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与发展▪P2

  ..续本文上一页若昼若夜,心心相续,无暂休废。从翻《大般若》讫后,即不复翻译,唯

  行道礼忏。[21]

  玄奘的弥勒信仰主要基于本身的信仰与学统,而且他在西行求法过程中得到多次的感应,更加坚固了他的信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对他临终的情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因从寺众及翻经大德并门徒等,乞欢喜辞别云:玄奘此毒身,深可厌

  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

  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

  提……复口说偈教傍人云: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顔;

  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22]

  玄奘的信仰不仅以上升兜率内院为终极目的,而且还要随同弥勒下生广作佛事,这正是大乘菩萨积极入世的精神。因此,玄奘“法师一生已来常作弥勒业”[23],根据文献的记载,玄奘的“弥勒业”有译经、礼忏、发愿、造塔、造像、洗浴众僧、给施贫人、功德回向等。[24]

  最引人注意的是,他除了说偈教人念诵外,并译有《赞弥勒四礼文》,保存在《法苑珠林》卷十六中,全文如下:

  赞弥勒四礼文,玄奘法师依经翻出

  至心归命当来弥勒佛

  诸佛同证无为体,真如理实本无缘,为诱诸天现兜率,其犹幻士出众形。

  元无人马迷将有,达者知幻未曾然,佛身本净皆如是,愚夫不了谓同凡。

  知佛无来见真佛,于兹必得永长欢,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佛有难思自在力,能以多刹内尘中,况今现处兜率殿,师子床上结跏坐。

  身如檀金更无比,相好宝色曜光晖,神通菩萨皆无量,助佛扬化救含灵。

  众生但能至心礼,无始罪业定不生,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当来弥勒佛

  慈尊宝冠多化佛,其量超过数百千,此土他方菩萨会,广现神变宝窗中。

  佛身白毫光八万,常说不退*轮因,众生但能修福业,屈伸臂顷值慈尊。

  河沙诸佛由斯现,况我本师释迦文,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诸佛常居清净刹,受用报体量无穷,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

  众生视之无厌足,令知业果现阎浮,但能听经勤诵法,逍遥定往兜率宫。

  三途于兹必永绝,将来同证一法身,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25]

  根据以上的内容,我们推测玄奘依《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而译成偈文,如第一礼的内容,其实应该是经中所说:“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26]

  《赞弥勒四礼文》将礼拜与赞叹结合起来,而且在每一礼的前面都是“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最后是“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总共四礼。《赞弥勒四礼文》的形式,使我们想起了善导《往生礼赞偈》的形式,每一礼的前面是“南无至心归命西方阿弥陀佛”,最后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根据敦煌《往生礼赞偈》的写本,广川尧敏先生认为善导撰述当时各偈头的“南无”是没有,是在智升以后付加的,智升《集诸经礼忏仪》所收的《往生礼赞偈》各偈头便没有“南无”。 [27]所以,我们想善导在长安撰写《往生礼赞》时模仿了《赞弥勒四礼文》的形式,从而为《往生礼赞偈》的成立提供了新的证据。

  唐、五代时期,弥勒礼忏仪制作由于数据的限制,一直难以真正的了解。但是,由于敦煌遗书的发现,在敦煌写本中,保存有三件《上生礼》的写本:S.5433、S.4451、P.3840,并且汪娟博士已经作过很好的校录、研究,对我们进一步探讨弥勒礼忏仪都提供了很好的数据与参考。[28]《上生礼》的仪轨次序大致可以分为:请佛、叹佛、礼慈氏、志心忏悔、志心发愿、念慈氏、处世界梵、回向、三归依、慈氏上生偈、诸行无常偈、如来涅槃偈等项,其中并间以七个禁咒。广川尧敏先生对《上生礼》与《七阶礼忏文》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组织、结构完全一致,只是将按照弥勒教法而改写忏文,如把敬礼七阶诸佛改为“礼弥勒”,“六时无常偈”改为“慈氏上生偈”。[29]所以,《上生礼》的制作是按照当时佛教界通行的忏仪而形成的。而且在《上生礼》中,“礼慈氏”中有和声“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国”,念慈氏菩萨也是四会,所以整个形式与《赞弥勒四礼文》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上生礼》主要是根据《上生经》中揭示的修持方法,构成了一套求生兜率内院的礼忏仪式,但是偈文歌赞中也包括了信众对《下生经》中所说龙华三会、弥勒授记的愿望。因此,《上生礼》和《上生经》、《下生经》[30]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汪娟博士的研究,《上生礼》的成立在第八世纪中叶之后,大约流行九、十世纪。《上生礼》应该是民间结上生会时所用的一种忏仪,和宋、齐的龙华会有无关联,目前仍不得而知。据《佛祖统纪》所说,白居易曾“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愿当来世必生兜率”。[31]另外,白居易曾经作《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与《画弥勒上生帧记》[32],《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中说:

