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雲遵式的忏法實踐與思想▪P5

  ..續本文上一頁心性所現所有者,即是自心。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即癡,無想即泥洹。心有心無,皆名有想,盡名爲癡,不見法性。叁因緣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叁昧。[70]

  遵式強調,在觀想淨土種種莊嚴、阿彌陀佛的相好後,將此觀想念佛導入天臺不可思議的一心叁觀。對于現前境既能曆曆分明,又能照見諸境界相都是空的;同時,空與幻有都是心性所顯現的,不偏于空、不偏有是觀中,觀中即是一心叁觀。其實,知諸法無生,同時心本性亦空,即是觀無生忏悔。因此,于一心中即空、即假、即中,此心即是不可思議境,則正與念佛叁昧觀法相應,所以可以成就此叁昧。

  但是,遵式不但融合天臺止觀與觀想念佛、念佛叁昧,實行忏法旨在于成就念佛叁昧;而且,強調忏悔對于消除往生障礙的作用。遵式的淨土教是以在家信衆爲對象,特別關心中下品的衆生,其視點是民衆,而根本立腳點則是天臺教學的實踐。[71]所以,他在《小淨土忏》解釋“禮忏門”說:

  何者先禮佛忏悔,淨除業障身心皎潔,故第一門如淨良田。……是知能具修此四行者,最上最勝。然相由雖爾,若或少暇,但隨修叁二一者,皆生彼國。以四門中各有行願,皆是正因故也。又亦可于六齋日修禮忏法,于日日中修十念法,以十念是淨因要切必不可廢。後二門任力所能。[72]

  遵式指出,禮忏門的意義在于淨除業障,清淨身心,如淨良田。良田正因,能長淨土福德種苗,以成極樂正果。

  《小淨土忏》是短期間行忏的儀軌,“六齋日修禮忏法”、“應日日早晨于常供養道場中”行之。這種簡要的行儀比較適合大衆的需要,即使現在,仍然是禮《小淨土忏》。

  但是,遵式的淨土思想中,有“向上門”的唯心淨土,也有“向下門”的心外淨土。因此,在忏法中也有明顯表現:“向上門”即天臺止觀的念佛叁昧,“向下門”即十念、《小淨土忏》的“禮忏門”。這些都體現了遵式作爲山家派的天臺大師的特點,既有曲高和寡的“向上門”,也有適應民衆的“向下門”。

  四、結 語

  遵式將其一生傾入于淨土與忏法的實踐中,並將二者有機的組合起來,成爲宋代天臺宗在信仰與修行上的典範。遵式在勘定忏法文獻過程中,不但校訂文字的錯訛,同時對當時忏法活動中忽視“理觀”的現象進行批評。遵式的忏法文獻整理,不但爲後世奠定了可依的文本,同時希望能夠回歸到忏法實踐的本懷,回到智顗對忏法的定位——忏罪清淨、成就叁昧、發慧解脫。

  同時,遵式爲了完善與整理天臺忏法,適應時代潮流,滿足信仰需求及現實需要,製訂了各種新的忏法。通過考證,我們認爲《補助儀》即是《金光明護國道場儀》,遵式在1022年完成此忏法後,後來又有所補充,最後成爲《補助儀》。遵心對于儀軌細節悉心謹慎,不但組織分明,且事行、理觀皆明確掌握。

  遵式實行忏法不惜生命,極其虔誠與精進,極富感召力。同時,積極將忏法推廣至社會,並且關心時弊,反應時代修忏漏習,以資後人反省、警誡。所以,遵式所著忏法,對後世影響非常大。

  遵式將天臺忏法的中心思想——五悔與順逆十心,貫通于所有的忏法中;並且重視事行與理觀的有機統一,強調滅罪而證得叁昧,尤其重視成就念佛叁昧,最後將忏悔導入往生淨土的最終目的,這點也是他的創新與發展。但是,遵式的淨土思想中,有“向上門”的唯心淨土,也有“向下門”的心外淨土。因此,在忏法中也有明顯表現:“向上門”即天臺止觀的念佛叁昧,“向下門”即十念、《小淨土忏》的“禮忏門”。

