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影响下,人都希望通过改善过去的业力,而改变现在的一切,于是便有忏悔宿业思想的产生。
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又没有宿命通,我们很难了解到自己的过去作过了哪些恶事,于是便忏悔由身、口、意所产生的一切罪业。生命是流转不已的网络,我们的恶业亦是无有穷尽,这就是无始以来所作的恶业,成为忏悔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一切恶业,不外乎贪、嗔、痴烦恼所引发,依身、语、意而造作,所以在十方佛前,就这样地发露陈说——忏悔了。
《佛说舍利弗悔过经》记载了初期大乘的忏悔法,发露陈说自己无始以来的恶业,其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是五逆罪加上“毁谤正法”,佛法是众生解脱生死烦恼的明灯,毁谤佛法则断除众生的慧命,所以其罪过非常重。毁谤佛法有两种情况:一、法说非法,非法说法,颠倒佛法与非佛法,使众生眼目不明;二、对佛法生起高低、好坏的分别心,佛法是对治法,应病与药,不存在高低、好坏。如佛法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乘),若修学声闻乘,赞叹声闻乘,而说大乘非佛说,即是谤法。若学大乘而呵斥小乘,认为不应该学,也同属谤法罪。若人只重持戒而废定慧,或重定而废戒慧,或重慧而废戒定,有所偏废,劝人不要学,都是谤法。换言之,只学一种修行法门,而轻慢其他的,认为不应该学,学了没有用,都是谤法。若只一法门就够了,何以佛陀要说八万四千法门?重一法而轻其他法门,令众生生颠倒解,走入歧途,瞎众生眼目,故成无间狱重罪。
二、对十不善业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这是世间共同的恶业。十不善业是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而产生十种基本的负面行为,身体造作杀生、偷盗、邪淫,而在语言方面则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在思想方面则有贪欲、嗔恚、邪见。而自己造作十不善业,或者教他人造恶业,或者看见他人造业而心生欢喜,这些都是生命的负面行为。
生命是一种相续流转的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反省觉察往昔以来,因为受到贪、嗔、痴烦恼的影响,身、口、意三业造作无量无数的恶业。其实,烦恼就像电脑的病毒一样,一旦发作起来,会影响乃至破坏整个系统的运转。而且最可怕的是,烦恼还能不断地增强而且影响我们生命的质量,干扰其它心理活动。当我们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影响时,所有的思想与行为都会涂抹上这种色彩。如我们贪恋某种境界,如果没有得到它,便会一直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贪心。
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缘起的过程,即是具有依存性的存在。思想与行为如果能够离开烦恼的染污,而自然清净。但是,生命的现实存在是一种情绪的存在,而且是贪、嗔、痴烦恼一直影响着,于是不自觉地被其主宰并且染污。因为贪,会导致谋财害命(杀)、偷盗抢劫(盗)、好色邪淫(淫)、诈骗钱财(妄)等行为。同样,嗔和痴也会引发杀、盗、淫、妄。由此可见,一切犯罪行为皆源于贪、嗔、痴。要杜绝社会犯罪现象,必须从改善人心下手,否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
如嗔恚是我们最经常出现的负面情绪,“嗔恚”两字经常连在一起,但佛陀分开解释:“嗔”是马上发脾气,表现于外;“恚”是自己生闷气,对人事不顺眼、不高兴,就放在心里钻牛角尖,以致产生心理病态。
有的人容易发脾气,但发过了就算了;而“恚”就不同了,气闷在心里,比“嗔”还痛苦,往往事过境迁之后,却愈想愈不甘心,内心便蕴酿了种种恶业。
所以,忏悔我们的嗔恚心就是要时时调伏我们的心,凡事都看淡一点,有什么事过了就要想开,不要累积在心里,打了结,要再解开就很麻烦。一旦成了心结,谁能帮我们解呢?唯有自己多了解真理,看清人情世事,才有办法,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三、在宗教生活层面,如出家人偷盗信徒供养佛塔的物品,或者偷盗常住物,不能严持净戒,违背师父、上座等的教导,这些行为都会障碍解脱道上的提升,所以必须忏悔。另外,便是对三宝缺乏恭敬心,而不能随顺佛法,这些都是属于宗教生活的负面行为。
按照佛教的时空观与佛陀观,现在十方世界有佛,所以向十方佛发露忏悔。自己虽见不到十方佛,十方佛是知者见者,知道自己的罪恶,自己的发露,也能受自己的忏悔。在《佛说舍利弗悔过经》中,忏悔是希望能够净除业障,过去的罪恶在现世能够轻受,以后不墮三恶道,不生八难,能在人间(天上)修学佛道。
从忏悔的原本意义上说,主要是对业障而言。但是,在六时忏悔的流行中,忏悔有了进一步的扩张,不再限于业障了。忏悔的功能是消除一切修行解脱道上的障碍,如《大乘三聚忏悔经》所说的烦恼障、众生障、法障、转后世障,这样忏悔便不是简单的发露、说罪。另一方面,这些障碍是业障的延伸,众生障即是异熟报障,即是业力成熟后而感果;法障是指修习大乘佛法的障碍;转后世障是指生死转回,修行便是要解脱这个轮回。
