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涅槃會的成立與展開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以涅槃會爲中心,考察佛陀入滅時間的不同記載,追溯漢傳佛教以二月十五日爲佛陀入滅時間的來源;同時,以印度早期文獻、《大唐西域記》等文獻爲中心,研究印度佛教涅槃會的盛況;最後,考察涅槃會在中國的流行狀況,尤其利用了敦煌文獻,提出涅會在唐五代時期已經出現了,而在宋代以後禅宗叢林中,涅槃會已經成爲一種定製。 關鍵詞:涅槃會 入滅日期 《涅槃經》
前 言
釋尊作爲人天導師,他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內心的無比懷念。印順導師認爲,從“佛法”而發展到“大乘佛法”,主要的動力,是“佛涅槃以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1]。佛弟子將對佛的信敬與懷念深存于內心中,同時在事相上又從多方面表現出來,發展爲對佛陀的遺體、遺迹與遺物的崇敬,如造舍利塔、種種莊嚴供養。當然,也可以在佛陀涅槃的日子舉行法會,紀念釋尊的涅槃,這就是涅槃會。
對于佛陀的一生來說,出生、成道、涅槃應該說都是很重要的日子,但是現代漢傳佛教界十分盛行佛誕節、佛成道日,已經很少舉行涅槃會。其實,從印度到中國,這叁個節日都受到重視。考察這些佛教節日的來源以及變化,有助于我們理解佛教在不同地域的流行狀況以及佛教深入社會的影響層面。
本文主要以涅槃會爲中心,考察佛陀入滅時間的不同記載,追溯漢傳佛教所傳二月十五日入滅的來源;同時,以印度早期文獻、《大唐西域記》等文獻爲中心,研究印度佛教涅槃會的盛況;最後,考察涅槃會在中國的流行狀況,尤其是宋代以後禅宗叢林中的涅槃會。
一、佛陀入滅日期的不同記載
有關佛陀入滅的時間問題,一是入滅的年代,二是入滅的日期,都是異說紛纭,莫衷一是。在這裏,我們對入滅年代將不作討論,主要集中探討佛陀入滅日期的不同記載[2]
佛陀入滅的日期,不同典籍有不同的記載,可以分爲四類:
第一,二月八日,這主要是根據《長阿含經》卷四[3]、《菩薩處胎經》[4]的記載。
第二,二月十五日,這是根據《大般涅槃經》、《大般泥洹經》、《善見律毗婆沙》的記載而確定。《大般涅槃經》卷一開頭明確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屍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繞。二月十五日,臨涅時。[5]
相同的記載見于《大般泥洹經》卷一[6]。《善見律毗婆沙》卷一說:“如來初成道,于鹿野苑轉四谛*輪;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作者已訖,于俱屍那末羅王林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平旦時入無余涅槃。”[7]這叁種經律的記載,都表示了佛陀于二月十五日,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入滅。後來,隨著《大般涅槃經》在中國的流行,二月十五日入滅成爲中國佛教的通說。中國佛教最早記載見于《牟子理惑論》:“佛授教天下度脫人民,因以二月十五日,泥洹而去。”[8]後來,《魏書·釋老志》則繼承這一說法:
初釋迦于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肋而生。既生,姿相超異者叁十二種,天降嘉瑞以應之,亦叁十二。其《本起經》說之備矣。……釋迦年叁十成佛,導化群生四十九載,乃于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涅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9]
這是中國佛教界很早便開始接受二月十五日爲佛陀入滅時間,因此這一說法已經成爲中國佛教界通說是很自然的事。
第叁,八月八日,這是根據《薩婆多論》的記載。《薩婆多論》卷二說:“佛以二月八日沸星現時初成等正覺,亦以二月八日沸星出時生,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時轉*輪,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時取般涅槃。”[10]但是,這種說法也只見于《薩婆多論》,未見于其他典籍。 第四,四月八日,這是根據《灌洗佛形像經》、《般泥洹經》的記載。如《灌洗佛形像經》說:
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出家、入山學道,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成佛,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而般涅槃。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以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正是佛生之日。[11]
《般泥洹經》也是認爲佛陀出生、出家、成道、涅槃的時間都是在四月八日[12]。
第五,吠舍〖FJF〗
〖FJJ〗月後半十五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這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大唐西域記》卷六說:
佛以生年八十,吠舍月後半十五日入般涅,當此叁月十五日也。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般涅,當此九月八日也。[13]
