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禅宗無相戒的源流

  論禅宗無相戒的源流

  聖凱法師

  一、以往研究成果綜述.

  現代學術界都喜歡將慧能的南宗禅稱爲“六祖革命”,以示其對傳統佛教所産生的巨大沖擊力。這突出表現在他從“不立文字,頓悟成佛”出發,以自性自悟來統攝一切傳統的修持方式與修持內容,並以中道不二爲指導.而對讀經、坐禅、出家、戒行等傳統佛教繁瑣而艱苦的修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性的意見,從而開創了簡便易行的新禅風。但是,任何的革新都是對過去的繼承與發展,都有其內在的源流,慧能也不例外。學術界一向的研究都突出這種革新,而比較忽視傳統繼承方面。所以,我們在考察慧能的“六祖革命”時,要注意到大乘佛教本身爲慧能提供了思想源泉,慧能的“無相戒”思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世紀以來,隨著敦煌禅宗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慧能研究成爲傳統文化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同時,學術界對慧能的“無相戒”思想及其源流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7年,柳田聖山先生一方面強調敦煌本《六祖壇經》的最古層部分是無相授戒儀;另一方面有關無相戒的思想,他認爲與神會《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以下簡稱《壇語》)所見初期的神會的叁學思想不同,而與牛頭法融《絕觀論》的“無情佛性說”相近,從而推定無相戒是起源于牛頭宗。印順法師則明確反對柳田聖山的觀點,認爲禅與菩薩戒相合,是禀承道信的門風;同時他認爲道信的戒禅合一,是受到了南方,極可能是天臺學的影響。1983年,田中良昭先生對北宗系《大乘無生方便門》、南宗的《壇語》、《六祖壇經》的授菩薩戒儀進行比較,認爲革新的無相戒思想與《楞伽師資記》“道信條”所見的有關忏悔見解相同,《壇經》的無相戒、《方便門》的佛性戒都來源于東山法門,指出“並持理念的第一義面、現實的第二義面,是東山法門的特色”。

  1990年,小島岱山先生提出,敦煌本《壇經》“無相戒”的根本思想是《還源觀》的思想,也就是五臺山系華嚴的性起思想;而後來有關《金剛經》的宣揚是神會一系附加的。1993年,高堂晃壽先生專門對敦煌本《壇經》無相戒進行分析,指出“歸依自叁身佛”是無相戒儀的基本構造,《壇經》提倡“一切法盡是自性”的無相戒,明確打出了“自性自度”的立場,同時將叁學的修行階梯收斂成“戒”,希望成立“授戒即成佛”的“頓悟”概念。同年,楊曾文先生在《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一書中,指出“慧能所說的“無相戒”雖屬大乘戒法,但不見經律記載,是他獨創出來的。如果說慧能沒有利用任何已有的佛教資料,也是不符合事實的”。1997年,石井公成先生從禅宗以外的宗派探討無相戒的思想及儀禮,提出無相戒是觀身實相與大乘心戒的密切結合,同時從《七種禮法》與《文殊師利無相十禮》以及其他如來藏系經典中探討叁身本有的思想,最後提出《壇經》的無相戒是傳授菩薩戒情形的記錄。 1998年,洪修平先生在《惠能評傳》中指出,慧能所倡導的“無相戒”,“並不是一種如儀如律的宗教儀式,而是每個人時刻在當下生活中的“念念自淨其心””,實際上是“出沒即離兩邊”破執著的精神在持戒要求上的具體表現。1999年,王月清先生從整體佛教的角度考察了無相戒,指出無相戒是慧能禅宗對大乘菩薩戒法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從這一創造性的無相戒(佛性戒、持心戒)法中,我們可以透視出南宗頓教法門融攝般若空觀和佛性妙有(般若真空和涅檠妙有)的整體理路,也可以理會到禅門獨特的宗教道德理念。

  從以上的學界前輩先賢的研究表明,20世紀學界對慧能的無相戒非常重視,但是集中在對無相戒本身的分析,而且強調無相戒的獨創性,相對于對其源流的探討則十分薄弱。所以,我們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希望能對無相戒的源流進行深入的綜合探討,強調慧能對傳統佛教的繼承與創新是並重的。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引起對一些問題的關注:如大乘菩薩戒是怎樣轉化無相戒,有何內在的根據

  在戒法的授受上,是否有本可依

  無相戒中“歸依自身叁寶”有何源流

  在思想上,如來藏思想及般若思想都對無相戒發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明,抛磚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鳴,就教于方家前輩。

  二、從菩薩戒到無相戒

  禅宗的授戒儀,根據《楞伽師資記》的記載,四祖道信即有《菩薩戒法》一卷;北宗系統有《大乘無生方便門》,南宗系統的菏澤神會的《壇語》,敦煌本《六祖壇經》都是關于禅宗戒儀的重要資料。現將禅宗系統的授菩薩戒儀叁本關于授戒儀的內容列表進行對照:

