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道儒叁教倫理的交涉——以五戒與五常爲中心▪P6

  ..續本文上一頁left">[30] 牧田谛亮《疑經研究》第149~150頁

  

[31] 《曆代叁寶紀》卷4,《大正藏》卷49,51a。

  

[32] 鎌田茂雄先生認爲時間的先後難以判斷(《中國佛教通史》第4卷第202頁),而任繼愈《中國佛教史》則從文字看當早于《提謂經》,說明《提謂經》在編造中也抄錄了當時所存的經典,見該書第556頁。

  

[33]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中華書局1983年第1版第584~585頁。

  

[34]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卷2,《大正藏》卷33,260c~261a。

  

[35] 通「五髒」。

  

[36] 通「性」。

  

[37]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557~558頁

  

[38] 木星

  

[39] 水星

  

[40] 土星

  

[41] 火星

  

[42] 龐樸《主法與雜多》,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學人》第6輯。

  

[43] 有關五行的這種情況,易學專家汪顯超博士在《〈叁墳易〉略論》一文中有詳細的述及,見《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0年12月號,國際網址:www.whpq.org、www.whpq.net

  

[44]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1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41、157頁。

  

[45]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6之2,《大正藏》卷46,341c~342a。

  

[46] 《金光明經文句》卷1,《大正藏》卷39,50b~c。

  

[47]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1,《大正藏》卷33,319a~b。

  

[48] 《辯正論》卷1,《大正藏》卷52,494c。

  

[49] 通「殺」。

  

[50] 通「智」。

  

[51] 通「智」。

  

[52] 441~513年

  

[53] 《廣弘明集》卷5,《大正藏》卷52,121c。

  

[54] 531~590年

  

[55] 《廣弘明集》卷3,《大正藏》卷52,107b。

  

[56] 道端良秀先生認爲,顔之推是參考了沈約的說法而展開的。(《唐代佛教史□研究》第366頁)

  

[57] 《魏書》卷114《釋老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第1版第3冊第2504頁。

  

[58] 《摩诃止觀》卷6上,《大正藏》卷46,77b。

  

[59] 見李斌誠《唐前期道儒釋叁教在朝廷的鬥爭》,楊曾文、方廣锠編《佛教與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23~149頁。

  

[60] 《法苑珠林》卷88,《大正藏》卷53,926c。

  

[61] 董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學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72~73頁。

  

[62] 見淨源《原人論發微錄》卷中、圓覺《原人論解》卷中。

  

[63] 1032~1033年

  

[64] 《镡津文集》卷1,《大正藏》卷52,649b。

  

[65] 《镡津文集》卷3,《大正藏》卷52,661b。

  

[66] 楠山春樹《道教和儒教》,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2卷,朱越利、徐遠和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48頁。

  

[67] 楠山春樹《道教和儒教》,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2卷,朱越利、徐遠和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56~58頁。

  

[68] 《無上秘要》卷46,《道藏》第25冊第165頁。

  

[69] 《太上老君戒經》,《道藏》第18冊第204~205頁。

  

[70]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第4卷第204頁。

  

[71] 尤其是戒律方面。

  

[72] 《高僧傳》卷11,《大正藏》卷50,401c~402a。

  

[73] 415年

  

[74]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增訂本第406頁。

  

[75] 《上清大洞真經》卷1,《道藏》第1冊第516~518頁。

  

[76] 《上清大洞真經》卷1,《道藏》第1冊第516~518頁。

  

[77] 《太上老君戒經》,《道藏》第18冊第201頁。

  

[78] 關于《玄妙內篇》,福井康順先生認爲是作于南朝初年(見其文《玄妙內篇□□□□》,《岩井博士古稀紀念典籍論集》第564頁,東京,1963年),吉岡義豐先生認爲它成書于430年前後(見《道教□佛教》第叁第59頁,國書刊行會,東京,1976年)。

  

[79] 譚蟬雪《敦煌道經題記綜述》,《道教文化研究》第13期,北京叁聯書店1998年第1版第23頁。

  

  

方位

  

口吸之精

  

氣色

  

形狀

  

下布人身部位

  

東方

  

青陽之精

  

青氣

  

木星

  

肝髒

  

南方

  

丹靈之精

  

赤氣

  

火星

  

心髒

  

西方

  

金魂之精

  

白氣

  

金星

  

肺髒

  

北方

  

玄曜之精

  

黑氣

  

水星

  

腎髒

  

中央

  

高皇之精

  

黃氣

  

土星

  

脾髒

  

  

  

《論佛道儒叁教倫理的交涉——以五戒與五常爲中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