  聖凱

  2003年8月4日于福建省太姥山平興寺初稿

  2003年8月16日于南京大學哲學系二稿

  --------------------------------------------------------------------------------

  [1] 《淨土略因》,《樂邦文類》卷四,《大正藏》第47卷,第209頁上。

  [2] 《釋門正統》卷五,《卍續藏》第130冊,第837頁下。

  [3] 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581頁。

  [4] 《摩诃止觀》卷二,《大正藏》第46卷,第11頁中。

  [5]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一:“隨一佛方面等者,隨向之方,必須正西。若障起念佛所向便故,經雖不局令向西方,障起既專稱一佛,諸教所贊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爲一准。……但得專稱佛名爲忏,盡命無悔故雲以命自歸。與稱十方佛等者,釋疑也,恐有人疑,何故獨令稱彌陀佛?是故釋雲功德正等。”《大正藏》第46卷,第182頁下。

  [6] 有關智顗的念佛叁昧、般舟叁昧,參考福島光哉《宋代天臺淨土教の研究》付篇,京都文榮堂1995年第1版,第221-265頁。

  [7] 黃啓江《北宋時期兩浙的彌陀信仰》,《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1期,1996年,第9-10頁。

  [8] 拙文《論天臺忏法的思想及其形成》,中國佛學院學報《法源》總第20期,2002年,第110-114頁。

  [9] 高雄義堅《宋代佛教史の研究》,京都百花苑1975年第1刷,第2-12頁。

  [10]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第539頁。

  [11] 沈海波《北宋初年天臺教籍重歸中土的史實》,《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2000年,第187-205頁。

  [12] 日本文獻記載遵式曾撰“後序”,今《大正藏》無存。木宮泰彥《中日佛教交通史》,陳捷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49冊,臺灣華宇出版社,第164頁。

  [13] 《方等叁昧行法序》,《大正藏》第46卷,943頁下。

  [14] 大野榮人《天臺止觀成立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95年第1刷,第392頁。

  [15] 佐藤哲英《天臺大師の研究》,京都百花苑1979年第2刷,第190-220頁。

  [16] 釋大睿《天臺忏法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1版,第130-1333頁。

  [17] 《法華叁昧忏儀勘定元本序》,《大正藏》第46卷,第949頁上-中。

  [18]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二,《大正藏》第46卷,第192頁中。

  [19]一本題記爲“弘安九年(丙戌)(1286)八月十四日于常樂寺一校了,靜慧”;另外一本爲“文保元年(丁巳)(1317)十月十叁日于金澤寺書寫畢,劍海”。見佐藤哲英《天臺大師の研究》,第142頁。

  [20] 《佛祖統紀》卷叁十叁,《大正藏》第49卷,第319頁上。

  [21] 池田魯彥《國清百錄の研究》,東京大藏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15-16頁。

  [22] 《法華叁昧忏儀勘定元本序》,《大正藏》第46卷,第949頁上。

  [23] 《佛祖統紀》卷二十五,《大正藏》第49卷,第259頁下。

  [24] 《佛祖統紀》卷叁十叁,《大正藏》第49卷,第319頁上。

  [25] 《金光明忏法補助儀》說明舊“金光明忏法”缺四:“一、缺別明奉飲食供施天女,二、缺分灑散別施諸神,叁、缺明散食處所,四、誦咒時節似未次第”。《大正藏》第46卷,第957頁中。

  [26] 《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大正藏》第46卷,第957頁中-下。

  [27] 《佛祖統紀》卷八,《大正藏》第49卷,第193頁下、192頁上。

  [28] 《佛祖統紀》卷十,《大正藏》第49卷,第208頁上。

  [29] 《釋門正統》卷五,《卍續藏》第130冊,第836頁上。

  [30] 《天竺別集》,卍續藏》第101冊,第265頁下。

  [31]釋大睿《天臺忏法之研究》,第299頁。

  [32] 藤谷厚生《金光明經にもとづく忏悔滅業の儀禮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1卷第2號,1993年,第25-27頁。

