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涅槃会的成立与展开▪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存在的。在佛陀涅槃日举行涅槃会,应该是印度佛教的传统。但是,我们只知道在这一天举行供养,并不能了解详细情况。

  三、中国涅会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有关佛教各种节日便开始在中国出现。东汉末年,便出现佛诞节的行事。在佛诞节,除了浴佛以外,还有行像。但是,从目前文献保留下来的节日来看,似乎没有看到有关佛陀涅槃日的纪念活动。以敦煌文献为中心,考察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寺院,其佛教节日记载比较详细的有正月十五日燃灯、二月八日行像、四月八日大会、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十二月八日腊八节[27]。但是,我们仍然找到一些与涅槃会有关的文书,证明唐五代时期,敦煌寺院举行了涅槃会。

  随着《涅槃经》在汉地的流传,讲说、注释、诵持《涅槃经》十分盛行,形成“涅槃师”。同时,出现了以《涅槃经》为中心的“涅槃忏”,而且在南朝时代颇为盛行。在《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忏悔篇”中,其中便收集有梁简文帝所撰《谢敕为建涅槃忏启》、陈文帝所撰《娑罗斋忏文》。这些是通用于各处所行法会的文疏,修忏的目的在于除障、去病、祈求护念国土、广增福田等现世利益上,这是从符合中国人的要求,从而将现世安稳、远离诸难与忏悔灭罪结合起来[28]。而且,祯明二年(588)冬天,摄山栖霞山慧布法师临终时,徐孝克曾为他建“涅槃忏”[29]。但是,由于文献的缺乏,我们无从了解“涅槃忏”的详细情况。只是,根据陈文帝的《娑罗斋忏文》,可能是在涅槃日所举行的无碍大会:

  寻夫真解脱者,本自不生;实智能者,今亦无灭。故知鹤林变色,非变易之文;鹫山常在,实常住之法。……熙连河侧,晨朝之色忽明;娑罗树间,中夜之声便寂。最后功德,是日兹辰。弟子有缘阎浮,属当重任。愍群生之颠倒,嗟庶类之愚迷。常愿造六度之舟,济之于彼岸;驾一乘之传,驱之于中道。今谨于太极殿,设无碍大会,百僧一夕,娑罗大斋。[30]

  陈文帝设立娑罗斋的原因,在于积集功德、续佛慧命、广度众生。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这是在涅槃日所举行的无碍大会,但是说“最后功德,是日兹辰”,这可能就是涅槃日。但“涅槃忏”只是一种忏仪,可以不限定在佛陀涅槃日举行,娑罗斋忏可能是在涅槃日举行,这些文献的记载不是很明确。

  然而,中国民俗在二月十五日有寒食节,引起我们的注意。寒食节是在夏历清明前一两天,不举火,吃冷食。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他在扬州开元寺(开成四年)、文登赤山新罗院(开成五年)和长安资圣寺(会昌二年)度过三个寒食节[31]。这说明晚唐寺院已经认同中国习俗,而且寺院设乐与百姓、官僚共欢。如敦煌文书S.381《龙兴寺毗沙门天王灵验记》记载:“大番岁次辛巳闰二月十五日,因寒食,在城官僚、百姓,就龙兴寺设乐。”

  在寒食节期间,中原出现“寒食祭墓”的行事,这就是后世“清明祭墓”的滥觞[32]。如圆仁记载,会昌二年寒食节,家家拜墓[33]。在寺院中,二月十五日同时设斋,不限人数[34]。同时,圆仁还记载了在开成六年(841)二月八日至十五日期间,长安寺院设斋、举行佛牙供养:

  又大庄严寺开释迦牟尼佛牙供养。从二月八日至十五日,荐福寺开佛牙供养。蓝田县从八日至十五日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左街僧录体虚法师为会主,诸寺赴集。各设珍供,百种药食,珍妙果花,众香严备,供养佛牙。及供养楼廊下,敷设不可胜计。佛牙在楼中庭,城中大德尽在楼上,随喜赞叹。举城赴来,礼拜供养。……如是各各发愿布施,庄严佛牙会,向佛牙楼散钱如雨。求法僧等十日往彼随喜,登佛牙楼上,亲见佛牙,顶戴礼拜。[35]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在二月八至十五日,长安各大寺院举行佛牙供养、设斋的盛况。虽然圆仁没有明确指出涅槃会,这应该是属于涅槃会的情形。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敦煌僧团举行涅槃会所用的一些文书,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涅槃会的一些形态。S.2832、P.2631卷中有关岁时部分记载:“仲春二月,十五半旬,双林入灭之岁,诸行无常之日。人天号哭,自古兴悲;世界虚空,于今尚痛!”“双林”指释迦涅槃地点在摩罗国拘尸那城的娑罗树间。这说明敦煌将此忌日列入岁时活动中[36],并有S.2832《二月十五文》一件:

  时到双林奄神,士庶惊哀,天地失色。自日月逾深,霜星屡改,空存忌日,试用追崇。门徒才亲奉意珠,花叶相映,想像尊仪,攀慕如昨。无以远托,惟福是资,谨于此辰,追斯福佑。时雨初霁,纤尘不飞,凉风自来,预隔炎暑。陈众味,具甘鲜,热解脱香,展无生盖。此良田,伏愿神居极乐,惠(慧)眼遥观,道证无生,远垂加护,提拔我群品,舟揖我生灵。同证真师,资门人才,代代不绝,灯灯转明,惠(慧)命遐长,色身坚固。