所以,从忏悔业障出发,便繁衍出忏悔一切障碍,忏悔成为修行的代名词。于是,忏悔便不仅仅是说罪,而是从心性转变的角度有进一步的提升。忏悔主体的心性发生转变,则一切障碍自然消除,那么一切能够转变心性的法门便是忏悔。这样,禅定、观想、念佛、持咒都有忏悔的功效,因为一切业都是由心所造、由心所成就的,心本身就含藏有恶业,恶业是因,果报是果;恶业由心造,恶果由心现,在它还未形成果报、或将要形成、或正在形成、或已形成果报之时,我们都可以透过强而有力的观想之力,如观想善法、观想佛菩萨的功德,而让恶果报转变。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将“忏悔”纳入下士道的“深信业果”中,引用《四法经》的说法,认为通过四力忏悔,能够对治已作的定业,何况不定业。
第一、破坏现行力,对过去无始以来所造诸恶业,生起追悔之心;就如我们和某人结怨之后,真诚地向对方表示歉意,便能及时化解双方矛盾。同时,要生起破坏现行力,在思想方面要多修习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三果道理,在实践方面要依《金光明忏》和《三十五佛忏》加以忏悔。
第二、对治现行力,《广论》从六个方面加以说明:1、依止甚深经,即受持、读诵《般若经》等经典文句;2、胜解空性,即悟入无我法性之理,深信忍可本来清净;3、依念诵,即依仪轨,如法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并且引用《妙臂请问经》和《准提陀罗尼经》,说明念咒的作用及净罪相;4、依形象,于佛法中生起信心,为诸佛菩萨造立形像;5、依供养,即于佛所及佛塔、庙等,以种种微妙物供养;6、依名号,即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从这六个方面可以看出,宗喀巴大师大师概括了寂天菩萨《大乘集菩萨学论》“对治行”的内容,加以系统化、具体化。
第三、遮止罪恶力,即指忏悔之后,必须有防护之心,使后不更作。业有增长广大的能力,就象播下的树种会长成参天大树。同样,我们所造恶业虽小,却能继续增长。尤其是造作之后不断重复这一行为,其力量将迅速强大。遮止力,便是停止造作,不再对这一业行创造成长的因缘。
第四、依止力,我们皈依之后,通过念佛、拜佛、忆念三宝功德等方式不断祈求三宝加持。同时,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一旦发起这种心灵世界中最强大的力量,罪业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乘佛教强调三宝的功德,向佛菩萨忏悔。从修行的实际过程来说,就要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要观想宇宙间有微尘刹土那么多的佛菩萨,而我们是向尽虚空、遍法界的佛菩萨忏悔,以虔诚、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将自己融入佛菩萨的功德中,正是消除罪业的最佳方法。若我们心中充满佛菩萨的功德,不随贪嗔痴所转,三业即可保持清净,人格也将随之净化。
而且,很多人在实际的忏悔过程中,有时对某一种恶事忏悔之后,又重新明知故犯。这其实是众生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所以必须“忏悔无有穷尽”,长期、持久地进行,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才能形成稳定的心行力量,从而与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抗衡。当我们的心转化为清净心、慈悲心和智慧心时,当下就能和佛菩萨相应,这样烦恼就再也奈何不了我们了。
三、六时忏悔与五悔法门
当忏悔的涵意扩充到忏悔烦恼障、报障,尤其是无始生命以来的种种业、烦恼,这样永不间断的忏悔观念便自然形成了。但是,对于现实的修行来说,每天的修行生活总是一种有间断而且又是连续的状态。
这就涉及到时间的观念,印度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为一昼夜。这样,为了表示精进地修行,昼夜六时勤行,是印度以来所行,而且影响到中国的修行方法。东晋庐山慧远作水时计(又称莲华漏),在六时行道;隋代信行制昼夜《六时发愿文》,善导作《往生礼赞》(六时礼赞),主张各六时必须拜佛忏悔。从忏悔来说,是日三时、夜三时──每天六次的在十方佛前忏悔,以表示昼夜不间断地忏悔。
所以,“六时忏悔”是不间断地行忏悔的具体表现方式。但是,这与印度神教净除恶业的方法是相同的。印度一种宗教被称为“水净婆罗门”,认为在特定的水中沐浴,可以使自己的众恶清净,从而生天、解脱。后来,特别重视恒河,每天多次洗浴,以断除罪业。这与基督教的信徒悔改信神,要受“洗礼”,以表示原罪的净除,有相同之处;但是,基督教只强调洗礼一次,而印度的“水净”却是多次。佛法是以信三宝、持戒(布萨)、布施、修定等来清净自心,洗净秽心(二十一心秽)与恶业的。
向十方佛六时忏悔,净除业障,可以解决业报说通俗发展所…
《大乘佛教的忏悔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