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雲遵式的忏法實踐與思想

  慈雲遵式的忏法實踐與思想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宋代佛教是中國佛法忏法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尤其“慈雲忏主”的忏法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遵式與宋代天臺宗的關系入手,說明遵式的一生體現出宋代天臺宗的兩大趨勢:一、天臺與淨土念佛合流,二、製忏、禮忏的流行。遵式勘定忏法文獻,不但校訂文字的錯訛,而且提倡“理觀”。同時,遵式爲了完善與整理天臺忏法,適應時代潮流,滿足信仰需求及現實需要,製訂了各種新的忏法。遵式實行忏法不惜生命,極其虔誠與精進,極富感召力。同時,積極將忏法推廣至社會,並且關心時弊,反應時代修忏漏習,以資後人反省、警誡。遵式將天臺忏法的中心思想——五悔與順逆十心,貫通于所有的忏法中;並且重視事行與理觀的有機統一,強調滅罪而證得叁昧,尤其重視成就念佛叁昧,最後將忏悔導入往生淨土的最終目的,這點也是他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遵式、忏法、忏悔、淨土

  作者聖凱,1972年出生,南京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候選人。

  一、慈雲遵式與宋代天臺宗

  宋代天臺宗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因“山家山外之爭”而促進教義的完善與細致,更表現在修行實踐法門的創建與推廣。趙宋時代天臺傳人衆多,法將輩出,但仍以知禮及遵式爲天臺宗的中心人物。知禮一生以繼承、弘揚天臺教觀爲志願,積極捍衛臺宗圓旨;遵式亦以誓弘天臺爲志,但並不積極參與義理論爭,將一生精力傾入宣講、禮忏、製忏及念佛。所以,晁說之對二師評價說:“慈雲法師之教行,四明法師之觀智”[1],草庵道因與寂照書信中說:

  慈雲法智,同學寶雲,各樹宗風,化行南北,更相映照,克于一家。而法智宗傳,方今委弊,分肌析體,壞爛不收。中下之材,固難扶救。而聆慈雲法道,淳正之風,簡易之旨,綿綿尚存。[2]

  以上對二師的是非評價,知禮熱心于複興天臺教義,是學者型的人物;遵式重視實踐教化,具有宗教師的風格。知禮和遵式都對天臺忏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熱心于修忏、製忏,同時在忏法理論上有極高的建樹。但相對而言,遵式更熱心于忏法的實踐與弘揚,高宗追贈爲“忏主禅慧法師”,又被尊爲慈雲忏主、天竺忏主,可見其在忏法方面的貢獻與意義。通過遵式的努力,天臺忏法更趨于完善與系統,並且深入民間社會。

  慈雲遵式(964~1032),臺州臨海(浙江甯海)人,俗姓葉,字知白。投天臺義全出家,十八歲落發,二十歲于禅林寺受具足戒,翌年複就守初習律。曾經于普賢像前燃一指,誓傳天臺教法。雍熙元年(984),從寶雲寺義通修學天臺宗典籍,盡其奧秘,與同門之知禮成爲山家派中心人物。

  二十八歲,入寶雲寺宣講《法華》、《維摩》、《涅槃》、《金光明》等經,並集僧俗專修淨土,有關淨土念佛忏儀之著作極衆。其後,于蘇、杭等地多次講經修忏,學者沛然向慕。後複興故天竺寺居之,忏講不絕,從學者恒逾千人。真宗乾興元年(1022),敕賜“慈雲”之號。天聖二年(1024),師奏請天臺教部編入大藏,並撰教藏隨函目錄,略述諸部大義。仁宗明道元年示寂,世壽六十九。

  根據《佛祖統紀》以及有關資料,製定遵式的年表如下:

  時間

  地點

  事迹

  太祖乾德元年(964)

  遵式生

  稍長

  往東山依義全出家

  太宗太平七年(982),二十歲

  往禅林受具戒

  太平八年(983),二十一歲

  國清寺

  習律學于守初師,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傳天臺

  雍熙元年(984),二十二歲

  四明寶雲寺

  至四明寶雲寺,就義通學天臺教。智者諱日,燃頂終朝,誓力行叁昧。

  端拱元年(988)

  天臺山

  通圓寂後,入天臺山勵精苦學。以苦學感疾,至于嘔血,毅然入大慈佛室,用消伏咒法。

  淳化元年(990),二十八歲

  四明寶雲寺

  住寶雲寺,講《法華》、《維摩》、《涅槃》、《光明》

  至道二年(996)

  集道俗精修淨土之業,作誓生西方記

  真宗鹹平叁年(1000)

  四明大旱,師同法智、異聞,行請觀音叁昧

  鹹平四年(1001)

  慈溪大雷山

  治《請觀音消伏毒害忏儀》

  鹹平五年(1002),四十歲

  東掖

  歸東掖,于其西隅建精舍,造無量壽佛與衆共修念佛叁昧

  大中祥符四年(1011)

  章邭公領那事,夏製之始,延師入景德講止觀。東山結忏會

  大中祥符七年(1014)

  杭州

  應請,入主昭慶寺

  大中祥符八年(1015)

  蘇州、杭州

  蘇人請師于開元建講;回杭,刺史薜顔以天竺寺命師居之。製《往生淨土忏儀》,

  大中祥符九年(1016)

  石梁、壽昌、東掖

  天臺僧正慧思詣京,盛稱師之道,始賜紫服。叁月,天臺郡人,以郡符請赴石梁、壽昌講《法華》;八月,過東掖;十月,複歸天竺。

  天禧元年(1017)

