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強調專誦《法華經》。所以,在結壇修行時,必須結兩個壇,“既依《法華》爲龍華之本,須結二壇:一爲普賢道場,一爲彌勒道場。普賢道場,令修法華忏;彌勒道場,惟發願求生內院”。[39]因此,《龍華忏儀》明顯地表現出天臺宗的色彩,而且其中摻有大量的教說;和純粹以梵唱、禮拜等行門爲主的《上生禮》之間似乎沒有直接的聯系。[40]
五、結語
在公元四世紀,隨著有關彌勒的經典的翻譯,彌勒信仰逐漸盛行,成爲中國早期最爲流行的淨土法門。所以,在南北朝之際,彌勒信仰與齋會、忏悔思想結合,出現了以彌勒爲禮拜忏悔對象的禮忏文和禮忏儀。由于六朝時代文獻的散佚,所以有關彌勒禮忏儀詳細內容無從知道,但是我們只了解到有“彌勒六時忏悔法”及龍華會。到了唐代,由于玄奘法師大力弘揚彌勒信仰,並且翻譯了《贊彌勒四禮文》,對《往生禮贊》的成立及後來的彌勒忏儀給予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在民間社會形成上生會,修持禮拜《上生禮》,敦煌寫本《上生禮》的發現,對上生會的形態提供了具體、詳細的禮儀程序。明代如惺《龍華忏儀》是依據天臺宗來製作的,所以帶有很深的宗派色彩,而且摻有大量的教說。所以,彌勒禮忏儀的演變與發展,是隨著中國佛教忏法的發展而逐漸完善,是彌勒信仰與忏悔思想、齋會相結合的産物。
注 釋:
[1]鹽入良道〈中國佛教儀禮における忏悔の受容過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1卷,第2號,1963年。
[2]廣川堯敏〈敦煌出土七階佛名經について——叁階教と淨土教との交涉〉,《宗教研究》第251號,1982年。
[3]金岡光照〈敦煌文獻より見たる彌勒信仰の一側面〉,牧田谛亮、福井文雅編《講座敦煌·7·敦煌と中國佛教》,大東出版社,東京,1984年。
[4]汪娟《敦煌禮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98年。
[5]《高僧傳》卷5,《大正藏》卷50,353b。
[6]《高僧傳》卷5,《大正藏》卷50,356c。
[7]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第186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8]見道端良秀《中國佛教と社會との交涉》第叁章〈佛教と信仰〉中“中國僧と彌勒信仰”,平樂寺書店,京都,1980年。
[9]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衆佛教信仰》,第196-20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佐藤智水〈北朝造像考〉,《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第82-8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20b。
[11] 鹽入良道〈中國佛教儀禮における忏悔の受容過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1卷,第2號,第733頁,1963年。
[12] 《出叁藏記集》卷12,《大正藏》卷55,91a。
[13]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大正藏》卷12,188c。
[14] 《法苑珠林》卷16,《大正藏》卷53,402a。其中,“是諸人等皆于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來付我”,道世誤爲“《上生經》雲”,其實是出自鸠摩羅什譯的《彌勒下生成佛經》,見《大正藏》卷14,424c。又雲:“自晉代之末,始傳斯經”,應當也是指鸠摩羅什譯的《下生經》(402-412),因爲最早的《下生經》譯本是由竺法護在公元303年譯出,而《上生經》則在公元455以後才譯出,都稱不上是“晉代之末”。見汪娟《敦煌禮忏文研究》,第277頁。
[15] 《出叁藏記集》卷12,《大正藏》卷55,92b、86a。
[16] 《廣弘明集》卷28,《大正藏》卷52,324b。
[17]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第3卷,關世謙譯,第184頁,佛光出版社,高雄,1986年。
[18] 船山徹〈六朝時代における菩薩戒の受容過程——劉宋·南齊お中心に〉,《東方學報》第67冊,第64頁,1995年。
[19] 鹽入良道〈忏悔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7卷,第2號,第53頁,1959年。
[20] 有關玄奘法師的彌勒信仰,請參考汪娟〈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系〉,《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第192-231頁,1992年。
[21] 《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大正藏》卷50,219a。
[22] 《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10,《大正藏》卷50,277a。
[23] 《諸經要集》卷1,《大正藏》卷54,7a。
[24] 汪娟〈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系〉,《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第196頁,1992年。
[25] 《法苑珠林》卷16,《大正藏》卷53,403c-404a。
[26]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18c。
[27] 廣川堯敏〈禮贊〉,牧田谛亮、福井文雅編《講座敦煌·7·敦煌と中國佛教》,第445頁,大東出版社,東京,1984年。
[28] 汪娟《敦煌禮忏文研究》,第235-288頁,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98年。
[29] 廣川堯敏〈敦煌出土七階佛名經について——叁階教と淨土教との交涉〉,《宗教研究》第251號,第95頁,1982年。
[30] 《下生經》一般指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失名譯《佛說彌勒來時經》、鸠摩羅什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義淨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等五部經典。
[31] 《佛祖統紀》卷28,《大正藏》卷49,282b。
[32] 《畫彌勒上生幀記》說:“南贍部州,大唐國東都香山寺居士,太原人白樂天。年老病風。因身有苦,遍念一切惡趣衆生,願同我身,離苦得樂。由是命繪事按經文,仰兜率天宮,想彌勒內衆,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養之。一禮一贊,所生功德,若我老病苦者,皆得如本願焉。本願雲何?先是樂天,歸叁寶、持十齋、受八戒者,有年歲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發願,願當來世,與一切衆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終成無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證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願也。慈氏在上,實聞斯言。言訖作禮,自爲此記,時開成五年(840)叁月日記。”《全唐文》卷676,第305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3] 《全唐文》卷677,第3064-3065頁。《四部叢刊初編》第41冊,第340頁,內容有所不同,如《叢刊初編》中爲“八十人”、“內外衆一鋪”、“同生願”等。
[34] 知禮著有《金光明最勝忏儀》、《大悲忏儀》、《修忏要旨》;遵式稱爲慈雲忏主,撰有《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志磬撰有《水陸道場儀軌》,元照撰有《蘭盆獻供儀》。
[35] 《得遇龍華修證忏儀》卷1,《新卍續藏經》卷74,599c。
[36] 《得遇龍華修證儀忏》卷4,《新卍續藏經》卷74,618b。
[37] 《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46,950a。
[38] 《得遇龍華修證儀忏》卷2,《新卍續藏經》卷74,607a。
[39] 《得遇龍華修證儀忏》卷2,《新卍續藏經》卷74,603a。
[40] 汪娟前揭書,278頁。
《論彌勒禮忏儀的演變與發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