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的忏悔觀▪P3

  ..續本文上一頁引起的問題,也適應、淨化了世俗“水淨”的迷妄行爲在“大乘佛法”興起中發展起來。而且,這樣忏悔從修行與持戒的“前行”,轉變成“正行”,于是隨著有“五悔”思想的産生。

  最早出現念佛禮佛而忏除業障的,是《叁品經》,代表原始重信的法門。《叁品經》的內容是忏悔、隨喜、勸請,因爲沒有說“理忏”,所以成立于《小品般若經》以前。“忏悔”中說罪業隨心、空不可得的“理忏”,是受到了《小品般若經》的影響。如《法鏡經》中說:

  所以應該稽首十方諸佛,亦應該象諸佛本生修菩薩道而修行,發廣大的誓願,祝願一切衆生成就佛法的功德,如此思念,爲一切衆生感到歡喜。所以,在白天叁時、夜晚叁時,念誦《叁品經》,對于一切前世所造作的惡業,自己能夠誠心悔過,改往修來,祈求一切諸佛,能夠悲愍感念衆生。

  這是現存最古的文獻,“叁品”是作爲廣義的忏悔。對十方諸佛忏悔、悔過,其結果當然除罪惡而得清淨,從而生起歡喜、祝福,而且能夠請佛久住和請轉*輪。從此出發,形成了叁悔、四悔、五悔這種獨特的忏悔法門。

  在佛法中,“有罪當忏悔,忏悔則安樂”,在僧伽中,只是忏悔現在所違犯的,以免障礙聖道的修行。所以,忏悔只是心生悔意,承認錯誤,接受僧伽的處分,可以稱爲“作法忏”。就是善力大了,善業成熟感果而惡業不受報了。所以,忏悔無始以來的業障法門,是原始佛法所沒有的。而大乘的忏悔法,是忏悔無始以來的一切惡業。業有“定業”和“不定業”之分,說一切有部的譬喻師說:“一切業都可以轉變,乃至無間業亦可以轉變”;大乘忏悔法,五無間等定業,是可以悔除的,與譬喻師的思想相通。

  從《叁品經》開始,《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菩薩藏經》、《舍利弗悔過經》、《大乘叁聚忏悔經》等依次展開。龍樹菩薩的忏悔思想便是繼承初期大乘佛教而來的,在《十住毗婆沙論》“除業品”中,以引用《菩提資糧論》的偈頌爲中心,並加以注釋。另外,忏悔、隨喜、勸請、回向則引用了《般若經》。同時,《十住毗婆沙論》的忏悔文,與《菩薩藏經》非常相似。因此,《十住毗婆沙論》是依諸經而展開的。

  龍樹菩薩將“忏悔”置于修學的“方便道”,如《十住毗婆沙論》“除業品”開頭,龍樹菩薩認爲求佛道的“方便道”,除了憶念、稱名、禮敬以外,還應該在諸佛面前忏悔、勸請、隨喜、回向,忏悔法門畢竟只是修行的方便,這是佛教實踐體系所共同的。《十住毗婆沙論》現唯存于漢傳佛教文獻中,印度、西藏未見此論,對中國佛教影響極大,天臺忏法的“五悔”即是依《十住毗婆沙論》的“四悔”而成立的。

  忏悔,是要向佛及衆僧前舉行的。但釋尊已經涅槃了,因此忏悔缺乏佛及聖僧的證明,因此十方佛現在的信仰,爲忏悔展開新的方式。身、口、意所造惡業,無論是自作、教他作或隨喜作,本應受現報、生報或後報,受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系縛,墮入叁惡道受苦,但是發願今生對諸佛菩薩發露忏悔,不敢覆藏,從而能夠不入惡道。

  勸請,包括兩種:一者,見佛將入涅槃,勸請住世,利益衆生;二者,見佛初成正覺,勸請轉*輪,度諸衆生。所以,“五悔”的“勸請”包括普賢十大行願的“請轉*輪”和“請佛住世”。

  印度的傳統理想,是轉輪聖王出世,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人民安樂,聖王以輪寶號令天下,所向披靡,無堅不摧。佛陀依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解脫一切衆生出離生死痛苦,佛法能夠摧毀衆生的一切煩惱,所以稱爲“轉*輪”。我們的生命本質是痛苦的,無論我們有多少財富,身體如何強壯,如果沒有斷除生命痛苦的根本——無明、煩惱,則仍然無法解脫痛苦。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發現自己所證悟的真理,世間的衆生很難接受,准備入滅。幸好大梵天王祈請佛陀宣說法要,佛陀慈悲,才開始說法度衆生。

