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方等叁昧忏法》成立新探▪P4

  ..續本文上一頁到一卷的變化,最主要的是考察了最澄所錄《七日忏法》一卷即是《七日行法》,亦即《方等叁昧行法》的主體部分,以及圓仁所錄《行方等忏悔法》,都可以證明現存《方等叁昧行法》是智顗親撰的著作。

   當然,《摩诃止觀》的〈方等叁昧〉和《國清百錄》的〈方等忏法〉二者比較一致[ 大野榮人比較了二者的關系,指〈方等叁昧〉引用〈方等忏法〉共26次,見《天臺止觀成立史の研究》,第392頁。]。前面提到〈方等叁昧〉的“召請法”在《國清百錄》的〈方等忏法〉,但是《國清百錄》的編撰是在智者大師圓寂之後,而《摩诃止觀》是他晚年講述,這是灌頂(561-632)在整理《摩诃止觀》時所加的說明。[ 釋大睿《天臺忏法之研究》,第141頁。]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解釋說:

   言《百錄》者,大師在世未有此指,大師滅後,章安等集事迹,都有百條,故雲《百錄》。說止觀時寺猶未置,即治定時,寺已成竟,已撰《百錄》,故有此指。[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二,《大正藏》第46卷,第190頁下。]

  《國清百錄》的〈方等忏法〉,在章安整理《摩诃止觀》時,應該是大衆所熟知的儀軌,所以章安才會加以說明。而〈方等忏法〉和〈方等叁昧〉爲智者大師親撰,這是肯定的,因爲他們是《國清百錄》與《摩诃止觀》所收錄。

   至于《方等叁昧忏法》成立的時間,因爲版本不同,儀軌簡略程度不同,所以會有所差別。“方等叁昧”或“方等忏法”的修學,這是依《大方等陀羅尼經》而形成的行法,分爲七衆通行的“總相法”和七衆別行的“別相法”,誦咒行道,從而組織成《方等叁昧行法》。但是,《方等叁昧行法》非常複雜,而且要求非常高,于八十七日、九十七日、六十七日、四十七日等長期“別相忏悔”的七衆別行的部分,自然會被省略,從而簡化爲七衆通行的以七日爲一期的行法,這就是《國清百錄》所收的〈方等忏法〉,唐代時期被稱爲“七日行法”或“七日忏法”。而智顗在講述《摩诃止觀》時,建構四種叁昧的體系時,于是更簡化〈方等忏法〉而成爲了〈方等叁昧〉。所以,“方等忏法”的形成,是從最初的複雜的行法而逐漸簡化,依次爲《大方等陀羅尼經》→《方等叁昧行法》→〈方等忏法〉→〈方等叁昧〉的次第[ 《天臺止觀成立史の研究》,第393-394頁。],但是在唐代時期亦流傳在《方等叁昧行法》除去“別相忏悔”的咒語的版本,即最澄帶去日本的《七日忏法》(十四紙)。

   從儀軌形成簡化的次第,我們可以斷定叁種版本《方等叁昧忏法》形成的時間。天臺忏法是以《法華叁昧忏儀》,以“十科”作爲其行法組織,《方等叁昧行法》的組織是具六緣、識遮障、禁法、內律要決、修行、受戒,明顯與《法華叁昧忏儀》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方等忏法〉的儀軌結構,勸修、方便、方法、逆順心、表法,則與《法華叁昧忏儀》的勸修、前方便、一心精進方法、正修行方法、略明修證相的組織結構十分相近。村中祐生曾經指出,《法華叁昧忏儀》的第一“嚴淨道場”和第二“淨身方法”,《方等叁昧行法》的“識遮障”說明四調適的部分有簡略的表現,這是二者唯一的類似點。[ 村中祐生《天臺初期の行法の集成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3卷第2號,1975年,第65頁。村中祐生指出,《方等叁昧行法》與《法華叁昧忏儀》是前後不遠同時期的述作,是智顗的親撰。]

   《次第禅門》是智顗前期時代著作的代表作,佐藤哲英將《方等叁昧行法》與《次第禅門》進行比較,發現前書的“飲食調適”、“坐禅調適”與後書的“調五事”比較一致,前書對忏悔的解釋、善根的分類,比後書樸素、原始。所以,智顗對《方等叁昧行法》的述作,應該在《次第禅門》的講說以前。[ 佐藤哲英《天臺大師の研究》,第218頁。小林正美亦同意佐藤的觀點,見《六朝佛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3年,第360頁。]因爲,慧思、智顗都曾經修習“方等忏法”,則必定有所本,而智顗在瓦官寺期間,弟子法喜和俗兄陳針等僧俗間相當盛行“方等忏法”,所以智顗必須在以前行法的基礎上,從而述作《方等叁昧行法》。

   但是,有些學者對《方等叁昧行法》“禁法第叁”在討論善惡業相時,提出菩薩出世間定善能發一切禅,又一切禅可分爲現法樂住禅、出生叁昧禅、利益衆生禅等叁種,並配以融攝中道第一谛、真谛、俗谛等叁叁昧,得此叁谛叁昧名叁昧王。[ 《方等叁昧行法》,《大正藏》第46卷,第947頁中。]此中將叁種禅法,攝叁谛叁昧,但卻未見一心叁觀、叁觀叁谛圓融之實相禅觀的敘述,故只能說《方等叁昧行法》可能非智者大師早期著作,而是接近叁大部時期之作品。[ 釋大睿《天臺忏法之研究》,第144頁。]但是,我們必須強調,確實如新田雅章所指出,《方等叁昧行法》中只是介紹此“叁谛叁昧”名稱而無具體內容,所以不影響行法與《次第禅門》的親近性。[ 新田雅章《天臺實相論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81年,第125-126頁。]因爲,從《大方等陀羅尼經》本身來說,便闡明中道實相正空的思想,經中說:

   寂滅涅槃亦複皆空,一切虛空分界亦複皆空,吾爲如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實。恒伽曰:實何用求?汝言一切萬法亦複皆空,何用求爲?答曰:以空空故爲實。[ 《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一,《大正藏》第21卷,第645頁上。]

  經中亦是強調諸法性空,以空空爲實相。而且,經中還說:“若以施時,莫擇上、中、下性實相世谛,于有無法而不分別。若分別者。即名菩薩著我、人、壽者,亦著行者,不名菩薩住心中道得究竟慧。”[ 《大方等陀羅尼經》卷叁,《大正藏》第21卷,第655頁中。]所以,《大方等陀羅尼經》便隱含著叁谛的思想——性、實相(空空)、世谛,至少有類似叁谛的名稱,而且一直強調“中道究竟慧”。因此,我們不能忽視經典本身的思想,便爲智顗用叁谛叁觀思想進行诠釋,提供了開放的視域。

   所以,我們同意佐藤哲英的觀點,《方等叁昧行法》是智顗在瓦官寺時代(567-575)的著作。而《國清百錄》的〈方等忏法〉的形成,則可能時間跨度比較大,因爲在實踐的修行中,逐漸會根據天臺忏法的儀軌結構,對《方等叁昧行法》進行簡化與建構,所以可能是瓦官寺時代乃至天臺山棲隱時所作。而《摩诃止觀》的〈方等叁昧〉,是智者大師講述《摩诃止觀》時所說,則是開皇十四年(594)。[ 池田魯參《詳解摩诃止觀·研究注釋篇》,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97年,第29頁。釋大睿將《摩诃止觀》的講述時間定爲開皇十叁年(593),不知根據何在?見《天臺忏法之研究》,第143頁。]

  

《《方等叁昧忏法》成立新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