,第756页下。

  ⑥吉村诚《真谛译〈摄大乘论释〉の受容について--三性三无性说を中心に》,《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9巻第2号,2001年,第230-231页。

  ①上田义文《三性说の类型的考察》,《佛教研究》第2卷第6期,1938年,第39-40页。

  ② 《净名玄论》卷六,《大正藏》第38卷,第897页中。

  ③ 《摄大乘论章》卷一,《大正藏》第85卷,第1016页中。

  ④ 最澄《法华秀句》,《日本大藏经》第42卷,第68-82页。有关灵润与神泰的争辩,参考释恒清《初唐佛性论争——灵润与神泰为主》,《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法光出版社1991年第1版。后收入《佛性思想》,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1版,第240-252页。

  ⑤ 《续高僧传》卷十五,《大正藏》第50卷,第546页下-547页上。

  ⑥ 北条贤三认为,瑜伽作为精神修道法,并不是佛教独自展开,其他哲学学派给予很大影响。见《胜论学派の瑜伽观》,关口真大编《佛教の实践原理》,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77年第1…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