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影響下,人都希望通過改善過去的業力,而改變現在的一切,于是便有忏悔宿業思想的産生。
但是,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又沒有宿命通,我們很難了解到自己的過去作過了哪些惡事,于是便忏悔由身、口、意所産生的一切罪業。生命是流轉不已的網絡,我們的惡業亦是無有窮盡,這就是無始以來所作的惡業,成爲忏悔的主要內容。這就是《普賢行願品》所說:“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一切惡業,不外乎貪、嗔、癡煩惱所引發,依身、語、意而造作,所以在十方佛前,就這樣地發露陳說——忏悔了。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記載了初期大乘的忏悔法,發露陳說自己無始以來的惡業,其內容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種是五逆罪加上“毀謗正法”,佛法是衆生解脫生死煩惱的明燈,毀謗佛法則斷除衆生的慧命,所以其罪過非常重。毀謗佛法有兩種情況: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顛倒佛法與非佛法,使衆生眼目不明;二、對佛法生起高低、好壞的分別心,佛法是對治法,應病與藥,不存在高低、好壞。如佛法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大乘),若修學聲聞乘,贊歎聲聞乘,而說大乘非佛說,即是謗法。若學大乘而呵斥小乘,認爲不應該學,也同屬謗法罪。若人只重持戒而廢定慧,或重定而廢戒慧,或重慧而廢戒定,有所偏廢,勸人不要學,都是謗法。換言之,只學一種修行法門,而輕慢其他的,認爲不應該學,學了沒有用,都是謗法。若只一法門就夠了,何以佛陀要說八萬四千法門?重一法而輕其他法門,令衆生生顛倒解,走入歧途,瞎衆生眼目,故成無間獄重罪。
二、對十不善業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這是世間共同的惡業。十不善業是我們的身體、語言、思想而産生十種基本的負面行爲,身體造作殺生、偷盜、邪淫,而在語言方面則是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在思想方面則有貪欲、嗔恚、邪見。而自己造作十不善業,或者教他人造惡業,或者看見他人造業而心生歡喜,這些都是生命的負面行爲。
生命是一種相續流轉的存在,所以我們應該反省覺察往昔以來,因爲受到貪、嗔、癡煩惱的影響,身、口、意叁業造作無量無數的惡業。其實,煩惱就像電腦的病毒一樣,一旦發作起來,會影響乃至破壞整個系統的運轉。而且最可怕的是,煩惱還能不斷地增強而且影響我們生命的質量,幹擾其它心理活動。當我們被這些負面情緒所影響時,所有的思想與行爲都會塗抹上這種色彩。如我們貪戀某種境界,如果沒有得到它,便會一直不斷地增長自己的貪心。
生命的存在是一種緣起的過程,即是具有依存性的存在。思想與行爲如果能夠離開煩惱的染汙,而自然清淨。但是,生命的現實存在是一種情緒的存在,而且是貪、嗔、癡煩惱一直影響著,于是不自覺地被其主宰並且染汙。因爲貪,會導致謀財害命(殺)、偷盜搶劫(盜)、好色邪淫(淫)、詐騙錢財(妄)等行爲。同樣,嗔和癡也會引發殺、盜、淫、妄。由此可見,一切犯罪行爲皆源于貪、嗔、癡。要杜絕社會犯罪現象,必須從改善人心下手,否則只是治標而不治本。
如嗔恚是我們最經常出現的負面情緒,“嗔恚”兩字經常連在一起,但佛陀分開解釋:“嗔”是馬上發脾氣,表現于外;“恚”是自己生悶氣,對人事不順眼、不高興,就放在心裏鑽牛角尖,以致産生心理病態。
有的人容易發脾氣,但發過了就算了;而“恚”就不同了,氣悶在心裏,比“嗔”還痛苦,往往事過境遷之後,卻愈想愈不甘心,內心便蘊釀了種種惡業。
所以,忏悔我們的嗔恚心就是要時時調伏我們的心,凡事都看淡一點,有什麼事過了就要想開,不要累積在心裏,打了結,要再解開就很麻煩。一旦成了心結,誰能幫我們解呢?唯有自己多了解真理,看清人情世事,才有辦法,別人是幫不上忙的。
叁、在宗教生活層面,如出家人偷盜信徒供養佛塔的物品,或者偷盜常住物,不能嚴持淨戒,違背師父、上座等的教導,這些行爲都會障礙解脫道上的提升,所以必須忏悔。另外,便是對叁寶缺乏恭敬心,而不能隨順佛法,這些都是屬于宗教生活的負面行爲。
按照佛教的時空觀與佛陀觀,現在十方世界有佛,所以向十方佛發露忏悔。自己雖見不到十方佛,十方佛是知者見者,知道自己的罪惡,自己的發露,也能受自己的忏悔。在《佛說舍利弗悔過經》中,忏悔是希望能夠淨除業障,過去的罪惡在現世能夠輕受,以後不墮叁惡道,不生八難,能在人間(天上)修學佛道。
從忏悔的原本意義上說,主要是對業障而言。但是,在六時忏悔的流行中,忏悔有了進一步的擴張,不再限于業障了。忏悔的功能是消除一切修行解脫道上的障礙,如《大乘叁聚忏悔經》所說的煩惱障、衆生障、法障、轉後世障,這樣忏悔便不是簡單的發露、說罪。另一方面,這些障礙是業障的延伸,衆生障即是異熟報障,即是業力成熟後而感果;法障是指修習大乘佛法的障礙;轉後世障是指生死轉回,修行便是要解脫這個輪回。
