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禅宗无相戒的源流

  论禅宗无相戒的源流

  圣凯法师

  一、以往研究成果综述.

  现代学术界都喜欢将慧能的南宗禅称为“六祖革命”,以示其对传统佛教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这突出表现在他从“不立文字,顿悟成佛”出发,以自性自悟来统摄一切传统的修持方式与修持内容,并以中道不二为指导.而对读经、坐禅、出家、戒行等传统佛教繁琐而艰苦的修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性的意见,从而开创了简便易行的新禅风。但是,任何的革新都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源流,慧能也不例外。学术界一向的研究都突出这种革新,而比较忽视传统继承方面。所以,我们在考察慧能的“六祖革命”时,要注意到大乘佛教本身为慧能提供了思想源泉,慧能的“无相戒”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世纪以来,随着敦煌禅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慧能研究成为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同时,学术界对慧能的“无相戒”思想及其源流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7年,柳田圣山先生一方面强调敦煌本《六祖坛经》的最古层部分是无相授戒仪;另一方面有关无相戒的思想,他认为与神会《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以下简称《坛语》)所见初期的神会的三学思想不同,而与牛头法融《绝观论》的“无情佛性说”相近,从而推定无相戒是起源于牛头宗。印顺法师则明确反对柳田圣山的观点,认为禅与菩萨戒相合,是禀承道信的门风;同时他认为道信的戒禅合一,是受到了南方,极可能是天台学的影响。1983年,田中良昭先生对北宗系《大乘无生方便门》、南宗的《坛语》、《六祖坛经》的授菩萨戒仪进行比较,认为革新的无相戒思想与《楞伽师资记》“道信条”所见的有关忏悔见解相同,《坛经》的无相戒、《方便门》的佛性戒都来源于东山法门,指出“并持理念的第一义面、现实的第二义面,是东山法门的特色”。

  1990年,小岛岱山先生提出,敦煌本《坛经》“无相戒”的根本思想是《还源观》的思想,也就是五台山系华严的性起思想;而后来有关《金刚经》的宣扬是神会一系附加的。1993年,高堂晃寿先生专门对敦煌本《坛经》无相戒进行分析,指出“归依自三身佛”是无相戒仪的基本构造,《坛经》提倡“一切法尽是自性”的无相戒,明确打出了“自性自度”的立场,同时将三学的修行阶梯收敛成“戒”,希望成立“授戒即成佛”的“顿悟”概念。同年,杨曾文先生在《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一书中,指出“慧能所说的“无相戒”虽属大乘戒法,但不见经律记载,是他独创出来的。如果说慧能没有利用任何已有的佛教资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1997年,石井公成先生从禅宗以外的宗派探讨无相戒的思想及仪礼,提出无相戒是观身实相与大乘心戒的密切结合,同时从《七种礼法》与《文殊师利无相十礼》以及其他如来藏系经典中探讨三身本有的思想,最后提出《坛经》的无相戒是传授菩萨戒情形的记录。 1998年,洪修平先生在《惠能评传》中指出,慧能所倡导的“无相戒”,“并不是一种如仪如律的宗教仪式,而是每个人时刻在当下生活中的“念念自净其心””,实际上是“出没即离两边”破执着的精神在持戒要求上的具体表现。1999年,王月清先生从整体佛教的角度考察了无相戒,指出无相戒是慧能禅宗对大乘菩萨戒法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从这一创造性的无相戒(佛性戒、持心戒)法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南宗顿教法门融摄般若空观和佛性妙有(般若真空和涅檠妙有)的整体理路,也可以理会到禅门独特的宗教道德理念。

  从以上的学界前辈先贤的研究表明,20世纪学界对慧能的无相戒非常重视,但是集中在对无相戒本身的分析,而且强调无相戒的独创性,相对于对其源流的探讨则十分薄弱。所以,我们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希望能对无相戒的源流进行深入的综合探讨,强调慧能对传统佛教的继承与创新是并重的。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引起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如大乘菩萨戒是怎样转化无相戒,有何内在的根据

  在戒法的授受上,是否有本可依

  无相戒中“归依自身三宝”有何源流

  在思想上,如来藏思想及般若思想都对无相戒发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明,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教于方家前辈。

  二、从菩萨戒到无相戒

  禅宗的授戒仪,根据《楞伽师资记》的记载,四祖道信即有《菩萨戒法》一卷;北宗系统有《大乘无生方便门》,南宗系统的菏泽神会的《坛语》,敦煌本《六祖坛经》都是关于禅宗戒仪的重要资料。现将禅宗系统的授菩萨戒仪三本关于授戒仪的内容列表进行对照:

