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叁性思想▪P5

  ..續本文上一頁無性性

  攝事歸理體

  四、結 語

  真谛的叁性思想得到攝論師的诠釋與弘揚,而且受到中國固有思想及如來藏系的影響,攝論學派開始其中國化的曆程。淨影慧遠以真妄、體用、本末來解釋叁性,尤其是依他性包含真妄,則其“二分依他”是平面式、連續的,是《起信論》“真妄和合識”的思惟模式。而攝論師道基完全繼承真谛的叁性思想,而且依此對《楞伽經》、《金光明經》等相關的叁性思想進行攝論學派的解釋。道基認爲,妄境、妄心都是分別性;從認識論與存在論來說,依他性有緣生依他、唯識依他、分別依他;從實踐論來看,則有“染淨二分依他”,而且他主張染依他、淨依他都是有爲法;真實性則以無變異義和不顛倒義爲中心,以無爲法攝有垢清淨、無垢清淨,以有爲法攝道清淨、正教清淨。同時,他反對當時將叁性視爲同具有爲與無爲,繼承“同體別用”的思想,提出七識與第八識是具有差別而又無差別。

  同時,隋唐時期攝論師對唯識典籍的叁性思想,文備有“九門解”,道奘有“七門分別”,道奘最後歸納爲“情事理門”、“塵識理門”、“染淨通門”叁門,其實是包含兩種型態的叁性思想:一是真實性是前二無性,含有叁無性的說明,所以叁性同時即是叁無性,亦是同一無性;二是通過否定前二性而直接成真實性,並沒有經曆叁無性的過程。而且,攝論師是遣叁性立叁無性,而玄奘是約叁性立叁無性,說明兩種思想體系的不同。

  從實踐論來說,靈潤提出“兩重唯識觀”,第一重是觀無相舍外塵想;第二重是觀無生舍唯識想;敦煌本《攝大乘論疏》卷七(S.2747)作者依叁無性建立“叁重唯識觀”;慧沼又提出攝論師四門:一、隨名義別體,二、攝義歸名體,叁、攝塵歸識體,四、攝事歸理體。攝論師對唯識觀的诠釋與實踐,不斷得到完善,將真實性或無性性以“理”來進行創造化诠釋,從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攝論學派的中國化曆程。

  我們依“解脫诠釋學”,強調存在論與實踐論之間的“互動”;“意言”攝入實踐論的範疇,而“名言”是存在論的範疇,反對日本學者依存在論對“意言”與“名言”進行潛在和具體的區分。而且,依語言哲學對唯識觀的實踐進行诠釋,認爲既然一切存在都是語言性的,所以在實踐論上必須破除語言的理解活動,將語言的活動歸攝入主體心識。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說,解構語言所示的“共相”,于是一切存在都成爲孤獨的“個體”——“自相”;其次,將存在的“個體”攝入主體精神世界,因爲這些“個體”是從心識似現出來的。所以,解構心識的種種活動,才能真正斷除語言之根,進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分別智所證的境界。

  ① 賴賢宗認爲“自性”(svabhqva)一詞具有叁種不同的運用方式:(1)現象的世俗所共知的現存性質,如:火之熱性;(2)現象的真實的或最後的本性,如:空性和現象的非存在性;(3)真實和獨立的存在。見《中國大乘佛學的本體诠釋學》,[美]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诠釋》,北京叁聯書店2000年第1版,第101頁。另外,見賴賢宗《佛教诠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第1版,第5頁。

  ②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3頁。

  ③ 賴賢宗《佛教诠釋學》,第6頁。

  ④ 勝又俊教認爲此寫本爲道基的作品,《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4年第5版,第797頁。

  ⑤ 我們傾向將“存在論”與“體用論”(即平常所說“本體論”)分開,中國思想(包括中國佛學)的存在論含有“體用”思想。楊學功《關于“Ontology”詞源和漢譯的討論》,羅嘉昌、宋繼傑主編《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83-314頁。另外,見宋繼傑主編《BEINGH與西方哲學傳統》(上卷),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94-319頁。楊氏將存在論分爲“本體論”與“存態論”兩種。

  ① 《大乘義章》卷叁,《大正藏》第44卷,第528頁上。

  ② 劉元齊《淨影慧遠〈大乘義章〉佛學思想研究》,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第1版,第356頁。

