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彌勒禮忏儀的演變與發展▪P2

  ..續本文上一頁若晝若夜,心心相續,無暫休廢。從翻《大般若》訖後,即不複翻譯,唯

  行道禮忏。[21]

  玄奘的彌勒信仰主要基于本身的信仰與學統,而且他在西行求法過程中得到多次的感應,更加堅固了他的信仰。

  《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十對他臨終的情形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因從寺衆及翻經大德並門徒等,乞歡喜辭別雲:玄奘此毒身,深可厭

  患,所作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睹史多

  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

  提……複口說偈教傍人雲: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顔;

  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衆,願舍命已,必生其中。[22]

  玄奘的信仰不僅以上升兜率內院爲終極目的,而且還要隨同彌勒下生廣作佛事,這正是大乘菩薩積極入世的精神。因此,玄奘“法師一生已來常作彌勒業”[23],根據文獻的記載,玄奘的“彌勒業”有譯經、禮忏、發願、造塔、造像、洗浴衆僧、給施貧人、功德回向等。[24]

  最引人注意的是,他除了說偈教人念誦外,並譯有《贊彌勒四禮文》,保存在《法苑珠林》卷十六中,全文如下:

  贊彌勒四禮文,玄奘法師依經翻出

  至心歸命當來彌勒佛

  諸佛同證無爲體,真如理實本無緣,爲誘諸天現兜率,其猶幻士出衆形。

  元無人馬迷將有,達者知幻未曾然,佛身本淨皆如是,愚夫不了謂同凡。

  知佛無來見真佛,于茲必得永長歡,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佛有難思自在力,能以多刹內塵中,況今現處兜率殿,師子床上結跏坐。

  身如檀金更無比,相好寶色曜光晖,神通菩薩皆無量,助佛揚化救含靈。

  衆生但能至心禮,無始罪業定不生,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當來彌勒佛

  慈尊寶冠多化佛,其量超過數百千,此土他方菩薩會,廣現神變寶窗中。

  佛身白毫光八萬,常說不退*輪因,衆生但能修福業,屈伸臂頃值慈尊。

  河沙諸佛由斯現,況我本師釋迦文,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諸佛常居清淨刹,受用報體量無窮,凡夫肉眼未曾識,爲現千尺一金軀。

  衆生視之無厭足,令知業果現閻浮,但能聽經勤誦法,逍遙定往兜率宮。

  叁途于茲必永絕,將來同證一法身,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25]

  根據以上的內容,我們推測玄奘依《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而譯成偈文,如第一禮的內容,其實應該是經中所說:“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26]

  《贊彌勒四禮文》將禮拜與贊歎結合起來,而且在每一禮的前面都是“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最後是“願共諸衆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總共四禮。《贊彌勒四禮文》的形式,使我們想起了善導《往生禮贊偈》的形式,每一禮的前面是“南無至心歸命西方阿彌陀佛”,最後是“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根據敦煌《往生禮贊偈》的寫本,廣川堯敏先生認爲善導撰述當時各偈頭的“南無”是沒有,是在智升以後付加的,智升《集諸經禮忏儀》所收的《往生禮贊偈》各偈頭便沒有“南無”。 [27]所以,我們想善導在長安撰寫《往生禮贊》時模仿了《贊彌勒四禮文》的形式,從而爲《往生禮贊偈》的成立提供了新的證據。

  唐、五代時期,彌勒禮忏儀製作由于數據的限製,一直難以真正的了解。但是,由于敦煌遺書的發現,在敦煌寫本中,保存有叁件《上生禮》的寫本:S.5433、S.4451、P.3840,並且汪娟博士已經作過很好的校錄、研究,對我們進一步探討彌勒禮忏儀都提供了很好的數據與參考。[28]《上生禮》的儀軌次序大致可以分爲:請佛、歎佛、禮慈氏、志心忏悔、志心發願、念慈氏、處世界梵、回向、叁歸依、慈氏上生偈、諸行無常偈、如來涅槃偈等項,其中並間以七個禁咒。廣川堯敏先生對《上生禮》與《七階禮忏文》進行比較,指出兩者的組織、結構完全一致,只是將按照彌勒教法而改寫忏文,如把敬禮七階諸佛改爲“禮彌勒”,“六時無常偈”改爲“慈氏上生偈”。[29]所以,《上生禮》的製作是按照當時佛教界通行的忏儀而形成的。而且在《上生禮》中,“禮慈氏”中有和聲“願共諸衆生,往生彌勒國”,念慈氏菩薩也是四會,所以整個形式與《贊彌勒四禮文》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上生禮》主要是根據《上生經》中揭示的修持方法,構成了一套求生兜率內院的禮忏儀式,但是偈文歌贊中也包括了信衆對《下生經》中所說龍華叁會、彌勒授記的願望。因此,《上生禮》和《上生經》、《下生經》[30]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根據汪娟博士的研究,《上生禮》的成立在第八世紀中葉之後,大約流行九、十世紀。《上生禮》應該是民間結上生會時所用的一種忏儀,和宋、齊的龍華會有無關聯,目前仍不得而知。據《佛祖統紀》所說,白居易曾“勸一百四十八人結上生會,行念慈氏名,願當來世必生兜率”。[31]另外,白居易曾經作《畫彌勒上生幀贊並序》與《畫彌勒上生幀記》[32],《畫彌勒上生幀贊並序》中說:

  南贍部州,大唐國東都長壽寺大苾刍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與

  優婆塞士良、惟儉等八十一人,以太和八年(834)夏受八戒、修十善、

  設法供、舍淨財,畫兜率陀天宮彌勒菩薩上生內衆一鋪,眷屬圍繞,相好

  莊嚴。于是嵩等曲躬合掌,焚香作禮,發大誓願,願生內宮,劫劫生生親

  近供養。……有彌勒弟子樂天,同是願,遇是緣,爾時稽首當來下生慈氏

  世尊足下,致敬無量,而說贊曰:百四十心,合爲一誠;百四十口,發同

  一聲。仰慈氏形,稱慈氏名,願我來世,一時上生。[33]

  白居易于太和八年(834)上生會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畫彌勒上生像一鋪;後來于開成五年(840),自己于彌勒上生像前重新發願證明。這說明在九世紀時,洛陽長壽寺曾舉辦過上生會的活動,在其它地區恐怕也不乏有結上生會的情形,而《上生禮》當即民間結上生會時所使用的一種禮忏儀。

  四、明代如惺《得遇龍華修證忏儀》

  宋代爲忏法的全盛時代,當時天臺巨匠四明知禮、慈雲遵式、東湖志磬等,都繼承智顗的遺法,認爲禮忏是修習止觀的重要行法,所以專門從事禮忏,並且製作了許多忏法。[34]到了明代,舉行忏法儀式成爲僧團的重要行事之一。在《上生禮》之後,明代如惺于萬曆叁十四年(1606)撰成《得遇龍華修證忏儀》(以下簡稱《龍華忏儀》),是彌勒禮忏儀中最爲完善的忏儀。

  如惺是天臺宗的僧人,所以他的《龍華忏儀》是按照天臺忏法儀軌而製作。他依據“諸大乘經及《法住記》”,勸人修行十二方便:

  第一開發正信,第二廣求良友,第叁嚴持戒律,第四發菩提心,第五

  明結壇儀,第六禮請叁寶,第七忏悔往罪,第八專誦法華,第九叁寶福田,

  第十總觀兜率,第十一別觀龍華,第十二念一實相。[35]

  而如鑒〈龍華忏儀跋語〉中說:“萬曆丙午歲,天臺慈雲忏主幻爲惺公,按《觀彌勒上生》等經,集《龍華忏儀》四卷,列十二門”[36],所以,《龍華忏儀》的主要經典依據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和《法住記》。

  但是,在《龍華忏儀》“第十一別觀龍華”中對于彌勒成佛,引用了諸經不同的記載,如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鸠摩羅什譯《彌勒下生成佛經》、《彌勒大成佛經》、失譯《彌勒來時經》、義淨譯《彌勒下生成佛經》。所以,《龍華忏儀》的撰述,其實參考了所有有關彌勒的經典。《法住記》全稱《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主要是記載十六羅漢及其眷屬名稱與住處、正法住世的時限,最後說明了彌勒下生的情形,勸當來衆生修彌勒勝因,親近逢事彌勒。

  在《龍華忏儀》的十二方便中,第一開發正信、第二廣求良友、第叁嚴持戒律、第四發菩提心是忏儀行前的基礎,闡明彌勒信仰的殊勝、彌勒忏儀的助緣、行者必須具備的根機。同時,《龍華忏儀》的儀軌次第都是按照《法華叁昧忏儀》而製作,只是在一些儀軌中添加了有關彌勒信仰的因素。下面,我們將兩者的儀軌進行一些比較,列表如下:

  《龍華忏儀》 《法華叁昧忏儀》[37]

  第五明結壇儀 一者嚴淨道場

  第六請禮叁寶 二者淨身

  第七忏悔往罪 叁者叁業供養

  第八專誦法華 四者奉請叁寶

  第九叁寶福田 五者贊歎叁寶

  第十總觀彌勒 六者禮佛

  第十一別觀龍華 七者忏悔

  第十二念一實相 八者行道旋繞

  九者誦法華經

  十者思惟一實境界

  《龍華忏儀》的“第九叁寶福田”是依《法住記》,第十總觀彌勒是觀想彌勒的上生,第十一別觀龍華是觀想彌勒的下生,這是《龍華忏儀》所特有的。除此之外,則與《法華叁昧忏儀》相同,即使所用的語句都十分相似,限于篇幅關系,不再一一比較。

  《龍華忏儀》不僅在儀軌上按照天臺忏法的次第,而且在忏儀中偏重《法華經》,所以第八是“專誦《法華》”,如惺強調專誦《法華》有叁種原因:

  一者,龍華如海,殊途同歸,一何擇焉?第恐行人志趣不一,所適靡

  定,所以散善日馳,則精一之心蕩矣。且令製心一緣,如射望的,工成一

  片,道體易彰。二者,《法華》自曰經王,孰能超勝?叁者此因首因彌勒

  示疑,終則普賢勸發。[38]

  如惺從天臺宗的立場出發,認爲《法華經》與彌勒菩薩有很深的因緣,並且《法華經》是諸經之王…

《論彌勒禮忏儀的演變與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