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叁性思想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叁性思想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本文以攝論師的叁性思想爲中心,指出攝論師在繼承真谛的叁性思想基礎上,受到中國佛教的影響,從而作出創造性的诠釋,主要表現在以體用、真妄來诠釋叁性,提出兩種型態的叁性思想,並且有兩重、叁重、四門唯識觀的不同等。

  關鍵詞:攝論 體用真妄 唯識 叁性

  瑜伽行派以叁性思想對存在進行剖析,真谛繼承“塵識理門”與“染淨通門”,吸收世親的叁性思想,而且加以綜合抉擇,形成自己獨特的叁性思想。真谛的思想體系經攝論師的诠釋與弘揚,而且受到中國固有思想及如來藏系的影響,攝論師在真谛的基礎上,對叁性思想作出進一步诠釋。所以,思想史的考察,將會有助于攝論學派思想的發展。

  一、叁性與真妄

  真谛的存在論是以“叁性”思想爲中心,以分別性無相、依他性無生爲同一無性,即是真實性,從而對現象與真實作出自己的解釋。但是,在真谛的叁性思想中,以中觀學派的“空性”爲中心;同時又繼承瑜伽行派“建構”的傳統,承認“勝義自性”的真實存在。①雖然“體”和“實體”在大乘佛學中常被用來指稱佛性、如來藏,尤其是《起信論》的體、相、用對東亞佛學的影響更是深遠。“體用論”在中國哲學可以追溯到《易傳》的“神用易體”之說,而且魏晉玄學以“本末有無”爲中心,用思辨的方法來討論有關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的問題。②而且,“體用論”在中國哲學的發展中,中國佛學都是趨向于“勝義自性”的理解,這是一個貫穿華梵的本體诠釋的偉構,表達了中國思想與印度佛教對“緣起”的深刻體驗。③

  由于文獻資料的佚失,使我們對攝論師的叁性思想缺乏具體地了解。敦煌本道基《攝大乘論章》卷四(大屋德城氏藏寫本)④以及《續高僧傳》爲我們留下一點彌足珍貴的文獻,爲我們探討道基、靈潤的叁性思想提供了文獻上的方便。道基《攝大乘論章》卷四以七門分別叁性,但是現在只存留第一門第名、第二名體性,其余五門都已經佚失了。

  1、體用與真妄

  所以,當真谛的存在論遭遇到“體用論”⑤時,中國佛教便開始對叁性思想進行自己的解釋。慧遠《大乘義章》說:

  言分別者,就妄論妄;妄心虛構,集起情相,隨而取舍,故曰分別。此《楞伽經》及《地持論》說爲妄想,所取不真,故名爲妄;妄心取舍,故說爲想。《攝大乘論》亦說以爲意言分別,覺觀心中,言有色等,名爲意言;分別自心所起境界,故曰分別。分別之體故說爲性,分別體狀,因之爲相。依他性者,約妄辨真,妄起托真,真隨妄轉,故曰依他,性相同前。真實性者,就真論真,真體常寂,無妄可隨,故曰真實;性相如上,名字如是。次引文證,此叁廣說,如《攝大乘論》,彼論依何建立此叁?論說依經故。彼文言:一切經中,但說諸法虛妄不實,空寂不有,是分別性;若說諸法如幻、如夢、如水中月等,是依他性;若說諸法是真是實,本性清淨,是真實性。①

  慧遠對叁性的诠釋采取了“真妄離合”說,從“別相門”來看,分別性唯妄無真,依他性真妄和合,真實性唯真無妄,所以有真妄分離(如分別性、真實性)、真妄和合(如依他性)的情況。②慧遠以“真識緣起論”來诠釋叁性,真識體即是真實性,真體常寂,不隨妄轉;分別性是妄心、妄想,妄心虛構一切相,並且分別一切相而有所取相。依他性是真識體所緣起的染淨之用,以真妄爲中心,妄生須托真,真亦隨妄轉。慧遠是以真妄、性相來诠釋叁性,尤其叁性則只是真妄二性,已經不是《攝論》原意。而且,慧遠將“意言分別”拆開解釋,所謂意言,指覺觀心中,說有色等塵境生起;而分別則是指分別自心所起境界。在真谛的叁性思想中,意言分別是指在唯識觀中,聽聞唯識教,知道我、法不是實有,它們不外是識(虛妄分別)的知性;此知性即作爲正思惟的意言分別。

  所以,慧遠是以真妄、體用解釋叁性,亦以此來解釋叁性之間的關系:

  次明叁性一異之義,此叁相望,不一不異,分末異本,得言不一,義如上辨。就妄說妄,是分別性;約妄論真,是依他性;就真說真,是真實性。以本攝末,得言不異,是義雲何?如來之藏,是真實性,是性爲本;惡習所熏,生無明等,與之共俱,名爲依他,真外更無別他可依;就彼依他變異分中,虛妄浪取,說爲分別,依他之外無別分別。又複緣攝一依他性,于中妄法即名分別,于中真法即名真實,故無別異,一異如是。③

  慧遠以本末來說明叁性的不一不異。所謂“不一”是指本末分別,如就妄說妄,是分別性,就妄論真便是依他性,真實性是純就真來論。所謂“不異”是從叁性的統一來說,即“以本攝末”。第一,叁性都統一于真實性,以真實性爲本;如來藏受惡習所熏産生無明,無明與真實性共俱,即是依他性;依他性所變異的虛妄相,即是分別性;所以,依他性和分別性都是“末”。第二,叁性可以統一于依他性,依他性包含真實性和分別性,于依他性上由妄情所生是分別性,而其中真實成分即是真實性。

