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49],思維其文深意,會通坐禅與觀慧,所以此儀軌“唱誦《金光明》典亦可通坐”。而且,遵式認爲《金光明忏法》本身強調在誦經時,應該一心正念,使文句能夠了了分明;同時,了知到音聲體性空寂,如空谷聲,雖然知道音聲性空,又能覺了分明諸句義。所以,行法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其涵意是相通的。
《熾盛光忏儀》雖然具足事相儀軌,但是卻無“坐禅”或“實相正觀”,其實遵式仍然是曆事觀慧,在一切事相中具足觀慧。在儀軌第五科之下“第一行者修叁業供養法”的標題下有一小文:“方法如《法華》中所著”,這是依《法華叁昧忏儀》的方法:初入道場時,應該先慈悲憶念一切衆生的苦難,從而興起救脫之心;其次,起殷重慚愧心,運想如來、叁寶充塞虛空,影現于道場中,這時燒香、散花,如法供養。然後在禮拜時,應知叁寶性海,無能禮所禮,畢竟平等。遵式強調在贊歎、禮佛、忏悔、行道等一切事儀中,都能夠與理觀相攝融合。如行道稱念叁寶名時,應知:“音聲性空,亦知身心如雲如影,舉足下足無心所得,亦知此身影現十方,充滿法界無不普現”。[50]
天臺忏法的事理相融的原則,在遵式的忏法思想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即事相忏悔必導入理觀修持,理觀則在事相中顯現。理事兼顧,儀式理性化,這也是中國佛教忏法的重要理念。[51]
3、滅罪與成就叁昧
天臺忏法的偉大之處,即除去忏法的世俗祈願成份,從而將忏法攝入坐禅實相正觀的前階段。[52]智者大師把忏悔放在“二十五方便”的“持戒清淨”中,而且又通過製定四種忏法,用具體的忏法儀軌,來實現滅罪、得定、發慧的目的。[53]
遵式在製作忏法時,充分肯定忏悔滅罪而證得叁昧的作用。遵式自己在雍熙元年(984),至四明寶雲寺,就義通學天臺教。智者諱日,燃頂終朝,誓力行叁昧。因此,修忏的重要目的,在于通過事行與理觀的相融相攝,達到成就叁昧。
遵式在《大淨土忏》序文處談到修忏之目的與功德時,即希望藉忏悔罪業,消除往生障礙,得念佛叁昧。所以,他強調在修忏時應該遵循事理一心的原則,在“第叁明正修意”時便說:
雲何一心?答:有理、有事。一者、理一心,謂初入道場,乃至畢竟雖涉衆事,皆是無
性,不生不滅,法界一相,如法界緣,名理一心。二者、事一心,謂若禮佛時,不念余事,但專禮佛、誦經、行道,亦複如是,是名事一心也。[54]
“法界一相,如法界緣”,這其實即是《摩诃止觀》卷二上所說的“常坐叁昧”或“一行叁昧”。以一相爲叁昧的境界,即以法界爲所系緣;法界無所不包,平等不二,無差別相,不退不壞。
四種叁昧,是智者大師分別依不同的經典統攝而成,常坐叁昧攝《文殊說般若經》和《文殊問般若經》所說的“一行叁昧”[55],常行叁昧攝《般舟叁昧經》的“般舟叁昧”,半行半坐叁昧攝《法華經》的“法華叁昧”、《大方等陀羅尼經》的“方等叁昧”,非行非坐叁昧攝《大般若經》的“覺意叁昧”、南嶽慧思撰《隨自意叁昧》。但是,在慧思與智顗的叁昧思想中,“念佛叁昧”與“般舟叁昧”是分別看作別個法門,如慧思在臨終囑咐弟子“常修法華、般舟、念佛叁昧、方等忏悔”[56],智顗在《次第禅門》中提到“法華叁昧、般舟、念佛、首楞嚴”等叁昧的名稱[57]。智顗將“念佛叁昧”攝入“常坐叁昧”,將“般舟叁昧”攝入“常行叁昧”,都是別個法門。[58]
但是,智顗對“念佛叁昧”的闡明主要是在《次第禅門》,念佛叁昧是作爲“內方便”中的菩薩不共禅的功德最大的業相。其內容主要是念應佛、報佛、法佛而引發的念佛叁昧,來加以對治惡業障道的罪業——沈昏暗蔽障、惡念思維障、境界逼迫障。這是開發宿世善根以得大乘禅的一種方便行,也是消滅罪障的一種對治法。這一學說亦見于《六妙法門》。[59]念佛叁昧是五停心觀或五門禅的一種。這種禅觀見于鸠摩羅什所譯的《坐禅叁昧經》、《禅秘要法經》、《思惟略要法》,昙摩密多譯《五門禅經要用法》之中。在這些經典中,念佛觀是從念佛相好開始,本來的目的是作爲滅除行人罪障的對治法、助道法而被廣泛采用;[60]而智顗在《次第禅門》、《六妙法門》也是將念佛觀作爲障道罪的對治法而納入天臺止觀之中。但是,在《摩诃止觀》的“十境十乘觀法”組織中,智顗將“念佛叁昧”攝入十境中的第六“禅定境”、十乘觀法中的第七“對治助開”。在“禅定境”中,也是見應佛相好而開發念佛叁昧,但是《次第禅門》是爲了成就禅波羅蜜,而《摩诃止觀》的禅定境觀爲了成就般若,這是二者的不同點。[61]
作爲行法來說,十乘觀法是四種叁昧的共同的理觀;行法或許有差異,理觀則同。念佛叁昧與般舟叁昧,在行法上也是有相同之處,如強調念佛色身,所以唐代以後的淨土教往往把二者並列爲一,其實二者是有區別的。
念佛叁昧因谛觀、念佛、見佛而得成就,因爲能夠見佛便能滅重罪,所以遵式《大淨土忏》第十“坐禅法”爲衆除疑說:
問念佛叁昧久習方成,十日、七日修忏之者,雲何卒學?答:緣有生熟,習有久近。若過去曾習,及今生預修,至行忏時,薄修即得。若宿未經懷,近忏方學,此必難成。然雖不成,亦須依此系心爲坐禅。《觀境經》雲:若成不成,皆滅無量生死之罪,生諸佛前。又雲:但聞白毫名字,滅無量罪,何況系念。凡欲修者,勿生疑怖,自謂無分。彼佛有宿願力,令修此叁昧者皆得成就般舟,依叁力成就: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己功德力。《觀經》但聞無量壽佛、二菩薩名,能滅無量生死之罪,況憶念者乎!若有樂修余觀,當自隨情,坐已即起,隨意佛事。或要修觀,更坐無妨。若不慣習坐,乃行道、稱念亦得。于夜夢中見彌陀佛,具如經說。[62]
因爲宿世的因緣,所以今生修忏能夠滅罪、成就叁昧;若無過去世的善根,則很難成就,應該勤修坐禅。此中《觀境經》應該是指《觀佛叁昧海經》,強調修觀的無量功德。遵式強調修念佛叁昧能夠成就般舟叁昧,即能見住于虛空中的阿彌陀佛及十方佛,因爲這是佛威神力、叁昧力、自己的功德力而成就的,這是繼承《般舟叁昧經》及智顗的一貫說法,與善導完全不同。[63]至于,修觀與稱道、稱念的關系,則類似《法華叁昧忏儀》所說的有相行與無相行。
遵式在《請觀音忏儀》“勸修第叁”,談到修此儀的功德則指出:
一經備揚大悲施無畏者,念佛叁昧功德寶幢,欲得現身見觀世音,欲見釋迦無比色像,欲于毛端見無數佛,欲于現身見八十億諸佛皆來授手,爲得大悲無畏功德,乃至現身發無忘旋陀羅尼,一切善願皆得成就,後生佛前長與苦別。[64]
讀誦《請觀音經》陀羅尼灌頂章句,欲得念佛叁昧、現身見觀世音菩薩、見無數佛、得大悲無畏功德、發無忘旋陀羅尼等一切善願悉得成就,並得除滅叁障及一切病難。此中,值得注意的,成就念佛叁昧在《請觀音經》及《摩诃止觀》“請觀音忏法”並沒有提到,而只說滅罪及得首楞嚴叁昧。[65]
雖然,由忏悔而滅罪,然後成就叁昧,這是天臺忏法的共通目標。遵式則非常強調成就念佛叁昧,即使天臺傳統的“請觀音忏法”成就首楞嚴叁昧,也變成了成就念佛叁昧。其中原因,只能歸于遵式的淨土往生立場。
4、忏法與淨土往生
遵式繼承了天臺忏法的重要思想,但是其忏法的趣旨重在于淨土往生,從而發展了智顗的忏法思想,這主要體現在《大淨土忏》及《小淨土忏》中。從遵式的一生來看,其主要行門在于禮忏、念佛。至道二年(996)叁十二歲,他在四明寶雲寺,集道俗精修淨土之業,作《誓生西方記》。鹹平五年(1002)歸東掖山,于其西隅建精舍,造無量壽佛與衆共修念佛叁昧。大中祥符八年(1015),入杭州天竺寺,著《大淨土忏》。天禧元年(1017),爲侍郎馬亮撰《小淨土忏》及《往生西方略傳》。于後寺之東嶺建日觀庵,送想西方爲往生之業。可見,遵式對西方淨土的向往與追求。
遵式、知禮同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說,他在《小淨土忏》“決疑門”破除種種疑惑,顯發其唯心淨土之理。他認爲,自己所倡導的淨土,是屬于佛乘圓教,所以一念具足叁千性相,刹那盡收十方淨穢,一切圓成,因果頓足。他說:“我心既然生佛體等,如此則方了回神億刹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乎?”[66],他又引用《華嚴經》、《起信論》、《觀經》證成此理,他強調:
令知淨土百寶莊嚴、九品因果,並在衆生介爾心中,理性具足方得。今日往生事用,隨願自然。是則旁羅十方,不離當念;往來法界,正協唯心。[67]
遵式認爲,衆生的介爾心中具足淨土的百寶莊嚴、九品因果;于當下一念中,往來法界,隨願自在。這是從“性具”思想出來來談“唯心淨土”的。但是,遵式特別重視事用,信心外實有淨土,實有叁輩九品等種種相,他在《依修多羅立往生正信偈》中破斥否認心外無淨土的思想。[68]所以,他是立足于唯心淨土,勸往生心外實有的淨土。
遵式這種理事並重的思想在《大淨土忏》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大淨土忏》“明正修意”提到,此忏儀是以世親菩薩的《往生論》爲正意,修五念門乃至菩薩巧方便回向,爲求往生而一心精進。所以,《大淨土忏》就是以天臺教觀相攝的忏儀架構爲主體,再將淨土思想導入其中。如事理一心相融、運順逆十心忏悔、修五悔,以及坐禅觀法等,皆是天臺忏法之模式。[69]而其中的坐禅法,則是以淨土往生觀導入天臺一心叁觀的融合觀行。如“坐禅法”,從普觀極樂世界聽聞妙法,到直觀阿彌陀佛丈六金身分明後,再觀:
然複應觀想念所見,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鏡中面像,如水現月影,如夢如幻。雖空而亦可見,二皆…
《慈雲遵式的忏法實踐與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