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云遵式的忏法实践与思想▪P4

  ..续本文上一页[49],思维其文深意,会通坐禅与观慧,所以此仪轨“唱诵《金光明》典亦可通坐”。而且,遵式认为《金光明忏法》本身强调在诵经时,应该一心正念,使文句能够了了分明;同时,了知到音声体性空寂,如空谷声,虽然知道音声性空,又能觉了分明诸句义。所以,行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其涵意是相通的。

  《炽盛光忏仪》虽然具足事相仪轨,但是却无“坐禅”或“实相正观”,其实遵式仍然是历事观慧,在一切事相中具足观慧。在仪轨第五科之下“第一行者修三业供养法”的标题下有一小文:“方法如《法华》中所著”,这是依《法华三昧忏仪》的方法:初入道场时,应该先慈悲忆念一切众生的苦难,从而兴起救脱之心;其次,起殷重惭愧心,运想如来、三宝充塞虚空,影现于道场中,这时烧香、散花,如法供养。然后在礼拜时,应知三宝性海,无能礼所礼,毕竟平等。遵式强调在赞叹、礼佛、忏悔、行道等一切事仪中,都能够与理观相摄融合。如行道称念三宝名时,应知:“音声性空,亦知身心如云如影,举足下足无心所得,亦知此身影现十方,充满法界无不普现”。[50]

  天台忏法的事理相融的原则,在遵式的忏法思想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事相忏悔必导入理观修持,理观则在事相中显现。理事兼顾,仪式理性化,这也是中国佛教忏法的重要理念。[51]

  3、灭罪与成就三昧

  天台忏法的伟大之处,即除去忏法的世俗祈愿成份,从而将忏法摄入坐禅实相正观的前阶段。[52]智者大师把忏悔放在“二十五方便”的“持戒清净”中,而且又通过制定四种忏法,用具体的忏法仪轨,来实现灭罪、得定、发慧的目的。[53]

  遵式在制作忏法时,充分肯定忏悔灭罪而证得三昧的作用。遵式自己在雍熙元年(984),至四明宝云寺,就义通学天台教。智者讳日,燃顶终朝,誓力行三昧。因此,修忏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事行与理观的相融相摄,达到成就三昧。

  遵式在《大净土忏》序文处谈到修忏之目的与功德时,即希望藉忏悔罪业,消除往生障碍,得念佛三昧。所以,他强调在修忏时应该遵循事理一心的原则,在“第三明正修意”时便说:

  云何一心?答:有理、有事。一者、理一心,谓初入道场,乃至毕竟虽涉众事,皆是无

  性,不生不灭,法界一相,如法界缘,名理一心。二者、事一心,谓若礼佛时,不念余事,但专礼佛、诵经、行道,亦复如是,是名事一心也。[54]

  “法界一相,如法界缘”,这其实即是《摩诃止观》卷二上所说的“常坐三昧”或“一行三昧”。以一相为三昧的境界,即以法界为所系缘;法界无所不包,平等不二,无差别相,不退不坏。

  四种三昧,是智者大师分别依不同的经典统摄而成,常坐三昧摄《文殊说般若经》和《文殊问般若经》所说的“一行三昧”[55],常行三昧摄《般舟三昧经》的“般舟三昧”,半行半坐三昧摄《法华经》的“法华三昧”、《大方等陀罗尼经》的“方等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摄《大般若经》的“觉意三昧”、南岳慧思撰《随自意三昧》。但是,在慧思与智顗的三昧思想中,“念佛三昧”与“般舟三昧”是分别看作别个法门,如慧思在临终嘱咐弟子“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56],智顗在《次第禅门》中提到“法华三昧、般舟、念佛、首楞严”等三昧的名称[57]。智顗将“念佛三昧”摄入“常坐三昧”,将“般舟三昧”摄入“常行三昧”,都是别个法门。[58]

  但是,智顗对“念佛三昧”的阐明主要是在《次第禅门》,念佛三昧是作为“内方便”中的菩萨不共禅的功德最大的业相。其内容主要是念应佛、报佛、法佛而引发的念佛三昧,来加以对治恶业障道的罪业——沉昏暗蔽障、恶念思维障、境界逼迫障。这是开发宿世善根以得大乘禅的一种方便行,也是消灭罪障的一种对治法。这一学说亦见于《六妙法门》。[59]念佛三昧是五停心观或五门禅的一种。这种禅观见于鸠摩罗什所译的《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思惟略要法》,昙摩密多译《五门禅经要用法》之中。在这些经典中,念佛观是从念佛相好开始,本来的目的是作为灭除行人罪障的对治法、助道法而被广泛采用;[60]而智顗在《次第禅门》、《六妙法门》也是将念佛观作为障道罪的对治法而纳入天台止观之中。但是,在《摩诃止观》的“十境十乘观法”组织中,智顗将“念佛三昧”摄入十境中的第六“禅定境”、十乘观法中的第七“对治助开”。在“禅定境”中,也是见应佛相好而开发念佛三昧,但是《次第禅门》是为了成就禅波罗蜜,而《摩诃止观》的禅定境观为了成就般若,这是二者的不同点。[61]

