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云遵式的忏法实践与思想

  慈云遵式的忏法实践与思想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宋代佛教是中国佛法忏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尤其“慈云忏主”的忏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遵式与宋代天台宗的关系入手,说明遵式的一生体现出宋代天台宗的两大趋势:一、天台与净土念佛合流,二、制忏、礼忏的流行。遵式勘定忏法文献,不但校订文字的错讹,而且提倡“理观”。同时,遵式为了完善与整理天台忏法,适应时代潮流,满足信仰需求及现实需要,制订了各种新的忏法。遵式实行忏法不惜生命,极其虔诚与精进,极富感召力。同时,积极将忏法推广至社会,并且关心时弊,反应时代修忏漏习,以资后人反省、警诫。遵式将天台忏法的中心思想——五悔与顺逆十心,贯通于所有的忏法中;并且重视事行与理观的有机统一,强调灭罪而证得三昧,尤其重视成就念佛三昧,最后将忏悔导入往生净土的最终目的,这点也是他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遵式、忏法、忏悔、净土

  作者圣凯,1972年出生,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候选人。

  一、慈云遵式与宋代天台宗

  宋代天台宗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因“山家山外之争”而促进教义的完善与细致,更表现在修行实践法门的创建与推广。赵宋时代天台传人众多,法将辈出,但仍以知礼及遵式为天台宗的中心人物。知礼一生以继承、弘扬天台教观为志愿,积极捍卫台宗圆旨;遵式亦以誓弘天台为志,但并不积极参与义理论争,将一生精力倾入宣讲、礼忏、制忏及念佛。所以,晁说之对二师评价说:“慈云法师之教行,四明法师之观智”[1],草庵道因与寂照书信中说:

  慈云法智,同学宝云,各树宗风,化行南北,更相映照,克于一家。而法智宗传,方今委弊,分肌析体,坏烂不收。中下之材,固难扶救。而聆慈云法道,淳正之风,简易之旨,绵绵尚存。[2]

  以上对二师的是非评价,知礼热心于复兴天台教义,是学者型的人物;遵式重视实践教化,具有宗教师的风格。知礼和遵式都对天台忏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热心于修忏、制忏,同时在忏法理论上有极高的建树。但相对而言,遵式更热心于忏法的实践与弘扬,高宗追赠为“忏主禅慧法师”,又被尊为慈云忏主、天竺忏主,可见其在忏法方面的贡献与意义。通过遵式的努力,天台忏法更趋于完善与系统,并且深入民间社会。

  慈云遵式(964~1032),台州临海(浙江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天台义全出家,十八岁落发,二十岁于禅林寺受具足戒,翌年复就守初习律。曾经于普贤像前燃一指,誓传天台教法。雍熙元年(984),从宝云寺义通修学天台宗典籍,尽其奥秘,与同门之知礼成为山家派中心人物。

  二十八岁,入宝云寺宣讲《法华》、《维摩》、《涅槃》、《金光明》等经,并集僧俗专修净土,有关净土念佛忏仪之著作极众。其后,于苏、杭等地多次讲经修忏,学者沛然向慕。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忏讲不绝,从学者恒逾千人。真宗乾兴元年(1022),敕赐“慈云”之号。天圣二年(1024),师奏请天台教部编入大藏,并撰教藏随函目录,略述诸部大义。仁宗明道元年示寂,世寿六十九。

  根据《佛祖统纪》以及有关资料,制定遵式的年表如下:

  时间

  地点

  事迹

  太祖乾德元年(964)

  遵式生

  稍长

  往东山依义全出家

  太宗太平七年(982),二十岁

  往禅林受具戒

  太平八年(983),二十一岁

  国清寺

  习律学于守初师,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传天台

  雍熙元年(984),二十二岁

  四明宝云寺

  至四明宝云寺,就义通学天台教。智者讳日,燃顶终朝,誓力行三昧。

  端拱元年(988)

  天台山

  通圆寂后,入天台山励精苦学。以苦学感疾,至于呕血,毅然入大慈佛室,用消伏咒法。

  淳化元年(990),二十八岁

  四明宝云寺

  住宝云寺,讲《法华》、《维摩》、《涅槃》、《光明》

  至道二年(996)

  集道俗精修净土之业,作誓生西方记

  真宗咸平三年(1000)

  四明大旱,师同法智、异闻,行请观音三昧

  咸平四年(1001)

  慈溪大雷山

  治《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

  咸平五年(1002),四十岁

  东掖

  归东掖,于其西隅建精舍,造无量寿佛与众共修念佛三昧

  大中祥符四年(1011)

  章邭公领那事,夏制之始,延师入景德讲止观。东山结忏会

  大中祥符七年(1014)

  杭州

  应请,入主昭庆寺

  大中祥符八年(1015)

  苏州、杭州

  苏人请师于开元建讲;回杭,刺史薜颜以天竺寺命师居之。制《往生净土忏仪》,

  大中祥符九年(1016)

  石梁、寿昌、东掖

  天台僧正慧思诣京,盛称师之道,始赐紫服。三月,天台郡人,以郡符请赴石梁、寿昌讲《法华》;八月,过东掖;十月,复归天竺。

  天禧元年(1017)