  杭州天竺寺

  爲侍郎馬亮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往生西方略傳》;爲職方郎中崔育才撰《觀想》一篇。

  天禧叁年(1019)

  丞相王欽若率僚屬詣天竺靈山,請講《法華》及《心佛衆生叁法如義》。

  天禧四年(1020)

  王欽若爲奏賜天竺舊名,複其寺爲教,而親爲書額。師以智者昔于天臺江上護生事白于公,因奏請西湖爲放生池,爲主上祝壽。

  乾興元年(1022)

  敕賜“慈雲”之號。章懿太後遣使赍白金百兩,命于山中爲國行忏,師爲著《金光明護國道場儀》上之。

  天聖二年(1024)

  奏請天臺教部編入大藏,並撰《教藏隨函目錄》,仁宗诏許入藏流行。

  天聖四年(1026)

  谏議胡則守郡,入山問道,爲施金造山門廊宇。

  天聖六年(1028)

  遣學徒往四明,致祭于法智。始于寺東建日觀庵,送想西方爲往生之業。

  天聖九年(1031)

  講《淨名經》,付講席于弟子祖韻。是年八月,徙居東嶺之草堂。

  明道元年(1032),六十九歲

  示寂

  崇甯叁年(1104)

  賜號法寶大師

  紹興叁十年(1160)

  特谥忏主禅慧法師,塔曰瑞光

  從遵式的一生來看,體現出宋代天臺宗的兩大趨勢:一、天臺與淨土念佛合流,二、製忏、禮忏的流行。天臺與淨土的結合,不但具有理論前提與實際需求,也有其理論淵源。天臺的性具實相理論消解了心與色、涅槃與生死的對立,因此依報世界的轉變與心的轉變顯得同等重要,“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在宋代天臺諸家獲得更爲完備的理論基礎。從實際需求來說,面對禅淨雙修的情勢,宋代天臺要得到振作與複興,尤其要與禅宗相抗衡,就必須將淨土納入自宗的理論和修行實踐中,于是以臺教消化淨土,成爲一種實際需求。[3]其實,智顗的淨土思想經過湛然轉化後,成爲宋代臺淨合流的理論淵源。智顗說《摩诃止觀》之“一行叁昧”時,只言“隨一佛方面,端坐正向”[4],而唐代湛然已解爲面向西方,專念阿彌陀佛;[5]“常行叁昧”要求行者以念阿彌陀佛、觀彌陀爲主。[6]智顗自己往生前,亦以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通過對僧史資料的調查,宋代彌陀信仰的倡導者以天臺僧侶爲多。這自然是天臺的法華叁昧有觀想彌陀的緣故。天臺僧侶之外,純粹專修淨土之僧侶已不多見。除了杭州西湖昭慶寺住持省常(959-1020)及其徒之外,特別著名的,僅有真州(今江蘇儀真)的長蘆宗赜(元佑時人)。此外還有部分禅僧及律教僧侶兼修彌陀淨土。[7]

  製忏、禮忏是天臺宗的傳統,忏法修持是天臺宗學人的重要行門。智顗對忏法的定位,是爲忏罪清淨乃至修習止觀、得證叁昧而說,爲後世留下四部忏法——《法華叁昧忏儀》、《方等叁昧忏法》、《請觀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這四部忏法,從儀軌組織或理觀思想,都是天臺忏法的核心。天臺學人都是依此修行,乃至製作忏法。趙宋時期天臺諸師所製忏法,都是依智顗所製天臺忏法的模式、事理相融等思想特色而製,且忏法中之觀心法門亦常應用“順逆十心觀”,及《摩诃止觀》所述之十境十乘觀法,以配合事儀的行持。[8]當然,宋代天臺忏法的繁榮是天臺宗應宋代社會之機的結果,宋代佛教面對“會昌法難”之後的種種困難,處于轉折時期,由“學問佛教”向“實踐佛教”轉變,從印度佛教完全轉變成中國的民衆化佛教。[9]所以,一方面天臺學者對忏法高度重視,將其擡至極其顯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則是天臺忏法與民間習俗(尤其是薦福送亡)的結合,從而爲忏法的發展奠定了世俗基礎。[10]

  遵式將其一生傾入于淨土與忏法的實踐中,並將二者有機的組合起來,成爲宋代天臺宗在信仰與修行上的典範,更對明清佛教乃至近現代佛教經忏佛事的盛行産生重大影響。

  二、慈雲遵式的忏法實踐

  慈雲遵式作爲宋代天臺忏法的實踐者,雖然他在義學上的成就不如知禮,但是他在忏法的實踐上具有重大的貢獻。自從智顗製訂四部忏法以來,經過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的動亂,天臺忏法的文獻多有散失,即使遺存下來,也有文字錯訛、文義篡改之處。因此,不同的時代在實踐法門上有新的需求,製訂新忏法也是勢在必行。另外,以忏法作爲自行化他的重要行門,需要天臺學人去推廣、弘揚。

  1、整理與製訂忏法

  遵式對天臺忏法的完善,一方面表現在對原來的天臺忏法文獻給予整理、校訂,這是對天臺忏法傳統的繼承與再诠釋。北宋時代,隨著天臺典籍的回歸,也有一批忏法文獻得以重新面世,于是整理、校勘忏法文獻成爲重要的工作,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忏法典籍基本上都是經過遵式等人整理的。

  宋初天臺教典回歸中土的史實,雖然有高麗說、日本說兩種。[11]但是,《方等叁昧行法》是日僧寂照入宋所攜,遵式記其始末于序。[12]《方等叁昧行法序》說

  山門教卷,自唐季…

《慈雲遵式的忏法實踐與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