  《二月十五文》明确指出“空存忌日”,说明二月十五时,已经有纪念释迦涅槃的活动,即涅槃会。而且,这件文书说明二月十五的天气、风景等,并且指出举行涅槃会的目的,在于祈求能够生往生极乐,证无生忍,度化众生,正法久住。

  另外,P.2940《斋琬文》有《叹佛德·示归寂灭》:

  二月十五,斯乃青式序,彼律惊辰,金河泛八解之澜,宝地秀七花之藻。于时一音遐震,吼百亿而雷奔;五色光飞,照三千而电发。藻(澡)鸳池之德水,标鹤树之祥林,严绮阁于云心,庄净芳于镜面。遂乃金棺起,佛日于是沦辉;银椁烟飞,慈云以之罢润。遂使尘方力士,仰生地以驰魂;沙界含灵,俯提河而洒血。可谓善逝调机之夕,能仁控(空)寂之辰,启方便之幽关,示薰修之胜轨。

  “青〖FJF〗癨〖FJJ〗”就是青帝,这是指春天,春为青阳,立春日在东郊祭青帝。“七花”即“七净花”,以花比喻七种净德,第七种为涅槃净,证得涅槃,远离尘垢。“鹤树”是指如来于娑罗双树间入般涅,双树皆悉变白,犹如鹤色,故名鹤树[37]。从这件文书可以看出,敦煌寺院在二月十五,有设供祭奠,“能仁空寂之辰,启方便之幽关,示薰修之胜轨”,并且用来寄托哀思,以此追福。

  所以中国佛教史上明确出现涅槃会,不是在北宋时代,而是在唐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38]。我们推测,涅槃会的出现跟寒食节非常有关系。因为佛陀涅槃日与寒食节都是在二月十五日,而且中国民俗在寒食节有拜墓的传统,这是对祖先的怀念。那么,佛弟子对佛陀的怀念与仰慕,刚好能够随顺习俗而举行。所以,确定二月十五日举行涅槃会。天禧三年(1019)道诚所集《释氏要览》卷下说: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营会供养,即忌日之事也。俗礼君子,育终身之孝,忌日之谓也。又谓不乐之日,不饮乐故。[39]

  《释氏要览》向我们透露出,儒家君子重视孝道、慎终思远,作为佛弟子也应该在佛涅槃日纪念佛陀,因此设立涅槃会供养。而且,此一行事在宋代成为天下寺院的共同作法,可见当时的盛况。而且,《释氏要览》指出,当时僧团丧葬礼仪主要是读《涅槃经》及诸律,而穿丧服完全是为了随顺中国的儒家文化[40]。

  后来,在咸淳七年(1271)刊行的《佛祖统纪》记载:“如来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入灭。凡在伽蓝必修供设礼,谓之佛忌。”[41]北宋崇宁二年(1103)刊行《禅苑清规》卷三“监院”条提到,监院应于二月半设斋,这可能指“涅槃会”[42]。南宋景定四年(1263)成立的《入众须知》明确记载于涅槃会举行“出班拈香”、叹佛、宣疏等仪式[43]。《校定清规》(1293年成立)则记载了于佛陀涅槃日,住持升座、祝香、敷座说法、举咒回向,而且有法语[44]。《备用清规》(1311年成立)亦详细记载涅槃会的仪轨[45]。年代越往后,涅槃会的仪轨越是完整、隆重,一直到《敕修百丈清规》(1336年成立)最后得到确定[46]。

  这些清规只是记载涅槃会的仪轨次第,但是没有“法语”,因此无法了解对当时禅林对设立涅槃会的原因以及用意。宋代以后,在一些禅师的语录中保存了大量涅槃会上堂时的“法语”,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考察涅槃会提供了资料。

  云门宗慈受怀深(1077—1132)的《慈受怀深禅师语录》卷三“佛圆寂日上堂”,属于比较早的“法语”:

  问诸人,且道,果曾入灭耶

  不曾入灭耶

  若定当得,方明佛法旨趣。若定当不得,任是波旬也皱眉。记得,唐顺宗皇帝问西京如满禅师: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

  既言长在世,只今在何处

  满云: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长在无心处。师云:好,诸人者,龙牙云: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然虽如是佛圆寂日上堂云:大觉世尊,二千年前,二月十五日,入般涅。今之弟子,每至斯辰,而生悲仰。敢,因甚僧问洞山:如何是佛

  山云:麻三斤。僧问首山:如何是佛

  首山云:新妇骑驴阿家牵,到者里,如何和会,如何商量

  听取蒋山注脚,妙中妙,玄中玄,须信壶中别有天。铁树花开春气早,晓来风雨满山川。[47]

  禅师上堂的“法语”,不但表现了悼念佛陀的涅槃,而且更主要在于体会到“佛”的存在,从而悟入佛道。

  曹洞宗自得慧晖(1097—1183)的《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卷一“二月望日佛涅〖FJF〗

  〖FJJ〗上堂”:

  二月望日,佛涅上堂云:竺士之大仙,今日告涅;鹤林之米子,当下得枯偏。且道是同是别。四木有相身,如来丈六躯;四木无相身,如来一实见。时人见灭,山僧见生;时人见生,山僧见死。于此中间,有不生不灭理。遂大觉,对饮光,棺中出双趺。是什么心印妙文。[48]

  自得慧晖利用佛陀的涅…

《论涅槃会的成立与展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