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云遵式的忏法实践与思想▪P5

  ..续本文上一页心性所现所有者,即是自心。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即痴,无想即泥洹。心有心无,皆名有想,尽名为痴,不见法性。三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70]

  遵式强调,在观想净土种种庄严、阿弥陀佛的相好后,将此观想念佛导入天台不可思议的一心三观。对于现前境既能历历分明,又能照见诸境界相都是空的;同时,空与幻有都是心性所显现的,不偏于空、不偏有是观中,观中即是一心三观。其实,知诸法无生,同时心本性亦空,即是观无生忏悔。因此,于一心中即空、即假、即中,此心即是不可思议境,则正与念佛三昧观法相应,所以可以成就此三昧。

  但是,遵式不但融合天台止观与观想念佛、念佛三昧,实行忏法旨在于成就念佛三昧;而且,强调忏悔对于消除往生障碍的作用。遵式的净土教是以在家信众为对象,特别关心中下品的众生,其视点是民众,而根本立脚点则是天台教学的实践。[71]所以,他在《小净土忏》解释“礼忏门”说:

  何者先礼佛忏悔,净除业障身心皎洁,故第一门如净良田。……是知能具修此四行者,最上最胜。然相由虽尔,若或少暇,但随修三二一者,皆生彼国。以四门中各有行愿,皆是正因故也。又亦可于六斋日修礼忏法,于日日中修十念法,以十念是净因要切必不可废。後二门任力所能。[72]

  遵式指出,礼忏门的意义在于净除业障,清净身心,如净良田。良田正因,能长净土福德种苗,以成极乐正果。

  《小净土忏》是短期间行忏的仪轨,“六斋日修礼忏法”、“应日日早晨于常供养道场中”行之。这种简要的行仪比较适合大众的需要,即使现在,仍然是礼《小净土忏》。

  但是,遵式的净土思想中,有“向上门”的唯心净土,也有“向下门”的心外净土。因此,在忏法中也有明显表现:“向上门”即天台止观的念佛三昧,“向下门”即十念、《小净土忏》的“礼忏门”。这些都体现了遵式作为山家派的天台大师的特点,既有曲高和寡的“向上门”,也有适应民众的“向下门”。

  四、结 语

  遵式将其一生倾入于净土与忏法的实践中,并将二者有机的组合起来,成为宋代天台宗在信仰与修行上的典范。遵式在勘定忏法文献过程中,不但校订文字的错讹,同时对当时忏法活动中忽视“理观”的现象进行批评。遵式的忏法文献整理,不但为后世奠定了可依的文本,同时希望能够回归到忏法实践的本怀,回到智顗对忏法的定位——忏罪清净、成就三昧、发慧解脱。

  同时,遵式为了完善与整理天台忏法,适应时代潮流,满足信仰需求及现实需要,制订了各种新的忏法。通过考证,我们认为《补助仪》即是《金光明护国道场仪》,遵式在1022年完成此忏法后,后来又有所补充,最后成为《补助仪》。遵心对于仪轨细节悉心谨慎,不但组织分明,且事行、理观皆明确掌握。

  遵式实行忏法不惜生命,极其虔诚与精进,极富感召力。同时,积极将忏法推广至社会,并且关心时弊,反应时代修忏漏习,以资后人反省、警诫。所以,遵式所著忏法,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遵式将天台忏法的中心思想——五悔与顺逆十心,贯通于所有的忏法中;并且重视事行与理观的有机统一,强调灭罪而证得三昧,尤其重视成就念佛三昧,最后将忏悔导入往生净土的最终目的,这点也是他的创新与发展。但是,遵式的净土思想中,有“向上门”的唯心净土,也有“向下门”的心外净土。因此,在忏法中也有明显表现:“向上门”即天台止观的念佛三昧,“向下门”即十念、《小净土忏》的“礼忏门”。

  圣凯

  2003年8月4日于福建省太姥山平兴寺初稿

  2003年8月16日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二稿

  --------------------------------------------------------------------------------

  [1] 《净土略因》,《乐邦文类》卷四,《大正藏》第47卷,第209页上。

  [2] 《释门正统》卷五,《卍续藏》第130册,第837页下。

  [3] 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581页。

  [4] 《摩诃止观》卷二,《大正藏》第46卷,第11页中。

  [5]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一:“随一佛方面等者,随向之方,必须正西。若障起念佛所向便故,经虽不局令向西方,障起既专称一佛,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但得专称佛名为忏,尽命无悔故云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等者,释疑也,恐有人疑,何故独令称弥陀佛?是故释云功德正等。”《大正藏》第46卷,第182页下。

  [6] 有关智顗的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参考福岛光哉《宋代天台净土教の研究》付篇,京都文荣堂1995年第1版,第221-265页。

  [7] 黄启江《北宋时期两浙的弥陀信仰》,《故宫学术季刊》第14卷第1期,1996年,第9-10页。

  [8] 拙文《论天台忏法的思想及其形成》,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总第20期,2002年,第110-114页。

  [9] 高雄义坚《宋代佛教史の研究》,京都百花苑1975年第1刷,第2-12页。

  [10]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第539页。

  [11] 沈海波《北宋初年天台教籍重归中土的史实》,《中华佛学研究》第4期,2000年,第187-205页。

  [12] 日本文献记载遵式曾撰“后序”,今《大正藏》无存。木宫泰彥《中日佛教交通史》,陈捷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49册,台湾华宇出版社,第164页。

  [13] 《方等三昧行法序》,《大正藏》第46卷,943页下。

  [14] 大野荣人《天台止观成立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95年第1刷,第392页。