  道信有《菩薩戒法》一卷,又有《人道安心要方便門》。弘忍門下的禅風,禅與菩薩戒相合,原來是禀承道信(7世紀前半葉)的門風。從以上叁本的授戒儀來說,各有同異之處。

  《大乘無生方便門》與《六祖壇經》都是五門戒儀的形式:一、歸依自叁身佛(叁唱);二、四弘誓願(叁唱);叁、無相忏悔(叁唱);四、自性叁歸依戒;五、般若波羅蜜法等五門範圍的簡單形式。但是在“忏悔”時,《大乘無生方便門》明確標出神秀的漸修立場,而慧能則采取“無相忏悔”。而《壇語》忏悔的立場,則與《大乘無生方便門》完全相同。

  另外一個相異點是,叁本並不敘述菩薩戒最重視的叁聚淨戒與十重戒,而《壇語》與《六祖壇經》並不言及受戒“請師”。不過,《六祖壇經》有“逐慧能口道”,似乎意味著只有慧能一人爲戒師。其次,對于受戒者的適否,《菩薩戒經》等全部采取“問遮難”,而禅宗的叁本都沒有這一程序,佐藤達玄先生推測這是禅宗初期以來的共通性。

  所以,禅宗戒法雖然是菩薩戒系統,但又表現出自己本身的特點。但是,首先,我們應該承認它是一種菩薩戒,如《大乘無生方便門》說:

  菩薩戒是持心戒,以佛性爲戒。心瞥起,即違佛性,

  是破菩薩戒。擴持心不起,即順佛性,是菩薩戒。

  ┌────────────────┬────────────────┐

  │《大乘無生方便門》 │1.各各胡跪合掌,當教令發四弘誓 │

  │《鈴木大拙禅思想史研究》第叁,岩│願。 │

  │波書店,東京,1987年版,第167— │2.次請十方諸佛爲和尚等。 │

  │168頁。 │3.次請叁世諸佛菩薩等。 │

  │ │4.次教受叁歸。 │

  │ │5.次問五能。 │

  │ │6.次各持己名忏悔罪。 │

  │ │7.持菩薩戒叁說。 │

  └────────────────┴────────────────┘

  ┌────────────────┬────────────┐

  │《壇語》 │1.自發菩提心。 │

  │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語錄》,中華│2.各各禮佛。 │

  │書局1996年第1版,第4-6頁。 │3.各各至心忏悔。 │

  │ │4.各須護持齋戒。 │

  ├────────────────┼────────────┤

  │敦煌本《六祖壇經》 │1.見自性叁身佛。 │

  │楊曾文校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發四弘大願。 │

  │年第1版,第21—25頁。 │3.無相忏悔。 │

  │ │4.受無相叁歸依戒。 │

  │ │5.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

  └────────────────┴────────────┘

  禅秀所傳的,是“以佛性爲戒”的菩薩戒。那麼,慧能所傳菩薩戒對于傳統菩薩戒,有何源流

  有什麼發展

  這是我們需要論證的。

  敦煌本《六祖壇經》說:“《菩薩戒經》雲:戒本源自性清淨”,此處的《菩薩戒經》是指哪本菩薩戒本呢

  在《梵網經》卷下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

  法門……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

  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誦一戒:光明金剛寶

  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

  衆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

  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

  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叁世一切衆生頂戴奉

  持。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無盡藏戒品,是一切衆生

  戒,本源自性清淨。

  《六祖壇經》所引用的“戒本源自性清淨”正是出于《梵網經》。

  初期禅宗尤其是達摩禅,從生活方式來說是頭陀行的,以出家人爲教化中心,所以不易弘揚光大。只有將禅法與菩薩戒相結合,才能爲道俗所共修。根據智颉《菩薩戒義疏》的記載,總共有六種菩薩戒本:一、梵網本,二、地持本,叁、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製旨本。近代的研究表明,在這六種菩薩戒系統中,從隋到唐初,不論南北方顯然皆以“地持戒”系統占優勢。即使天臺智颉的戒學系統是實行“梵網戒”,但仍不如“地持戒”普及;又從《續高僧傳》的傳記中,從未明確使用《梵網經》或“梵網戒”的語彙來看,實際上研究《梵網經》的人並不多。

  到了唐代,玄奘譯出的《菩薩戒羯磨文》及《大唐叁藏法師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自受菩薩戒法》,都是屬于瑜伽戒系統,提倡授受八重中的四重以及叁聚淨戒。

  被稱爲天臺中興祖師荊溪湛然(711~782)有《受菩薩戒儀》一卷,廣被當時依用。湛然的《授菩薩戒儀》由十二門組成,是由古德的戒儀以及梵網、璎珞、地持、高昌等諸本的授戒儀組織而成,並不是專以一家之言爲中心。

  唐代尚存有《天臺菩薩戒疏》叁卷,是大曆十二年(777)明曠刪補天臺智颉《菩薩戒義疏》而成。明曠《天臺菩薩戒疏》的“明受法”也是由十二門組成;內容與湛然的《授菩薩戒儀》大略一致,也…

《論禅宗無相戒的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