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涅槃會的成立與展開▪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存在的。在佛陀涅槃日舉行涅槃會,應該是印度佛教的傳統。但是,我們只知道在這一天舉行供養,並不能了解詳細情況。

  叁、中國涅會的形成與發展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有關佛教各種節日便開始在中國出現。東漢末年,便出現佛誕節的行事。在佛誕節,除了浴佛以外,還有行像。但是,從目前文獻保留下來的節日來看,似乎沒有看到有關佛陀涅槃日的紀念活動。以敦煌文獻爲中心,考察晚唐五代時期的敦煌寺院,其佛教節日記載比較詳細的有正月十五日燃燈、二月八日行像、四月八日大會、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十二月八日臘八節[27]。但是,我們仍然找到一些與涅槃會有關的文書,證明唐五代時期,敦煌寺院舉行了涅槃會。

  隨著《涅槃經》在漢地的流傳,講說、注釋、誦持《涅槃經》十分盛行,形成“涅槃師”。同時,出現了以《涅槃經》爲中心的“涅槃忏”,而且在南朝時代頗爲盛行。在《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忏悔篇”中,其中便收集有梁簡文帝所撰《謝敕爲建涅槃忏啓》、陳文帝所撰《娑羅齋忏文》。這些是通用于各處所行法會的文疏,修忏的目的在于除障、去病、祈求護念國土、廣增福田等現世利益上,這是從符合中國人的要求,從而將現世安穩、遠離諸難與忏悔滅罪結合起來[28]。而且,祯明二年(588)冬天,攝山棲霞山慧布法師臨終時,徐孝克曾爲他建“涅槃忏”[29]。但是,由于文獻的缺乏,我們無從了解“涅槃忏”的詳細情況。只是,根據陳文帝的《娑羅齋忏文》,可能是在涅槃日所舉行的無礙大會:

  尋夫真解脫者,本自不生;實智能者,今亦無滅。故知鶴林變色,非變易之文;鹫山常在,實常住之法。……熙連河側,晨朝之色忽明;娑羅樹間,中夜之聲便寂。最後功德,是日茲辰。弟子有緣閻浮,屬當重任。愍群生之顛倒,嗟庶類之愚迷。常願造六度之舟,濟之于彼岸;駕一乘之傳,驅之于中道。今謹于太極殿,設無礙大會,百僧一夕,娑羅大齋。[30]

  陳文帝設立娑羅齋的原因,在于積集功德、續佛慧命、廣度衆生。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這是在涅槃日所舉行的無礙大會,但是說“最後功德,是日茲辰”,這可能就是涅槃日。但“涅槃忏”只是一種忏儀,可以不限定在佛陀涅槃日舉行,娑羅齋忏可能是在涅槃日舉行,這些文獻的記載不是很明確。

  然而,中國民俗在二月十五日有寒食節,引起我們的注意。寒食節是在夏曆清明前一兩天,不舉火,吃冷食。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他在揚州開元寺(開成四年)、文登赤山新羅院(開成五年)和長安資聖寺(會昌二年)度過叁個寒食節[31]。這說明晚唐寺院已經認同中國習俗,而且寺院設樂與百姓、官僚共歡。如敦煌文書S.381《龍興寺毗沙門天王靈驗記》記載:“大番歲次辛巳閏二月十五日,因寒食,在城官僚、百姓,就龍興寺設樂。”

  在寒食節期間,中原出現“寒食祭墓”的行事,這就是後世“清明祭墓”的濫觞[32]。如圓仁記載,會昌二年寒食節,家家拜墓[33]。在寺院中,二月十五日同時設齋,不限人數[34]。同時,圓仁還記載了在開成六年(841)二月八日至十五日期間,長安寺院設齋、舉行佛牙供養:

  又大莊嚴寺開釋迦牟尼佛牙供養。從二月八日至十五日,薦福寺開佛牙供養。藍田縣從八日至十五日設無礙茶飯,十方僧俗盡來吃,左街僧錄體虛法師爲會主,諸寺赴集。各設珍供,百種藥食,珍妙果花,衆香嚴備,供養佛牙。及供養樓廊下,敷設不可勝計。佛牙在樓中庭,城中大德盡在樓上,隨喜贊歎。舉城赴來,禮拜供養。……如是各各發願布施,莊嚴佛牙會,向佛牙樓散錢如雨。求法僧等十日往彼隨喜,登佛牙樓上,親見佛牙,頂戴禮拜。[35]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在二月八至十五日,長安各大寺院舉行佛牙供養、設齋的盛況。雖然圓仁沒有明確指出涅槃會,這應該是屬于涅槃會的情形。

  敦煌文獻中保存了敦煌僧團舉行涅槃會所用的一些文書,可以看出唐宋時期涅槃會的一些形態。S.2832、P.2631卷中有關歲時部分記載:“仲春二月,十五半旬,雙林入滅之歲,諸行無常之日。人天號哭,自古興悲;世界虛空,于今尚痛!”“雙林”指釋迦涅槃地點在摩羅國拘屍那城的娑羅樹間。這說明敦煌將此忌日列入歲時活動中[36],並有S.2832《二月十五文》一件:

  時到雙林奄神,士庶驚哀,天地失色。自日月逾深,霜星屢改,空存忌日,試用追崇。門徒才親奉意珠,花葉相映,想像尊儀,攀慕如昨。無以遠托,惟福是資,謹于此辰,追斯福佑。時雨初霁,纖塵不飛,涼風自來,預隔炎暑。陳衆味,具甘鮮,熱解脫香,展無生蓋。此良田,伏願神居極樂,惠(慧)眼遙觀,道證無生,遠垂加護,提拔我群品,舟揖我生靈。同證真師,資門人才,代代不絕,燈燈轉明,惠(慧)命遐長,色身堅固。