  ③ 《大乘義章》卷叁,《大正藏》第44卷,第529頁上。

  ④ 《攝大乘義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頁上。

  ⑤ 《攝大乘義章》卷四說:“一曰分別性,釋有兩義:一、虛妄境生虛妄心,說彼境界名分別性,《攝大乘》雲:似塵顯現名分別性。二、能取妄心顛倒分別,說彼妄心名分別性,《攝大乘》雲:諸菩薩以分別爲煩惱,《攝論》複雲:識以分別爲性也,前約所生果而得其名,後就功能以彰厥稱。二名妄想自性,釋有兩義:一約妄境能生妄心名妄想自性,二者妄心顛倒分別,不稱實義故目妄想自性。《楞伽經》雲:妄想自性,亦前約果,後是功能以題其名。叁名思惟分別相,亦有二義:一、境界而生思惟,名思惟分別相,二、妄心顛倒思惟,此以妄心思惟諸塵故名思惟分別相。《金光明》雲:思惟分別相,亦是就果及功能以陳其名。”《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頁上。

  ① 《攝大乘義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頁上。

  ②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大正藏》第16卷,第487頁下。

  ③ 《攝大乘義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頁上-中。

  ④ 《入楞伽經》卷叁稱爲“第一義谛法體相”,《大正藏》第16卷,第527頁下。十卷《楞伽》是北魏菩提流支譯(513),唐代實叉難陀譯(700~704)爲七卷。有關《楞伽經》翻譯,參考D.T.Suzuki, Studies in the Laxkqvatqra S[tr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tted, Delhi, 1999, p.4-10.

  ⑤ 《攝大乘義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頁下。

  ① 真谛譯《攝大乘論》卷下說:“無分別智自性,應知離五種相。五相者,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叁、離滅想受定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于真實義離異分別故。是五相所離智,此中應知是無分別智。”《大正藏》第31卷,第128頁上。

  ② 《攝大乘義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4頁下。

  ③ 《中觀論疏》卷七末,《大正藏》第42卷,第115頁下。

  ④ 道基《攝大乘義章》卷四說:“問曰:前說依他但是有爲,非無爲者……雲何無爲非依他性?答曰:夫是依他必從種子生因而生,真如本有非生因生,故非依他,而彼真如藉緣而顯說有了因,《攝大乘》雲:“四德本來是有,不從種子生,從因作名,故名種子”。”《大正藏》第31卷,第1045頁中。

  ⑤ 《攝大乘義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5頁下。

  ⑥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六,《大正藏》第31卷,第191頁上。

  ⑦ 《敦煌寶藏》第23冊,第42頁-46頁。

  ①遁倫(或稱道倫)與琳法師(智俨之師)大約爲同一時代之人,故盛舉神昉、圓測﹑元曉﹑璟興等人之注釋﹐因此推定遁倫大約是650--730年代人。他完成《瑜伽論記》第一卷的年代是大周長安五年乙已之歲(705年)。有關《瑜伽論記》的相關情況,參考楊白衣《道倫〈瑜伽師地論記〉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1984年,第113-134頁。

  ② 《瑜伽論記》卷十九之下,《大正藏》第42卷,第759頁上-中。

  ③ 《瑜伽論記》卷十九之下,《大正藏》第42卷,第758頁下。

  ④ 上田義文認爲,“緣生依他”又分爲虛妄分別的依他和意言分別的依他。見上田義文《大乘佛教思想》,陳一標譯,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第1版,第130頁。

  ① 《華嚴五十要問答》後卷,《大正藏》第45卷,第529頁下。

  ② 因此,“智如合一”與“直覺”不同,直覺還是有對象,如現量的認識;而“悟”則是一種主客一元的認識。

  ③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卷上一,《大正藏》第33卷,第431頁下-432頁上。

  ④ 《叁無性論》卷上,《大正藏》第31卷,第867頁下。

  ⑤ 遁倫《瑜伽論記》卷十九之下說:“真實性非依他性爲其性,故說真實無性性。依梁《攝論》乃說遣真實性,得無真實性,故名真實無性性者,錄文人誤也。”《大正藏》第42卷,第756頁下。

  ⑥吉村誠《真谛譯〈攝大乘論釋〉の受容について--叁性叁無性說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9巻第2號,2001年,第230-231頁。

  ①上田義文《叁性說の類型的考察》,《佛教研究》第2卷第6期,1938年,第39-40頁。

  ② 《淨名玄論》卷六,《大正藏》第38卷,第897頁中。

  ③ 《攝大乘論章》卷一,《大正藏》第85卷,第1016頁中。

  ④ 最澄《法華秀句》,《日本大藏經》第42卷,第68-82頁。有關靈潤與神泰的爭辯,參考釋恒清《初唐佛性論爭——靈潤與神泰爲主》,《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法光出版社1991年第1版。後收入《佛性思想》,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1版,第240-252頁。

  ⑤ 《續高僧傳》卷十五,《大正藏》第50卷,第546頁下-547頁上。

  ⑥ 北條賢叁認爲,瑜伽作爲精神修道法,並不是佛教獨自展開,其他哲學學派給予很大影響。見《勝論學派の瑜伽觀》,關口真大編《佛教の實踐原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7年第1…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叁性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