  作为行法来说,十乘观法是四种三昧的共同的理观;行法或许有差异,理观则同。念佛三昧与般舟三昧,在行法上也是有相同之处,如强调念佛色身,所以唐代以后的净土教往往把二者并列为一,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念佛三昧因谛观、念佛、见佛而得成就,因为能够见佛便能灭重罪,所以遵式《大净土忏》第十“坐禅法”为众除疑说:

  问念佛三昧久习方成,十日、七日修忏之者,云何卒学?答:缘有生熟,习有久近。若过去曾习,及今生预修,至行忏时,薄修即得。若宿未经怀,近忏方学,此必难成。然虽不成,亦须依此系心为坐禅。《观境经》云:若成不成,皆灭无量生死之罪,生诸佛前。又云:但闻白毫名字,灭无量罪,何况系念。凡欲修者,勿生疑怖,自谓无分。彼佛有宿愿力,令修此三昧者皆得成就般舟,依三力成就: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己功德力。《观经》但闻无量寿佛、二菩萨名,能灭无量生死之罪,况忆念者乎!若有乐修余观,当自随情,坐已即起,随意佛事。或要修观,更坐无妨。若不惯习坐,乃行道、称念亦得。于夜梦中见弥陀佛,具如经说。[62]

  因为宿世的因缘,所以今生修忏能够灭罪、成就三昧;若无过去世的善根,则很难成就,应该勤修坐禅。此中《观境经》应该是指《观佛三昧海经》,强调修观的无量功德。遵式强调修念佛三昧能够成就般舟三昧,即能见住于虚空中的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因为这是佛威神力、三昧力、自己的功德力而成就的,这是继承《般舟三昧经》及智顗的一贯说法,与善导完全不同。[63]至于,修观与称道、称念的关系,则类似《法华三昧忏仪》所说的有相行与无相行。

  遵式在《请观音忏仪》“劝修第三”,谈到修此仪的功德则指出:

  一经备扬大悲施无畏者,念佛三昧功德宝幢,欲得现身见观世音,欲见释迦无比色像,欲于毛端见无数佛,欲于现身见八十亿诸佛皆来授手,为得大悲无畏功德,乃至现身发无忘旋陀罗尼,一切善愿皆得成就,后生佛前长与苦别。[64]

  读诵《请观音经》陀罗尼灌顶章句,欲得念佛三昧、现身见观世音菩萨、见无数佛、得大悲无畏功德、发无忘旋陀罗尼等一切善愿悉得成就,并得除灭三障及一切病难。此中,值得注意的,成就念佛三昧在《请观音经》及《摩诃止观》“请观音忏法”并没有提到,而只说灭罪及得首楞严三昧。[65]

  虽然,由忏悔而灭罪,然后成就三昧,这是天台忏法的共通目标。遵式则非常强调成就念佛三昧,即使天台传统的“请观音忏法”成就首楞严三昧,也变成了成就念佛三昧。其中原因,只能归于遵式的净土往生立场。

  4、忏法与净土往生

  遵式继承了天台忏法的重要思想,但是其忏法的趣旨重在于净土往生,从而发展了智顗的忏法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大净土忏》及《小净土忏》中。从遵式的一生来看,其主要行门在于礼忏、念佛。至道二年(996)三十二岁,他在四明宝云寺,集道俗精修净土之业,作《誓生西方记》。咸平五年(1002)归东掖山,于其西隅建精舍,造无量寿佛与众共修念佛三昧。大中祥符八年(1015),入杭州天竺寺,著《大净土忏》。天禧元年(1017),为侍郎马亮撰《小净土忏》及《往生西方略传》。于后寺之东岭建日观庵,送想西方为往生之业。可见,遵式对西方净土的向往与追求。

  遵式、知礼同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说,他在《小净土忏》“决疑门”破除种种疑惑,显发其唯心净土之理。他认为,自己所倡导的净土,是属于佛乘圆教,所以一念具足三千性相,刹那尽收十方净秽,一切圆成,因果顿足。他说:“我心既然生佛体等,如此则方了回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66],他又引用《华严经》、《起信论》、《观经》证成此理,他强调:

  令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生介尔心中,理性具足方得。今日往生事用,随愿自然。是则旁罗十方,不离当念;往来法界,正协唯心。[67]

  遵式认为,众生的介尔心中具足净土的百宝庄严、九品因果;于当下一念中,往来法界,随愿自在。这是从“性具”思想出来来谈“唯心净土”的。但是,遵式特别重视事用,信心外实有净土,实有三辈九品等种种相,他在《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中破斥否认心外无净土的思想。[68]所以,他是立足于唯心净土,劝往生心外实有的净土。

  遵式这种理事并重的思想在《大净土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净土忏》“明正修意”提到,此忏仪是以世亲菩萨的《往生论》为正意,修五念门乃至菩萨巧方便回向,为求往生而一心精进。所以,《大净土忏》就是以天台教观相摄的忏仪架构为主体,再将净土思想导入其中。如事理一心相融、运顺逆十心忏悔、修五悔,以及坐禅观法等,皆是天台忏法之模式。[69]而其中的坐禅法,则是以净土往生观导入天台一心三观的融合观行。如“坐禅法”,从普观极乐世界听闻妙法,到直观阿弥陀佛丈六金身分明后,再观:

  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虽空而亦可见,二皆…

《慈云遵式的忏法实践与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