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槃作为契机,说明超越生死、不生不灭之理。 但是,这种上堂说法很容易成为一种例行法事,并没有多少新意。如虚堂智愚(1185—1269)在涅槃会上的上堂法语:
佛涅槃上堂:释迦老子二千年前,做一个梦,至今未醒。引得儿孙,向梦中说梦。狐魅后人。报恩寡不敌众,只得换手椎胸,道苍天、苍天。
佛涅槃上堂:今日则有,明日则无。释迦老子,一生卖峭,临死自纳败缺。致令后代儿孙,个个以为目。万松丈人,屋上之乌,与之救看,拈起主杖,吹一吹。[49]
南宋禅宗“文字禅”很流行,上堂法语如果没有真正抓住佛陀涅槃的真意,这样便无法体现涅槃会的精神。
北宋禅宗寺院在涅槃日,住持上堂说法,乃至拈香、宣疏、诵经等仪式,但是我们仍然对涅槃会缺少详细地了解。《梦梁录》卷一记载:
仲春十五日……崇新门外长明寺,及诸教院僧尼,建佛涅胜会。罗列幡幢,供养种种香花异果,挂名贤书画,设珍异玩具,庄严道场。观者云集,竟日不绝。[50]
《梦梁录》为我们了解当时涅槃会的盛况提供了很好的资料,说明了涅槃会的庄严、隆重。
北宋时代涅槃会的盛行,促使北宋天台学僧净觉仁岳(992—1064)专门为举行涅槃会,制作了《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他曾在知礼与遵式门下学习,而知礼、遵式极其重视礼忏,并且制作了大量的天台忏法[51]。仁岳除了制作《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以外,还制作了《释迦降生礼赞文》、《南山祖师礼赞文》、《楞严忏仪》(佚失)、《罗汉礼赞文》(佚失)[52]。因此,仁岳依天台忏法的仪式,制作了举行涅槃会的礼赞文。《释迦如来涅〖FJF〗
〖FJJ〗礼赞文》的仪轨次第:跪唱、一心奉请、一心顶礼(共十二礼)、五悔(至心忏悔、至心劝请、至心随喜、至心回向、至心发愿)[53]。
在《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中,以叙述佛陀涅槃的经过、赞叹佛陀的功德为中心,将佛教义理融入礼拜、赞叹的仪式中,这是中国佛教礼仪的特色。尤其是十二礼,每一礼都是说明佛陀涅槃的一个过程,然后再用一首偈颂加以赞叹。第一礼,“一心顶礼涅槃教主堪忍世界现声光集众时身释迦文佛”;第二礼,主要叙述“受纯陀施食”,偈颂说明如下:
如来久证遮那体,权现临终应供养;能与毛端变化身,受兹华氏粳粮食。六尘虽谓空无相,五果当知结有缘;我今追远奉粢盛,愿证真常同妙义。故我一心归命顶礼。[54]
佛陀因受纯陀供养的食物而引起身体不适,而净觉仁岳认为这是佛陀的示现,是化身接受纯陀的供养。
第三礼以下依次是:卧宝床现病,入月爱三昧,示人天相好,观世间寂定,入四禅灭度,入金棺白,示饮光在柩,入香楼火化,涅槃会上所集圣贤缘觉僧众,涅槃会上所集圣贤声闻僧众。通过这些礼拜赞叹文,将佛陀涅槃的经过叙述出来,而且说明涅槃的真正意义,从而悟入不生不灭之理。《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说明了涅槃会在北宋时代的盛行,从而专门制作了涅槃会使用的忏法。
涅槃会在中国的成立与展开,跟中国民俗“寒食节”有一种内在的关联。但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全书六卷,我们发现了成道会的施粥行事,也找到佛诞节的记载,但是没有发现有关涅〖FJF〗
〖FJJ〗会的记载[55]。可能涅槃会只局限在佛教寺院内部,并没有对民间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涅槃会的上堂说法,不仅为了纪念佛陀的涅槃,更是为了利用涅槃作为禅机,开示学人。
结 语
涅槃会是纪念佛陀涅槃的重要法会,这是学习佛陀精神的重要日子。佛陀虽然入灭了,但是佛陀的法身常住,他的遗教仍然在流传,如果我们能继承佛陀的遗教,将佛法发扬光大,证入法身,则与佛同住,那么佛陀则不生不灭。
本文主要以涅槃会为中心,考察佛陀入灭时间的不同记载,有二月八日、二月十五日、四月八日、八月八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等六种说法,按照印度与中国历法推算,只剩下前四种说法。中国汉地佛教根据《大般涅槃经》、《大般泥洹经》、《善见律毗婆沙》,将二月十五日作为佛陀涅槃日,这种说法从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印度早期文献、《大唐西域记》等文献记载了印度佛教涅槃会的盛况。在佛陀涅槃处建塔、种菩提树,而且成为四大圣地、八大圣地之一,从而发展成定期的集会供养,这就是涅槃会。 涅槃会在中国的早期流行,从现有文献来看,有“涅槃忏”、“娑罗斋”等形式,同时有设斋、供养佛牙等活动。我们利用了敦煌文献,指出涅槃会在唐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但是,由于涅槃日与寒食节同时间,因此受到“寒食拜墓”的影响。中国佛教十分重视在这一天举行涅槃会,导致了涅槃会在宋代禅宗寺院的兴盛。寺院在这一天举行拈香、宣疏、设斋等活动,清规的记载十分详细。同时,禅师的语录中保持了涅槃日“上堂法语”,说明了禅师不仅是在悼念佛陀,而且更是利用涅槃来教化学人、悟入禅机。
涅槃会是纪念佛陀最好的机会与活动,可惜近现代佛教很少施行,我们希望通过抛砖引玉,引起佛教界大德的重视,能够举办涅槃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众生对佛法的信心与稀有之心,将佛法弘扬光大。
[1]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自序,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2]有关佛陀入灭的年代,可以参考《佛灭纪年论考》,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7册,台北大乘佛教出版社1980年版。
[3]《长阿含经》卷四,《大正藏》册1,页30上。
[4]《菩萨处胎经》卷七,《大正藏》册12,页1058中。
[5]《大般涅槃经》卷一,《大正藏》册12,页365下。
[6]《大般泥洹经》卷一,《大正藏》册12,页853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夷城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坚固林双树间,与八百亿比丘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般泥洹。”
[7]《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藏》册24,页673中。
[8]《弘明集》卷一,《大正藏》册52,页1下。