所以,從忏悔業障出發,便繁衍出忏悔一切障礙,忏悔成爲修行的代名詞。于是,忏悔便不僅僅是說罪,而是從心性轉變的角度有進一步的提升。忏悔主體的心性發生轉變,則一切障礙自然消除,那麼一切能夠轉變心性的法門便是忏悔。這樣,禅定、觀想、念佛、持咒都有忏悔的功效,因爲一切業都是由心所造、由心所成就的,心本身就含藏有惡業,惡業是因,果報是果;惡業由心造,惡果由心現,在它還未形成果報、或將要形成、或正在形成、或已形成果報之時,我們都可以透過強而有力的觀想之力,如觀想善法、觀想佛菩薩的功德,而讓惡果報轉變。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將“忏悔”納入下士道的“深信業果”中,引用《四法經》的說法,認爲通過四力忏悔,能夠對治已作的定業,何況不定業。
第一、破壞現行力,對過去無始以來所造諸惡業,生起追悔之心;就如我們和某人結怨之後,真誠地向對方表示歉意,便能及時化解雙方矛盾。同時,要生起破壞現行力,在思想方面要多修習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叁果道理,在實踐方面要依《金光明忏》和《叁十五佛忏》加以忏悔。
第二、對治現行力,《廣論》從六個方面加以說明:1、依止甚深經,即受持、讀誦《般若經》等經典文句;2、勝解空性,即悟入無我法性之理,深信忍可本來清淨;3、依念誦,即依儀軌,如法念誦百字咒等諸殊勝陀羅尼,並且引用《妙臂請問經》和《准提陀羅尼經》,說明念咒的作用及淨罪相;4、依形象,于佛法中生起信心,爲諸佛菩薩造立形像;5、依供養,即于佛所及佛塔、廟等,以種種微妙物供養;6、依名號,即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從這六個方面可以看出,宗喀巴大師大師概括了寂天菩薩《大乘集菩薩學論》“對治行”的內容,加以系統化、具體化。
第叁、遮止罪惡力,即指忏悔之後,必須有防護之心,使後不更作。業有增長廣大的能力,就象播下的樹種會長成參天大樹。同樣,我們所造惡業雖小,卻能繼續增長。尤其是造作之後不斷重複這一行爲,其力量將迅速強大。遮止力,便是停止造作,不再對這一業行創造成長的因緣。
第四、依止力,我們皈依之後,通過念佛、拜佛、憶念叁寶功德等方式不斷祈求叁寶加持。同時,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一旦發起這種心靈世界中最強大的力量,罪業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乘佛教強調叁寶的功德,向佛菩薩忏悔。從修行的實際過程來說,就要如《普賢行願品》所說,要觀想宇宙間有微塵刹土那麼多的佛菩薩,而我們是向盡虛空、遍法界的佛菩薩忏悔,以虔誠、清淨的身口意叁業,將自己融入佛菩薩的功德中,正是消除罪業的最佳方法。若我們心中充滿佛菩薩的功德,不隨貪嗔癡所轉,叁業即可保持清淨,人格也將隨之淨化。
而且,很多人在實際的忏悔過程中,有時對某一種惡事忏悔之後,又重新明知故犯。這其實是衆生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所以必須“忏悔無有窮盡”,長期、持久地進行,盡未來際永不間斷,才能形成穩定的心行力量,從而與無始以來形成的習氣抗衡。當我們的心轉化爲清淨心、慈悲心和智慧心時,當下就能和佛菩薩相應,這樣煩惱就再也奈何不了我們了。
叁、六時忏悔與五悔法門
當忏悔的涵意擴充到忏悔煩惱障、報障,尤其是無始生命以來的種種業、煩惱,這樣永不間斷的忏悔觀念便自然形成了。但是,對于現實的修行來說,每天的修行生活總是一種有間斷而且又是連續的狀態。
這就涉及到時間的觀念,印度將一晝夜分爲六時,即晨朝、日中、日沒(以上爲晝叁時)、初夜、中夜、後夜(以上爲夜叁時)。在印度,時間之最小單位稱刹那,一百二十刹那爲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爲一臘縛,叁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爲一時,六時爲一晝夜。這樣,爲了表示精進地修行,晝夜六時勤行,是印度以來所行,而且影響到中國的修行方法。東晉廬山慧遠作水時計(又稱蓮華漏),在六時行道;隋代信行製晝夜《六時發願文》,善導作《往生禮贊》(六時禮贊),主張各六時必須拜佛忏悔。從忏悔來說,是日叁時、夜叁時──每天六次的在十方佛前忏悔,以表示晝夜不間斷地忏悔。
所以,“六時忏悔”是不間斷地行忏悔的具體表現方式。但是,這與印度神教淨除惡業的方法是相同的。印度一種宗教被稱爲“水淨婆羅門”,認爲在特定的水中沐浴,可以使自己的衆惡清淨,從而生天、解脫。後來,特別重視恒河,每天多次洗浴,以斷除罪業。這與基督教的信徒悔改信神,要受“洗禮”,以表示原罪的淨除,有相同之處;但是,基督教只強調洗禮一次,而印度的“水淨”卻是多次。佛法是以信叁寶、持戒(布薩)、布施、修定等來清淨自心,洗淨穢心(二十一心穢)與惡業的。
向十方佛六時忏悔,淨除業障,可以解決業報說通俗發展所…
《大乘佛教的忏悔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