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近現代佛教對經忏佛事的反思與批判▪P3

  ..續本文上一頁師等。他們努力恢複禅宗道場,重振禅林清規,提倡坐禅、打禅七等。因此,將經忏佛事拒之在禅宗寺院之外,來果和尚在整頓和重振揚州高曼寺家風時,明確提出凡參禅之外的一切佛事活動,如開學堂、立蓮社、學密宗、念佛、禮忏、傳戒、研教閱經、經忏焰口等,一律不許。[39]

  虛雲和尚對經忏的態度會比來果和尚顯得寬松一些。1920年,他應滇督唐繼堯之請,移錫昆明華亭寺,重興古刹,改名雲棲寺。1930年,他訂立《雲棲寺萬年簿》,其中便有一條:“諸方叢林,應付經忏規矩,不能整理,漸趨下流。此後本寺常住,如有檀越請念經、拜忏,只准在山或下院念之,除重要護法外,概不出門,致妨道業。”[40]虛雲和尚看到當時叢林中的經忏佛事的末流,因此規定只能在雲棲寺或下院念經、拜忏,不能出門做經忏,妨礙道業。所以,他強調不能私應經忏,這點與俠虛法師一樣。[41]

  虛雲和尚不但規定在特定地點念經、拜忏,而且對經忏佛事加以整治、規範。因此,他于1920年製定了《水陸法會念誦執事規約》,他對經忏佛事的宗旨進行說明:

  古之叢林,高蹈絕俗,除祝厘外,不通應酬。正爲大事未明,剪爪不暇,那肯應酬,散其道念。況且未能自度,何能度人。經雲:瑜伽一法,乃登地菩薩利生之事,非初心凡夫所宜。惟是叢林淡薄,四事供應,每虞缺乏,故不得已,乃略應念誦也。然進壇必須生道場想,對經像如對佛想。誦其文,思其義,行其事,踐其實,必使身與口合,口與心唯。不昏沈,不散亂,不懈怠,不貪利,明因果,知慚愧,兢兢業業。若是,則不期度人而自度人,不期利益而自利益。所謂人以財與我,我以法與人,等施無異,猶可權爲。若鼓鑰 而看經,舂杵碓而禮忏,身對尊像而目視他方,口誦經忏而心存別念。如是必招現前之毀謗,受未來之業報。使自利利他之法寶,反成自誤誤人之罪案,可不慎哉。[42]

  叢林本爲修行之道場,以明生死大事爲本:經忏本爲菩薩利生之方便,並非我們凡夫僧所能爲。因爲叢林生活困難,所以不得已而爲之。因此,在舉行經忏、放焰口時,應該以修行的態度來舉行。施主以錢財供養僧人,而出家人則以佛法布施,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如果在做經忏時,爲了錢財,不專心致志,僅有形式,那麼便會招來毀謗,而且未來便受苦報。所以,應該認真禮忏、放焰口,不能自誤誤人。

  而且,虛雲和尚製訂了詳細的規約,我們抄錄如下:

  一、誦經人,先日見牌上有名,即沐浴。次早誦經禮忏,須叁業志誠,口誦心唯。不得于念誦禮拜時,夾雜閑言,更不得輕狂戲笑。若誦經故意雜談戲笑者,于經忏中罰補誦;或在忏後歇息時,戲談喧嘩者,跪香。

  二、念誦時,不得回頭轉腦,看看人物,一心稱念,字字分明,不得重念。過嚴淨不至,誦過一頁方至者,罰,經忏仍須補罰。

  叁、表白人,不急遽簡略,宜一一依文,次第念誦。其鍾鼓等,亦宜莊雅,,不宜繁碎。

  四、內外香燈行人,俱要誠潔,小,心火燭,以及各壇堂中,尤宜加倍慎重。

  五、施食要一一依文,精誠結印,誦咒作觀,叁業相應。不得含糊彈舌,急促了事,白文亦然。

  六、每日按定鍾點作事,鍾到鳴鼓一通。如有不至者,罰。

  七、外六壇場均聽大壇起忏,各壇亦宜同起,不得有誤。如違者,罰。

  八、經忏及施食等,不得法事未竟,先收佛像莊嚴器物。

  九、香燭供果等,倘落地者,不得用;供過者,亦不用。

  十、上供疏菜飯食等,必熟得味,不得用幹物、生物。

  十一、法會內外人等,犯鬥爭者,因爭失威儀,不勝調伏,不服者,出院。

  虛雲和尚對佛事活動中各種執事規定了責任,而且對違背者進行懲罰,無非是爲了保證經忏佛事的莊嚴及有序,真正達到自度度人的目的。四、結語

  “經忏佛事”一直是中國佛教深入民間社會的最活躍表現。近代“經忏佛事”的盛行,導致中國佛教出現末流,並且表現出鬼神化、迷信化、商業化、形式化的弊端,不重視理論研究,不重視精神體證,導致迷信色彩過于濃厚,不能直接爲現實人生服務。

  在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思潮下,近現代佛教界、思想界對“經忏佛事”進行反思與批判。文化思想界完全否定經忏佛事的作用,要求加以完全取締。

  從佛教界來說,太虛大師對經忏佛事的態度,是讓經忏佛事回到修行的本位;同時提倡“人生佛教”改變佛教的關注對象,強調入世,注重人生。印光法師極力反對經忏佛事,指明經忏佛事的迷信因素及其負面效應,強調用念佛法門來代替一切經忏。來果和尚也是堅決取消經忏佛事。俠虛法師和虛雲和尚都是對經忏佛事進行變通,規定在寺院內進行佛事。而且,虛雲和尚通過製定規約,加強對經忏佛事的規範、整治。可見,近現代佛教對經忏佛事都是強調回歸修行的本位,而且突出經忏佛事的善巧方便,這也是值得我們在批判與整合現代佛教的佛事活動應該學習的,尤其是印光法師、虛雲和尚的作法。