  佛教強調宣講佛法,必須有“請法”,即“請轉*輪”。從衆生的心理來說,對于自己付出越多的東西,得到的會越珍惜。經過虔誠的請求,才會對無上佛法生起恭敬心,所以“請法”是我們自己要培養對法的尊重與恭敬之心。當年,二祖慧可,到嵩山少室峰向菩提達摩求道。達摩靜凝面壁,不爲所動,二祖于是在大雪紛飛的庭院前,以利刀斷除左臂,以表示求法的決心。達摩看慧可意志如此堅定,便准請收爲弟子,後世遂稱爲“斷臂求法”。經過真心、誠心的陶冶,對佛法的義理才能在心性上産生作用。

  同時,因爲請轉*輪,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佛法,佛法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播。2005年7月,我到新加坡時,新加坡佛教總會請我到監獄弘揚佛法。新加坡佛總一直致力于慈善事業,以福利社會人群爲宗旨,佛總屬下的慈善組人員到監獄、戒毒所、軍人拘留所,開示佛法,作集體輔導或個人輔導,爲淨化人心、穩定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同時,這些人員聽聞佛法後,能夠更好地改往修來,生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當然,有心去弘揚佛法,不僅需要熱心、慈悲心,更需要方便善巧。社會在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大衆的心態更是千差萬別,必須有足夠的方便與智慧,才能度化衆生。

  佛陀出現于世,示現說法,才有佛法在世間的流傳。娑婆世界的釋迦佛陀雖然涅槃了,但是十方世界仍然有無量的諸佛在說法,因此需要虔誠請十方諸佛說法,這就是“請佛說法”。同時,在現實世界,善知識能夠開導衆生,所以必須請善知識住世,如法依止善知識。同時,“佛陀”的意思是覺悟,佛和衆生的差別,只在于迷悟之間。若能當下念念不迷,也同樣是在請佛住世。

  隨喜,是隨順、贊歎他人所作善行、功德和成就。任何人作利益衆生之事,我們都應由衷地歡喜贊歎。以清淨心隨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善心。修行的成就,來自衆生的心靈,發凡夫心行善,只能積累人天福報;發菩提心利他,才能成就佛菩薩的品質。我們要對別人心生歡喜,是很不容易的。凡夫因爲我執煩惱,只希望自己成就或得到利益,很容易對別人的成就或善行,心生嫉妒。只有破除我執,我們才能無私地隨喜別人,無我地贊歎他人。

  隨喜不僅內心的認同與語言的贊歎,更包括積極的學習行動,只有積極參與,才能真正由衷的隨喜。所以,隨喜不是“口頭主義”,不是凡事只出口,“心動還需要行動”,這才是隨喜的真意。隨喜佛菩薩的功德,就是學習佛菩薩的發心、願行,學習他們爲成就一切智慧、爲追求真理和解脫,精進不懈地修福、修慧,甚至不惜以生命爲代價。佛陀在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中,無數次爲法舍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求法僧們經過多少努力,跋涉荒無人煙的沙漠,露宿風餐,才能佛法一點點地傳到中國。現代人追求享受,缺乏吃苦的精神,所以身爲佛弟子,應該隨喜佛菩薩的功德,克服我們的凡夫心,以此作爲修學的入手處。

  佛陀的功德是究竟圓滿的,即使是佛陀的聖物,即菩提樹、金剛座,尤其是佛陀的舍利,更是佛弟子崇拜的對象。如中國的佛牙舍利、佛指舍利到緬甸、泰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地區巡展時,朝拜者數百萬,這說明佛陀功德的感召力。所以,我們隨喜佛菩薩的發心與功德,就是要把自己的心融入佛菩薩的境界中,從而把佛菩薩的發心變成自己的發心,將佛菩薩的願行變成自己的願行。“行動才是真正的心動”,身、口、意叁者隨喜,才是真正的隨喜。

  “回向”是叁業所修一切諸善,盡回施法界一切衆生,同證菩提。我們的清淨心本如虛空,浩瀚遼闊,衆生因我執系縛,而局限于自我的存在範疇之中。而修行正是要破除一切界限,恢複本然的清淨心。一滴水只投入大海,才不會幹枯;我們的一點小小成就,放在一切衆生中,才能獲得增長。

  “發願”代表我們生命的積極向上的根本力量,具有無限的威力,可以引導我們成就最高尚的品質。諸佛菩薩依諸誓願而成正覺,衆生修習也應該發起真切、猛利的菩提心,才能成爲真正的佛子,乃至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

  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之所以都可以稱爲“悔”,宋代知禮《修忏要旨》指出,因爲都能滅除罪業。勸請能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喜能滅嫉他修善之愆,回向能滅倒求叁界之心,發願能滅修行退志之過。《摩诃止觀》卷七下強調,日夜六時行此忏悔,破大惡業罪,勸請破謗法罪,隨喜破嫉妒罪,回向破爲諸有罪,順空無相願,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而且,天臺忏法以“五悔”爲修法華行的助行,從初五品位到等覺位,每一位次都必須勤行五悔方便,最終成就止觀。

  

《大乘佛教的忏悔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