  南赡部州,大唐国东都长寿寺大苾刍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与

  优婆塞士良、惟俭等八十一人,以太和八年(834)夏受八戒、修十善、

  设法供、舍净财,画兜率陀天宫弥勒菩萨上生内众一铺,眷属围绕,相好

  庄严。于是嵩等曲躬合掌,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

  近供养。……有弥勒弟子乐天,同是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

  世尊足下,致敬无量,而说赞曰:百四十心,合为一诚;百四十口,发同

  一声。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33]

  白居易于太和八年(834)上生会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画弥勒上生像一铺;后来于开成五年(840),自己于弥勒上生像前重新发愿证明。这说明在九世纪时,洛阳长寿寺曾举办过上生会的活动,在其它地区恐怕也不乏有结上生会的情形,而《上生礼》当即民间结上生会时所使用的一种礼忏仪。

  四、明代如惺《得遇龙华修证忏仪》

  宋代为忏法的全盛时代,当时天台巨匠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东湖志磬等,都继承智顗的遗法,认为礼忏是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所以专门从事礼忏,并且制作了许多忏法。[34]到了明代,举行忏法仪式成为僧团的重要行事之一。在《上生礼》之后,明代如惺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撰成《得遇龙华修证忏仪》(以下简称《龙华忏仪》),是弥勒礼忏仪中最为完善的忏仪。

  如惺是天台宗的僧人,所以他的《龙华忏仪》是按照天台忏法仪轨而制作。他依据“诸大乘经及《法住记》”,劝人修行十二方便:

  第一开发正信,第二广求良友,第三严持戒律,第四发菩提心,第五

  明结坛仪,第六礼请三宝,第七忏悔往罪,第八专诵法华,第九三宝福田,

  第十总观兜率,第十一别观龙华,第十二念一实相。[35]

  而如鉴〈龙华忏仪跋语〉中说:“万历丙午岁,天台慈云忏主幻为惺公,按《观弥勒上生》等经,集《龙华忏仪》四卷,列十二门”[36],所以,《龙华忏仪》的主要经典依据是《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和《法住记》。

  但是,在《龙华忏仪》“第十一别观龙华”中对于弥勒成佛,引用了诸经不同的记载,如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失译《弥勒来时经》、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所以,《龙华忏仪》的撰述,其实参考了所有有关弥勒的经典。《法住记》全称《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主要是记载十六罗汉及其眷属名称与住处、正法住世的时限,最后说明了弥勒下生的情形,劝当来众生修弥勒胜因,亲近逢事弥勒。

  在《龙华忏仪》的十二方便中,第一开发正信、第二广求良友、第三严持戒律、第四发菩提心是忏仪行前的基础,阐明弥勒信仰的殊胜、弥勒忏仪的助缘、行者必须具备的根机。同时,《龙华忏仪》的仪轨次第都是按照《法华三昧忏仪》而制作,只是在一些仪轨中添加了有关弥勒信仰的因素。下面,我们将两者的仪轨进行一些比较,列表如下:

  《龙华忏仪》 《法华三昧忏仪》[37]

  第五明结坛仪 一者严净道场

  第六请礼三宝 二者净身

  第七忏悔往罪 三者三业供养

  第八专诵法华 四者奉请三宝

  第九三宝福田 五者赞叹三宝

  第十总观弥勒 六者礼佛

  第十一别观龙华 七者忏悔

  第十二念一实相 八者行道旋绕

  九者诵法华经

  十者思惟一实境界

  《龙华忏仪》的“第九三宝福田”是依《法住记》,第十总观弥勒是观想弥勒的上生,第十一别观龙华是观想弥勒的下生,这是《龙华忏仪》所特有的。除此之外,则与《法华三昧忏仪》相同,即使所用的语句都十分相似,限于篇幅关系,不再一一比较。

  《龙华忏仪》不仅在仪轨上按照天台忏法的次第,而且在忏仪中偏重《法华经》,所以第八是“专诵《法华》”,如惺强调专诵《法华》有三种原因:

  一者,龙华如海,殊途同归,一何择焉?第恐行人志趣不一,所适靡

  定,所以散善日驰,则精一之心荡矣。且令制心一缘,如射望的,工成一

  片,道体易彰。二者,《法华》自曰经王,孰能超胜?三者此因首因弥勒

  示疑,终则普贤劝发。[38]

  如惺从天台宗的立场出发,认为《法华经》与弥勒菩萨有很深的因缘,并且《法华经》是诸经之王…

《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与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