  [15] 佐藤哲英《天台大师の研究》,京都百花苑1979年第2刷,第190-220页。

  [16] 释大睿《天台忏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1版,第130-1333页。

  [17] 《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大正藏》第46卷,第949页上-中。

  [18]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二,《大正藏》第46卷,第192页中。

  [19]一本题记为“弘安九年(丙戌)(1286)八月十四日于常乐寺一校了,静慧”;另外一本为“文保元年(丁巳)(1317)十月十三日于金泽寺书写毕,剑海”。见佐藤哲英《天台大师の研究》,第142页。

  [20] 《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大正藏》第49卷,第319页上。

  [21] 池田鲁彦《国清百录の研究》,东京大藏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15-16页。

  [22] 《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大正藏》第46卷,第949页上。

  [23] 《佛祖统纪》卷二十五,《大正藏》第49卷,第259页下。

  [24] 《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大正藏》第49卷,第319页上。

  [25]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说明旧“金光明忏法”缺四:“一、缺别明奉饮食供施天女,二、缺分洒散别施诸神,三、缺明散食处所,四、诵咒时节似未次第”。《大正藏》第46卷,第957页中。

  [26]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大正藏》第46卷,第957页中-下。

  [27] 《佛祖统纪》卷八,《大正藏》第49卷,第193页下、192页上。

  [28] 《佛祖统纪》卷十,《大正藏》第49卷,第208页上。

  [29] 《释门正统》卷五,《卍续藏》第130册,第836页上。

  [30] 《天竺别集》,卍续藏》第101册,第265页下。

  [31]释大睿《天台忏法之研究》,第299页。

  [32] 藤谷厚生《金光明经にもとづく忏悔灭业の仪礼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1卷第2号,1993年,第25-27页。

  [33]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拾遗序》,《大正藏》第46卷,第978页中。

  [34] 《往生净土忏愿仪后序》,《大正藏》第47卷,第494页下。

  [35] 大睿法师认为,《忏愿仪》是遵式大师在天禧元年(1017),为侍郎马亮所撰。《天台忏法之研究》,第315页。

  [36] 《佛祖统纪》卷十,《大正藏》第49卷,第207页上-中。

  [37] 《佛祖统纪》卷十,《大正藏》第49卷,第208页下。

  [38]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大正藏》第46卷,第982页中。

  [39]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大正藏》第46卷,第982页下。

  [40] 拙文《论中国佛教忏法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法音》2003年第3期,第15-16页。

  [41]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大正藏》第46卷,第958页下-959页上。

  [42] 拙文《论天台忏法的思想及其形成》,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总第20期,2002年,第115页。

  [43]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大正藏》第46卷,第957页中-下。

  [44]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大正藏》第46卷,第960页中。

  [45]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第539页。

  [46] 《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大正藏》第46卷,第949页上。

  [47]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大正藏》第46卷,第968页上-中。

  [48]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大正藏》第46卷,第958页下。

  [49]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说:“品云:令心安住正念思惟”,应该是指《金光明经·空品》中所说:“常当至心,正念诸佛所说微妙无上正法”。《大正藏》第16卷,第338页上。

  [50]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大正藏》第46卷,第981页下。

  [51] 游祥洲《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涵》,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第1版,第126页。

  [52]盐入良道《忏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7卷第2号,1959年,第448页。

  [53] 《摩诃止观》卷四上说:“依四种三昧则有忏法”,《大正藏》第46卷,第39页下。

  [54] 《往生净土忏愿仪》,《大正藏》第47卷,第491页下。

  [55]关于“一行三昧”的经典根据,《摩诃止观》与《文殊说般若经》与《文殊问般若经》的对照,见大野荣人《天台止观成立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94年第1刷,第364-374页。

  [56] 《续高僧传》卷十七,《大正藏》第50卷,第563页下。

  [57]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之下,《大正藏》第46卷,第481页中。

  [58] 关口真大《天台止观の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69年第1刷,第150页。

  [59] 福岛光哉《宋代天台净土教の研究》付篇第一“智顗の念佛三昧论”,京都文荣堂1995年第1刷,第228页。

  [60] 姚长寿《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总第十八期,2000年,第11页。

  [61] 同前书,第233页。

  [62] 《往生净土忏愿仪》,《大正藏》第47卷,第494页下。

  [63] 一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三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摩诃止观》说佛威神力、三昧力、本功德力。而善导《观念法门》说“此即是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经》说云:一者、以大誓愿力加念故得见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见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见佛。”《大正藏》第47卷,第25页下-26页上。

  [64]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大正藏》第46卷,第927页中-下。

  [65]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大正藏》第20卷,第38页上;《摩诃止观》卷二下,《大正藏》第47卷,第15页中。

  [66]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大正藏》第47卷,第145页下。

  [67]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大正藏》第47卷,第146页上。

  [68] 他说:“世人若谈因果,便拨无因果;若谈自心,便不信有外诸法。岂唯谤法,自谤自心,殃坠万劫,良可痛哉!妄造是非,障他净土,真恶知识也。”《天竺别集》卷中,《卍续藏》第101册,第285页上-286页下。

  [69] 释大睿《天台忏法之研究》,第320页。

  [70] 《往生净土忏愿仪》,《大正藏》第47卷,第494页下。

  [71] 柏仓明裕《四明知礼と慈云遵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0卷第1号,1991年,第120页。

  [72]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大正藏》第47卷,第146页上-中。

  

《慈云遵式的忏法实践与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