  隨著太虛大師改革的失敗,中國佛教現代化無疑遭遇到重大的挫折,于是對經忏佛事的反思與批判並沒有得到深入的發展。而且,在改革開放後,在經濟大潮下,經忏佛事又得到重新的發展,與旅遊、門票成爲寺院經濟的重要來源。然而,我們對經忏佛事的反思與批判似乎也中止了。

  同時,“人間佛教”成爲佛教界的主流,強調入世、注重人生,提倡不違現實生活而行現實佛事,提倡以“人”爲本。于是,我們在思想、理論方面非常強調佛教的“人間性”,重視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另一方面,對經忏佛事的流弊卻懸而不論,加以回避與默認。

  其實,“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宗教性並行不悖,過分強調“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只是一種“變相”的慈善事業,並非佛法的本意。在高舉“人間佛教”的旗幟時,應該重視經忏佛事的宗教性功能,回歸其本有功能,重構具有人文氣息的經忏佛事。所以,弘揚與建設“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是當前“人間佛教”的重要課題。因此,在延續對經忏佛事的反思與批判的同時,應該對經忏佛事進行回歸與重構,讓它回到修行的本位以及佛法的方便。

  注釋:

  [1]葛兆光《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中國思想史》第二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66-668頁。

  [2]近代中國佛教的研究,專著有如下: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中、下),東初出版社,臺灣,1984年。

  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研究》,稻鄉出版社,臺灣,1989年。

  郭朋等《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巴蜀書社,1989年。

  高振農《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李向平《救世與救心——中國近代佛教複心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文津出版社,臺灣,1992年。

  麻天祥《佛學與人生——近代思想家的佛學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麻天祥《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子美《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于淩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江燦騰《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郭朋《太虛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何建明《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98年。

  [3]何建明《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則是這方面研究的典範,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美)郭穎頤《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雷頤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12頁。

  [5]這些觀念與思想,是中國佛教忏法受到中國固有的儒家、道教的影響。見拙文《論中國佛教忏法的理念及其現代意義》,《法音》2003年第3期,第10-12頁。

  [6]印順《中國佛教瑣談》,《華雨集》第4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72頁。

  [7] 《釋鑒稽古略續集》卷二,《大正藏》第49卷,第936頁上。

  [8]太虛《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論》,《太虛大師全書》第29冊,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1980年第3版,第42頁。除此四流之外,太虛大師尚舉一種人,不受戒、不讀經,雖居塔廟,不與佛教徒數者也。

  [9]太虛《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論》,《太虛大師全書》第29冊,第43頁。

  [10]拙著《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前言”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頁。

  [11]《張家口文史資料》第十六輯,張家口日報社1989年第1版,第243-249頁。

  [12]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商務印書館1920年第1版,第166頁。

  [13]《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複江景春居士書”,蘇州靈岩山寺1997年印行,第120-121頁。

  [14]至今爲止,在福建省福鼎市,筆者親自見到破地獄、放水燈等佛事活動,其所用法器也夾雜著民間樂器,包括所唱的很多時候用揚州小調。

  [15]ArthurF Wright,“Buddhism in ChineseHistory".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59,P 101.

  [16]範純武《近現代中國佛教與扶乩》,《圓光佛學學報》1999年第3期,第280頁。

  [17] 《七塔寺志》卷四,《中國佛寺志》第一輯第15冊,臺灣明文書局1980年版,第85頁。

  [18]章太炎、曼殊《敬告十方佛弟子啓》,載馬以君編注《蘇曼殊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19] 《浙江民政月刊》第二—蔔五期,民國十八年(1919)12月刊行。

  [20]《浙江民政月刊》第十一期,民國十七年(1918)11月刊行。有關“經忏捐”的詳情,見牧田谛亮《中國佛教史研究第二》,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年,第310-312頁。

  [21][美]郭穎頤《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雷頤譯,第25-26頁。

  [22] 《朱執信集》(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80頁。

  [23] 《獨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7頁。

  [24] 《蔡元培全集》,轉引自麻天祥《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第179頁。

  [25]李向平《救世與救心——中國近代佛教複心思潮研究》,第369頁。

  [26]詳細說明見何建明《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第178-182頁。

  [27]見何建明《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第183-202頁。

  [28]太虛《勤儉誠公》,《太虛大師全書》第35冊,第95頁。

  [29]太虛《人生佛學的說明》,《太虛大師全書》第5冊,第209頁。

  [30]太虛《佛乘宗要》,《太虛大師全書》第1冊,第225頁。

  [31]林明昌《經世佛教——太虛的新佛教運動》,《普門學報》第10期,2002年,第27頁

  [32]李四龍《人間性與宗教性》,《普門學報·讀後感》,2002年,第53頁。

  [33]鄧子美《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第167頁。

  [34]印光《靈岩寺永作十方記》,《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第148頁。

  [35]印光《南京法雲寺記》,《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第160頁。

  [36]印光《淨居寺記》,《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15頁:《菩提精舍緣起碑記》,《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31頁。

  [37]印光《複溫光熹居士書二》,《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叁,第600頁。

  [38]印光《複郭介梅書一》,《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第74頁。

  [39]成章《江蘇禅宗叁大名刹——金山寺、高曼寺、天甯寺》,《法音》1998年第5期: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91-292頁。

  [40] 《虛雲和尚法彙·規約》,《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臺北修元禅院1997年印贈,第798頁。

  [41] 《虛雲和尚法彙·規約·教習學生規約》,《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807頁。

  [42]《虛雲和尚法彙·規約·水陸法會念誦執事規約》,《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831頁。

  

《論近現代佛教對經忏佛事的反思與批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