  《二月十五文》明確指出“空存忌日”,說明二月十五時,已經有紀念釋迦涅槃的活動,即涅槃會。而且,這件文書說明二月十五的天氣、風景等,並且指出舉行涅槃會的目的,在于祈求能夠生往生極樂,證無生忍,度化衆生,正法久住。

  另外,P.2940《齋琬文》有《歎佛德·示歸寂滅》:

  二月十五,斯乃青式序,彼律驚辰,金河泛八解之瀾,寶地秀七花之藻。于時一音遐震,吼百億而雷奔;五色光飛,照叁千而電發。藻(澡)鴛池之德水,標鶴樹之祥林,嚴绮閣于雲心,莊淨芳于鏡面。遂乃金棺起,佛日于是淪輝;銀椁煙飛,慈雲以之罷潤。遂使塵方力士,仰生地以馳魂;沙界含靈,俯提河而灑血。可謂善逝調機之夕,能仁控(空)寂之辰,啓方便之幽關,示薰修之勝軌。

  “青〖FJF〗癨〖FJJ〗”就是青帝,這是指春天,春爲青陽,立春日在東郊祭青帝。“七花”即“七淨花”,以花比喻七種淨德,第七種爲涅槃淨,證得涅槃,遠離塵垢。“鶴樹”是指如來于娑羅雙樹間入般涅,雙樹皆悉變白,猶如鶴色,故名鶴樹[37]。從這件文書可以看出,敦煌寺院在二月十五,有設供祭奠,“能仁空寂之辰,啓方便之幽關,示薰修之勝軌”,並且用來寄托哀思,以此追福。

  所以中國佛教史上明確出現涅槃會,不是在北宋時代,而是在唐五代時期已經出現了[38]。我們推測,涅槃會的出現跟寒食節非常有關系。因爲佛陀涅槃日與寒食節都是在二月十五日,而且中國民俗在寒食節有拜墓的傳統,這是對祖先的懷念。那麼,佛弟子對佛陀的懷念與仰慕,剛好能夠隨順習俗而舉行。所以,確定二月十五日舉行涅槃會。天禧叁年(1019)道誠所集《釋氏要覽》卷下說: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營會供養,即忌日之事也。俗禮君子,育終身之孝,忌日之謂也。又謂不樂之日,不飲樂故。[39]

  《釋氏要覽》向我們透露出,儒家君子重視孝道、慎終思遠,作爲佛弟子也應該在佛涅槃日紀念佛陀,因此設立涅槃會供養。而且,此一行事在宋代成爲天下寺院的共同作法,可見當時的盛況。而且,《釋氏要覽》指出,當時僧團喪葬禮儀主要是讀《涅槃經》及諸律,而穿喪服完全是爲了隨順中國的儒家文化[40]。

  後來,在鹹淳七年(1271)刊行的《佛祖統紀》記載:“如來于周穆王五十叁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入滅。凡在伽藍必修供設禮,謂之佛忌。”[41]北宋崇甯二年(1103)刊行《禅苑清規》卷叁“監院”條提到,監院應于二月半設齋,這可能指“涅槃會”[42]。南宋景定四年(1263)成立的《入衆須知》明確記載于涅槃會舉行“出班拈香”、歎佛、宣疏等儀式[43]。《校定清規》(1293年成立)則記載了于佛陀涅槃日,住持升座、祝香、敷座說法、舉咒回向,而且有法語[44]。《備用清規》(1311年成立)亦詳細記載涅槃會的儀軌[45]。年代越往後,涅槃會的儀軌越是完整、隆重,一直到《敕修百丈清規》(1336年成立)最後得到確定[46]。

  這些清規只是記載涅槃會的儀軌次第,但是沒有“法語”,因此無法了解對當時禅林對設立涅槃會的原因以及用意。宋代以後,在一些禅師的語錄中保存了大量涅槃會上堂時的“法語”,爲我們進一步深入考察涅槃會提供了資料。

  雲門宗慈受懷深(1077—1132)的《慈受懷深禅師語錄》卷叁“佛圓寂日上堂”,屬于比較早的“法語”:

  問諸人,且道,果曾入滅耶

  不曾入滅耶

  若定當得,方明佛法旨趣。若定當不得,任是波旬也皺眉。記得,唐順宗皇帝問西京如滿禅師: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

  既言長在世,只今在何處

  滿雲: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去,法身等虛空,長在無心處。師雲:好,諸人者,龍牙雲: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然雖如是佛圓寂日上堂雲:大覺世尊,二千年前,二月十五日,入般涅。今之弟子,每至斯辰,而生悲仰。敢,因甚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雲:麻叁斤。僧問首山:如何是佛

  首山雲:新婦騎驢阿家牽,到者裏,如何和會,如何商量

  聽取蔣山注腳,妙中妙,玄中玄,須信壺中別有天。鐵樹花開春氣早,曉來風雨滿山川。[47]

  禅師上堂的“法語”,不但表現了悼念佛陀的涅槃,而且更主要在于體會到“佛”的存在,從而悟入佛道。

  曹洞宗自得慧晖(1097—1183)的《自得慧晖禅師語錄》卷一“二月望日佛涅〖FJF〗

  〖FJJ〗上堂”:

  二月望日,佛涅上堂雲:竺士之大仙,今日告涅;鶴林之米子,當下得枯偏。且道是同是別。四木有相身,如來丈六軀;四木無相身,如來一實見。時人見滅,山僧見生;時人見生,山僧見死。于此中間,有不生不滅理。遂大覺,對飲光,棺中出雙趺。是什麼心印妙文。[48]

  自得慧晖利用佛陀的涅…

《論涅槃會的成立與展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