  依真谛的叁性思想,叁性是可以統一于真實性,因爲分別無相、依他無性即是真實性;但是,不能統一于依他性,因爲真谛的“二分依他”是立體式、非連續的。而淨影慧遠以真妄、體用、本末來解釋叁性,尤其是依他性包含真妄,則其“二分依他”是平面式、連續的,是《起信論》“真妄和合識”的思惟模式。

  2、叁性與一體、異體

  道基對性、叁性定義爲:“初釋名中,通名曰性,性謂性別,性者體性。叁性道理,其義有別,體性各殊,故名爲性,亦稱爲相。相之與性,其致正一。”④叁性的“性”,其梵文原語有lak2aza(相)和svabhqva(性、自性),svabhqva並不是指“實在性”,而是指事物的叁種存在形態。道基依《攝論》、《楞伽經》、《金光明經》指出“分別性”有叁種名稱:分別性、妄想自性、思惟分別相。這叁種名稱都是依“果”與“功能”兩種诠釋方式,從認識來說,我們都是在使用語言進行認識,被概念化的事物,尤其是被假定真實地存在于外界的對象,即似塵顯現的“境”,這是從“果”而言;從認識的“功能”而言,表示妄心亦是分別性,因爲“境”表現了“妄心”是煩惱、不稱實、顛倒思惟等功能。⑤

  道基對依他性,亦是依《攝論》、《楞伽經》進行解釋:

  依他性者此有兩名:一名依他性,釋有兩義:一、系屬種子,謂根塵識現行生起,系屬本識熏習種子,故曰依他;《攝大乘》雲:“從熏習種子生,系屬于他,說名依他性”。二、系屬根塵,名曰依他,謂識現起,依他根塵方乃得生,名依他性,《攝大乘》雲:“此依他性若離因緣,自不得生;根塵爲因緣,依他得生,名依他性”。……二名緣起自性,一切諸識依根緣塵而得生起,名緣起自性。《楞伽經》雲:“若依若緣生起,名緣起自性”。前名依他,約義從緣而得其名;後曰緣起能、所立目,緣者能生,起是所生。①

  道基是依“體類”和“義”對依他性進行诠釋,“體類”是存在論的角度,“義”是認識論的角度,二者是不可分離的,這是真谛傳承攝論學派的特點。從“體類”或存在論來說,識的生起是由本識中的種子依緣而生,即是“緣生依他”;此“緣”即是識轉化境,說明境是以識及其種子爲根,所以我們稱之爲“具有認識論意義的存在論”,這時依他性是“能分別”,即是“唯識依他”。同時,從“義”或認識論來說,識以“非識”爲自性,識對其自身轉化之境有分別作用,即是“識”是“依根緣塵而生起”,識是所生、所分別,即顯現爲境,這時是分別性而非依他性,即是“分別依他”,我們稱之爲“具有存在論意義的認識論”。道基引用的“緣起自性”是出自《楞伽經》,其實是對《楞伽經》進行“攝論式”的解釋。②

  同時,道基在從實踐論或價值論來诠釋依他性時,便有“染淨二分依他”,《攝大乘義章》說:

  辨依他,總而說之,但有爲色心爲體,別而爲論,亦有二種:一、染濁依他,二、清淨依他,亦是世間、出世間二果報也。言染濁依他者,叁界果報從業煩惱熏習種子生,名爲染分;言清淨依他者,無流功德從聞熏習種子生,名爲淨分,《攝大乘》雲:“依他體類從二種熏習生,一、從業煩惱熏習生,二、從聞熏習生”。《論》雲:若果報識爲依他性,從業煩惱熏習生;若出世間聞思修,從聞熏習生,此約體類而說依他。《佛性論》雲:依他二種,一、染濁依他,二、清淨依他,染濁依他緣分別成,清淨依他緣如如成,《攝大乘論》第二複次亦同此說,此乃約義而說依他。詳前二論但說有爲是依他性,雲何謬說無爲亦是依他?豈不誤哉。

  染依他、淨依他都是從各自的業煩惱熏習種子、聞熏習種子而生,這是世間、出世間的二種果報,都是有爲法。從認識論來說,染依他是能知的分別,緣所知的對象而生起;淨依他是遠離一切對象化的作用,如實地認識萬物,雖然智如合一,假立爲能知與所知,所以稱爲緣如如而成,但其體則是有爲法。

  真實性的存在純是出于超越的肯定,通過修行實踐以提升主體之智慧的問題。道基說:

  真實性者,此有叁名。一名真實,亦有兩義:一、理體不變,二、功德無倒。言理體不變者,謂有垢、無垢二無所有,不可破壞,名真實性,《攝大乘》雲:“前二真實無變異義,名爲真實”……。二、功德無倒者,道及正教,稱理無倒,故名真實,《攝大乘》雲:“後二真實無倒爲義,名真實義”。二名成自性,《楞伽經》雲:“成自性”,《金光明》雲:“成就性”,其義一也。皆是真體不可破壞,名成自性。叁名第一義性,八卷《楞伽》及《無上依經》雲:“第一義性”。斯乃成名約義,以舉其號,第一義者形對立目。③

  真谛譯《攝論釋》的四種清淨,道基將此說爲有垢、無垢、道、正教;而且,列出真…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叁性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