  杭州天竺寺

  为侍郎马亮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往生西方略传》;为职方郎中崔育才撰《观想》一篇。

  天禧三年(1019)

  丞相王钦若率僚属诣天竺灵山,请讲《法华》及《心佛众生三法如义》。

  天禧四年(1020)

  王钦若为奏赐天竺旧名,复其寺为教,而亲为书额。师以智者昔于天台江上护生事白于公,因奏请西湖为放生池,为主上祝寿。

  乾兴元年(1022)

  敕赐“慈云”之号。章懿太后遣使赍白金百两,命于山中为国行忏,师为著《金光明护国道场仪》上之。

  天圣二年(1024)

  奏请天台教部编入大藏,并撰《教藏随函目录》,仁宗诏许入藏流行。

  天圣四年(1026)

  谏议胡则守郡,入山问道,为施金造山门廊宇。

  天圣六年(1028)

  遣学徒往四明,致祭于法智。始于寺东建日观庵,送想西方为往生之业。

  天圣九年(1031)

  讲《净名经》,付讲席于弟子祖韵。是年八月,徙居东岭之草堂。

  明道元年(1032),六十九岁

  示寂

  崇宁三年(1104)

  赐号法宝大师

  绍兴三十年(1160)

  特谥忏主禅慧法师,塔曰瑞光

  从遵式的一生来看,体现出宋代天台宗的两大趋势:一、天台与净土念佛合流,二、制忏、礼忏的流行。天台与净土的结合,不但具有理论前提与实际需求,也有其理论渊源。天台的性具实相理论消解了心与色、涅槃与生死的对立,因此依报世界的转变与心的转变显得同等重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在宋代天台诸家获得更为完备的理论基础。从实际需求来说,面对禅净双修的情势,宋代天台要得到振作与复兴,尤其要与禅宗相抗衡,就必须将净土纳入自宗的理论和修行实践中,于是以台教消化净土,成为一种实际需求。[3]其实,智顗的净土思想经过湛然转化后,成为宋代台净合流的理论渊源。智顗说《摩诃止观》之“一行三昧”时,只言“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4],而唐代湛然已解为面向西方,专念阿弥陀佛;[5]“常行三昧”要求行者以念阿弥陀佛、观弥陀为主。[6]智顗自己往生前,亦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通过对僧史资料的调查,宋代弥陀信仰的倡导者以天台僧侣为多。这自然是天台的法华三昧有观想弥陀的缘故。天台僧侣之外,纯粹专修净土之僧侣已不多见。除了杭州西湖昭庆寺住持省常(959-1020)及其徒之外,特别著名的,仅有真州(今江苏仪真)的长芦宗赜(元佑时人)。此外还有部分禅僧及律教僧侣兼修弥陀净土。[7]

  制忏、礼忏是天台宗的传统,忏法修持是天台宗学人的重要行门。智顗对忏法的定位,是为忏罪清净乃至修习止观、得证三昧而说,为后世留下四部忏法——《法华三昧忏仪》、《方等三昧忏法》、《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这四部忏法,从仪轨组织或理观思想,都是天台忏法的核心。天台学人都是依此修行,乃至制作忏法。赵宋时期天台诸师所制忏法,都是依智顗所制天台忏法的模式、事理相融等思想特色而制,且忏法中之观心法门亦常应用“顺逆十心观”,及《摩诃止观》所述之十境十乘观法,以配合事仪的行持。[8]当然,宋代天台忏法的繁荣是天台宗应宋代社会之机的结果,宋代佛教面对“会昌法难”之后的种种困难,处于转折时期,由“学问佛教”向“实践佛教”转变,从印度佛教完全转变成中国的民众化佛教。[9]所以,一方面天台学者对忏法高度重视,将其抬至极其显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则是天台忏法与民间习俗(尤其是荐福送亡)的结合,从而为忏法的发展奠定了世俗基础。[10]

  遵式将其一生倾入于净土与忏法的实践中,并将二者有机的组合起来,成为宋代天台宗在信仰与修行上的典范,更对明清佛教乃至近现代佛教经忏佛事的盛行产生重大影响。

  二、慈云遵式的忏法实践

  慈云遵式作为宋代天台忏法的实践者,虽然他在义学上的成就不如知礼,但是他在忏法的实践上具有重大的贡献。自从智顗制订四部忏法以来,经过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动乱,天台忏法的文献多有散失,即使遗存下来,也有文字错讹、文义篡改之处。因此,不同的时代在实践法门上有新的需求,制订新忏法也是势在必行。另外,以忏法作为自行化他的重要行门,需要天台学人去推广、弘扬。

  1、整理与制订忏法

  遵式对天台忏法的完善,一方面表现在对原来的天台忏法文献给予整理、校订,这是对天台忏法传统的继承与再诠释。北宋时代,随着天台典籍的回归,也有一批忏法文献得以重新面世,于是整理、校勘忏法文献成为重要的工作,我们现在看到许多忏法典籍基本上都是经过遵式等人整理的。

  宋初天台教典回归中土的史实,虽然有高丽说、日本说两种。[11]但是,《方等三昧行法》是日僧寂照入宋所携,遵式记其始末于序。[12]《方等三昧行法序》说

  山门教卷,自唐季…

《慈云遵式的忏法实践与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