  道信有《菩萨戒法》一卷,又有《人道安心要方便门》。弘忍门下的禅风,禅与菩萨戒相合,原来是禀承道信(7世纪前半叶)的门风。从以上三本的授戒仪来说,各有同异之处。

  《大乘无生方便门》与《六祖坛经》都是五门戒仪的形式:一、归依自三身佛(三唱);二、四弘誓愿(三唱);三、无相忏悔(三唱);四、自性三归依戒;五、般若波罗蜜法等五门范围的简单形式。但是在“忏悔”时,《大乘无生方便门》明确标出神秀的渐修立场,而慧能则采取“无相忏悔”。而《坛语》忏悔的立场,则与《大乘无生方便门》完全相同。

  另外一个相异点是,三本并不叙述菩萨戒最重视的三聚净戒与十重戒,而《坛语》与《六祖坛经》并不言及受戒“请师”。不过,《六祖坛经》有“逐慧能口道”,似乎意味着只有慧能一人为戒师。其次,对于受戒者的适否,《菩萨戒经》等全部采取“问遮难”,而禅宗的三本都没有这一程序,佐藤达玄先生推测这是禅宗初期以来的共通性。

  所以,禅宗戒法虽然是菩萨戒系统,但又表现出自己本身的特点。但是,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它是一种菩萨戒,如《大乘无生方便门》说:

  菩萨戒是持心戒,以佛性为戒。心瞥起,即违佛性,

  是破菩萨戒。扩持心不起,即顺佛性,是菩萨戒。

  ┌────────────────┬────────────────┐

  │《大乘无生方便门》 │1.各各胡跪合掌,当教令发四弘誓 │

  │《铃木大拙禅思想史研究》第三,岩│愿。 │

  │波书店,东京,1987年版,第167— │2.次请十方诸佛为和尚等。 │

  │168页。 │3.次请三世诸佛菩萨等。 │

  │ │4.次教受三归。 │

  │ │5.次问五能。 │

  │ │6.次各持己名忏悔罪。 │

  │ │7.持菩萨戒三说。 │

  └────────────────┴────────────────┘

  ┌────────────────┬────────────┐

  │《坛语》 │1.自发菩提心。 │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语录》,中华│2.各各礼佛。 │

  │书局1996年第1版,第4-6页。 │3.各各至心忏悔。 │

  │ │4.各须护持斋戒。 │

  ├────────────────┼────────────┤

  │敦煌本《六祖坛经》 │1.见自性三身佛。 │

  │杨曾文校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发四弘大愿。 │

  │年第1版,第21—25页。 │3.无相忏悔。 │

  │ │4.受无相三归依戒。 │

  │ │5.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

  └────────────────┴────────────┘

  禅秀所传的,是“以佛性为戒”的菩萨戒。那么,慧能所传菩萨戒对于传统菩萨戒,有何源流

  有什么发展

  这是我们需要论证的。

  敦煌本《六祖坛经》说:“《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此处的《菩萨戒经》是指哪本菩萨戒本呢

  在《梵网经》卷下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

  法门……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

  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诵一戒:光明金刚宝

  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

  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

  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

  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奉

  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

  戒,本源自性清净。

  《六祖坛经》所引用的“戒本源自性清净”正是出于《梵网经》。

  初期禅宗尤其是达摩禅,从生活方式来说是头陀行的,以出家人为教化中心,所以不易弘扬光大。只有将禅法与菩萨戒相结合,才能为道俗所共修。根据智颉《菩萨戒义疏》的记载,总共有六种菩萨戒本: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近代的研究表明,在这六种菩萨戒系统中,从隋到唐初,不论南北方显然皆以“地持戒”系统占优势。即使天台智颉的戒学系统是实行“梵网戒”,但仍不如“地持戒”普及;又从《续高僧传》的传记中,从未明确使用《梵网经》或“梵网戒”的语汇来看,实际上研究《梵网经》的人并不多。

  到了唐代,玄奘译出的《菩萨戒羯磨文》及《大唐三藏法师传西域正法藏受菩萨戒法》、《自受菩萨戒法》,都是属于瑜伽戒系统,提倡授受八重中的四重以及三聚净戒。

  被称为天台中兴祖师荆溪湛然(711~782)有《受菩萨戒仪》一卷,广被当时依用。湛然的《授菩萨戒仪》由十二门组成,是由古德的戒仪以及梵网、璎珞、地持、高昌等诸本的授戒仪组织而成,并不是专以一家之言为中心。

  唐代尚存有《天台菩萨戒疏》三卷,是大历十二年(777)明旷删补天台智颉《菩萨戒义疏》而成。明旷《天台菩萨戒疏》的“明受法”也是由十二门组成;内容与湛然的《授菩萨戒仪》大略一致,也…

《论禅宗无相戒的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