按照《大唐西域記》卷二,玄奘法師對印度歲時的記載,吠舍佉月相當于中國二月十六日到叁月十五日,迦剌底迦月相當于中國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所以才會得出叁月十五日、九月八日的結論。
但是,印順法師則認爲經中說二月,是依印度的吠舍佉月說;說四月,是依中國夏正的陰曆說[14]。這樣,吠舍佉月的後半十五日,在印度是二月十五日;而依中國夏正的陰曆,是四月十五日。那麼,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在印度則是八月八日,在中國則應該是十月八日。所以,經典中會出現二月十五日、八月八日的記載,這是根據印度而確定的。
而且,從部派來說,上座部認爲佛陀的誕生、出家、成道、涅槃都是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即印度的二月十五日,中國陰曆四月十五日。說一切有部則認爲佛陀于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般涅槃,即印度的八月八日。中國佛教接受了佛陀涅槃日爲二月十五日的說法,從東漢末年以來而成爲中國佛教界曆來通行的說法。
二、印度的涅槃會狀況
佛陀入滅後,其遺體在娑羅雙樹下,受拘屍那末羅族人的供養禮拜。到第七天,運到城東的天冠寺,采取“輪王葬法”處理佛陀的遺體。根據《遊行經》的記載,佛陀親自講述了葬法的程序:以香湯洗浴身體;用新劫貝周遍纏身;以五百張疊次加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舉金棺置于第二大鐵椁中,縋檀香椁次重于外;積衆名香,厚衣其上而維之;訖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刹懸缯,使國行人皆見法王塔[15]。
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當時有八國都願意獲得舍利供養,並且由此而生起紛爭。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叁十九的記載,後來由香姓婆羅門的調解,主張以平均分配的原則供養舍利,最後在香姓婆羅門主持下將佛陀舍利分爲八分,再加上瓶塔、炭塔,總共十塔[16]。 在這八國中,其中便有拘屍那國末羅族人。雖然在佛陀般涅槃處、葬儀施行處以及舍利分配處,最初建立舍利塔是不難想象的,但是末羅族人將舍利塔建于何處,則很難確定[17]。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佛陀涅槃處建有涅槃塔,法顯、玄奘兩位法師皆有記載,而且有如來涅槃之像[18]。而且,在佛陀誕生地藍毗尼、成道處菩提伽耶、初轉*輪處鹿野苑、涅槃處拘屍那等地都建有塔,而成爲四大聖地。這四大聖地不僅成爲紀念性的場所,而且隨著佛弟子對佛陀的追憶與仰慕,已經成爲佛弟子朝禮的中心與聖地。聖地的巡禮帶有明顯的宗教實踐,可以在巡禮過程中積累功德,而獲得死後升天的果報。而且,在四大聖地的基礎上,又逐漸演變成八大聖地。《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八說:
若有淨信男子女人,乃至盡形壽,常應系念,生恭敬心。雲何爲四
一謂佛生處,二成正覺處,叁轉*輪處,四入大涅處。若能于此四處,或自親禮,或遙致敬,企念虔誠,生清淨信常系心者。命終之後,必得生天。比于西方,親見如來,一代五十余年居止之處,有其八所。一本生處,二成道處,叁轉*輪處,四鹫峰山處,五廣嚴城處,六從天下處,七樹園處,八雙林涅處。四是定處,余皆不定。總攝頌曰:生成法鹫,廣下林,虔誠一想,福勝千金。[19]
相同的記載見于《大般涅槃經》,強調朝禮四大聖地的功德[20]。因此,在佛陀般涅槃處,建造支提、種菩提樹,這是對佛陀最好的紀念方式。 同時,對于佛的懷念追慕,一方面,從當地人的尊敬,發展到各方弟子的遠來巡禮;另一方面,涅槃塔、菩提樹等,從日常的受人供養禮拜,發展到定期的集會供養[21]。而且,可以想象,在佛陀涅槃日朝禮、供養涅槃塔,便具有特殊的意義。後來,阿育王便在佛陀的聖地處建大塔,其中便有涅槃塔[22]。《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複故。是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衆,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于是奏音樂,列香花,燈炬繼日,競修供養。[23]
這是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每年佛陀涅槃日,形成涅槃大會,這是印度有關涅槃會最明確的記載。
同時,在《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條中記載:“城東二叁裏,伽藍中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余尺,其王每此設無遮大會。上自妻子,下至國珍,府庫既傾,複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贖,若此者以爲所務矣。”[24]我們推測,這應該是在涅槃日設立無遮大會,設立供養來表示報恩。
而且,《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中提到佛陀涅槃處製底(即塔)供養物爲“定處所得利”,不得移轉,說明供養涅槃塔的興盛[25]。同時,《摩诃僧祗律》中一再提到各種大會,如“佛生日大會”、“菩提大會”、“轉*輪大會”、“五年大會”、“阿難大會”、“羅羅大會”、“般于瑟大會”,但是就沒有“涅槃大會”。在這些大會中,舉行盛大法會,香花伎樂供養。如《摩诃僧祗律》說:“若佛生日大會,菩提大會,轉*輪大會,五年大會,作種種伎樂供養佛。”[26]從種種記載來看,涅槃大會在印度…
《論涅槃會的成立與展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