  [33]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拾遺序》,《大正藏》第46卷,第978頁中。

  [34] 《往生淨土忏願儀後序》,《大正藏》第47卷,第494頁下。

  [35] 大睿法師認爲,《忏願儀》是遵式大師在天禧元年(1017),爲侍郎馬亮所撰。《天臺忏法之研究》,第315頁。

  [36] 《佛祖統紀》卷十,《大正藏》第49卷,第207頁上-中。

  [37] 《佛祖統紀》卷十,《大正藏》第49卷,第208頁下。

  [38]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大正藏》第46卷,第982頁中。

  [39]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大正藏》第46卷,第982頁下。

  [40] 拙文《論中國佛教忏法的理念及其現代意義》,《法音》2003年第3期,第15-16頁。

  [41] 《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大正藏》第46卷,第958頁下-959頁上。

  [42] 拙文《論天臺忏法的思想及其形成》,中國佛學院學報《法源》總第20期,2002年,第115頁。

  [43] 《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大正藏》第46卷,第957頁中-下。

  [44] 《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大正藏》第46卷,第960頁中。

  [45]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第539頁。

  [46] 《法華叁昧忏儀勘定元本序》,《大正藏》第46卷,第949頁上。

  [47]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大正藏》第46卷,第968頁上-中。

  [48] 《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大正藏》第46卷,第958頁下。

  [49] 《金光明忏法補助儀》說:“品雲:令心安住正念思惟”,應該是指《金光明經·空品》中所說:“常當至心,正念諸佛所說微妙無上正法”。《大正藏》第16卷,第338頁上。

  [50]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大正藏》第46卷,第981頁下。

  [51] 遊祥洲《論中國佛教忏悔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第1版,第126頁。

  [52]鹽入良道《忏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7卷第2號,1959年,第448頁。

  [53] 《摩诃止觀》卷四上說:“依四種叁昧則有忏法”,《大正藏》第46卷,第39頁下。

  [54] 《往生淨土忏願儀》,《大正藏》第47卷,第491頁下。

  [55]關于“一行叁昧”的經典根據,《摩诃止觀》與《文殊說般若經》與《文殊問般若經》的對照,見大野榮人《天臺止觀成立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94年第1刷,第364-374頁。

  [56] 《續高僧傳》卷十七,《大正藏》第50卷,第563頁下。

  [57]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之下,《大正藏》第46卷,第481頁中。

  [58] 關口真大《天臺止觀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9年第1刷,第150頁。

  [59] 福島光哉《宋代天臺淨土教の研究》付篇第一“智顗の念佛叁昧論”,京都文榮堂1995年第1刷,第228頁。

  [60] 姚長壽《智者大師的般舟叁昧思想》,中國佛學院學報《法源》總第十八期,2000年,第11頁。

  [61] 同前書,第233頁。

  [62] 《往生淨土忏願儀》,《大正藏》第47卷,第494頁下。

  [63] 一卷本《般舟叁昧經》說持佛力、叁昧力、本功德力,叁卷本《般舟叁昧經》說持佛威神力、持佛叁昧力、持本功德力,《摩诃止觀》說佛威神力、叁昧力、本功德力。而善導《觀念法門》說“此即是彌陀佛叁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見佛。言叁力者:即如《般舟叁昧經》說雲: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故得見佛,二者、以叁昧定力加念故得見佛,叁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見佛。”《大正藏》第47卷,第25頁下-26頁上。

  [64]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大正藏》第46卷,第927頁中-下。

  [65]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大正藏》第20卷,第38頁上;《摩诃止觀》卷二下,《大正藏》第47卷,第15頁中。

  [66]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大正藏》第47卷,第145頁下。

  [67]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大正藏》第47卷,第146頁上。

  [68] 他說:“世人若談因果,便撥無因果;若談自心,便不信有外諸法。豈唯謗法,自謗自心,殃墜萬劫,良可痛哉!妄造是非,障他淨土,真惡知識也。”《天竺別集》卷中,《卍續藏》第101冊,第285頁上-286頁下。

  [69] 釋大睿《天臺忏法之研究》,第320頁。

  [70] 《往生淨土忏願儀》,《大正藏》第47卷,第494頁下。

  [71] 柏倉明裕《四明知禮と慈雲遵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0卷第1號,1991年,第120頁。

  [72]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大正藏》第47卷,第146頁上-中。

  

《慈雲遵式的忏法實踐與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