[9]《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二十五史》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504页。
[10]《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大正藏》册23,页510中。[11]《灌洗佛形像经》,《大正藏》册16,页796下。
[12]《般泥洹经》卷下,《大正藏》册1,页190下。
[13]《大唐西域记》卷六,《大正藏》册51,页903中。
[14]印顺《纪念佛诞说佛诞》,收于《佛教史地考论》,《妙云集》下编之九,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版,第208页。
[15]《长阿含经》卷三,《大正藏》册1,页20。
[1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大正藏》册23,页402中。《十诵律》卷六十说:“尔时,阎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佛初般涅槃后起十塔,自是以后起无量塔。”《大正藏》册23,页447上。
[17]松本卓洲《インド佛塔の研究》,京都平东寺书店1984年版,第330~331页。
[18]《高僧法显传》,《大正藏》册51,页861下;《大唐西域记》卷六,《大正藏》册51,页903中。
[19]《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大正藏》册24,页399上。
[20]《大般涅槃经》卷中,《大正藏》册1,页199中~下。“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我灭后,能故发心,往我四处,所获功德,不可称计。所生之处,常在人天,受乐果报,无有穷尽。何等为四
一者如来为菩萨时,在迦比罗旆兜国蓝毗尼园所生之处。二者于摩竭提国,我初坐于菩提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处。三者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仙人所住,转*轮处。四者鸠尸那国,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娑罗林中,双树之间,般涅槃处。是为四处。”
[21]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95页。
[22]《阿育王传》卷二,《大正藏》册50,页104上。
[23]《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正藏》册51,页915下。
[24]《大唐西域记》卷一,《大正藏》册51,页873中。
[25]《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大正藏》册24,页496上。
[26]《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三,《大正藏》册22,页494上。
[27]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235页。
[28]盐入良道:《中国佛教仪礼における忏悔の受容过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1卷,1964年第2号,第733页。
[29]《广弘明集》卷三十,《大正藏》册52,页357上。
[30]《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大正藏》册52,页334下。[31]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216、396页。
[32]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44~945页。
[33]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第396页。[34]同上,第209页。
[35]同上,第373~374页。
[36]谭蝉雪:《敦煌岁时文化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92页。
[37]谭蝉雪:《敦煌岁时文化导论》,第93页。
[38]永井政之先生认为中国佛教史明确出现涅槃会,是在北宋时代。《中国佛教成立の一侧面——三佛忌の成立と展开》,《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25号,1994年,第149页。
[39]《释氏要览》卷下,《大正藏》册54,页309下。
[40]《释氏要览》卷下,《大正藏》册54,页307下。
[41]《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大正藏》册49,页319中。[42]《禅苑清规》卷三,《续藏》第111册,第890页下。
[43]《入众须知》,《续藏》第111册,第964页下。
[44]《禅林校定清规》卷二,《续藏》第112册,第49页下~50页上。
[45]《禅林备用清规》卷一,《续藏》第112册,第64页。[46]《敕修百丈清规》卷二,《大正藏》册48,第116页上~中。
[47]《慈受怀深禅师语录》卷三,《续藏》第126册,第606页。
[48]《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卷一,《续藏》第124册,第915页上。
[49]《虚堂和尚语录》卷一,《大正藏》册47,页987上、页993上。
[50]《梦梁录》卷一,中国商业出版社,第7页。
[51]有关知礼、遵式对天台忏法的提倡,见释大睿《天台忏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79~284页。
[52]《佛祖统纪》卷二十一,《大正藏》册49,页241中。[53]《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续藏》第130册,第184页上~188页上。
[54]《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续藏》第130册,第184页下~185页上。
[55]《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六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论涅槃会的成立与展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