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引起的问题,也适应、净化了世俗“水净”的迷妄行为在“大乘佛法”兴起中发展起来。而且,这样忏悔从修行与持戒的“前行”,转变成“正行”,于是随着有“五悔”思想的产生。
最早出现念佛礼佛而忏除业障的,是《三品经》,代表原始重信的法门。《三品经》的内容是忏悔、随喜、劝请,因为没有说“理忏”,所以成立于《小品般若经》以前。“忏悔”中说罪业随心、空不可得的“理忏”,是受到了《小品般若经》的影响。如《法镜经》中说:
所以应该稽首十方诸佛,亦应该象诸佛本生修菩萨道而修行,发广大的誓愿,祝愿一切众生成就佛法的功德,如此思念,为一切众生感到欢喜。所以,在白天三时、夜晚三时,念诵《三品经》,对于一切前世所造作的恶业,自己能够诚心悔过,改往修来,祈求一切诸佛,能够悲愍感念众生。
这是现存最古的文献,“三品”是作为广义的忏悔。对十方诸佛忏悔、悔过,其结果当然除罪恶而得清净,从而生起欢喜、祝福,而且能够请佛久住和请转*轮。从此出发,形成了三悔、四悔、五悔这种独特的忏悔法门。
在佛法中,“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在僧伽中,只是忏悔现在所违犯的,以免障碍圣道的修行。所以,忏悔只是心生悔意,承认错误,接受僧伽的处分,可以称为“作法忏”。就是善力大了,善业成熟感果而恶业不受报了。所以,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法门,是原始佛法所没有的。而大乘的忏悔法,是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恶业。业有“定业”和“不定业”之分,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说:“一切业都可以转变,乃至无间业亦可以转变”;大乘忏悔法,五无间等定业,是可以悔除的,与譬喻师的思想相通。
从《三品经》开始,《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菩萨藏经》、《舍利弗悔过经》、《大乘三聚忏悔经》等依次展开。龙树菩萨的忏悔思想便是继承初期大乘佛教而来的,在《十住毗婆沙论》“除业品”中,以引用《菩提资粮论》的偈颂为中心,并加以注释。另外,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则引用了《般若经》。同时,《十住毗婆沙论》的忏悔文,与《菩萨藏经》非常相似。因此,《十住毗婆沙论》是依诸经而展开的。
龙树菩萨将“忏悔”置于修学的“方便道”,如《十住毗婆沙论》“除业品”开头,龙树菩萨认为求佛道的“方便道”,除了忆念、称名、礼敬以外,还应该在诸佛面前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忏悔法门毕竟只是修行的方便,这是佛教实践体系所共同的。《十住毗婆沙论》现唯存于汉传佛教文献中,印度、西藏未见此论,对中国佛教影响极大,天台忏法的“五悔”即是依《十住毗婆沙论》的“四悔”而成立的。
忏悔,是要向佛及众僧前举行的。但释尊已经涅槃了,因此忏悔缺乏佛及圣僧的证明,因此十方佛现在的信仰,为忏悔展开新的方式。身、口、意所造恶业,无论是自作、教他作或随喜作,本应受现报、生报或后报,受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系缚,堕入三恶道受苦,但是发愿今生对诸佛菩萨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而能够不入恶道。
劝请,包括两种:一者,见佛将入涅槃,劝请住世,利益众生;二者,见佛初成正觉,劝请转*轮,度诸众生。所以,“五悔”的“劝请”包括普贤十大行愿的“请转*轮”和“请佛住世”。
印度的传统理想,是转轮圣王出世,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安乐,圣王以轮宝号令天下,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佛陀依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解脱一切众生出离生死痛苦,佛法能够摧毁众生的一切烦恼,所以称为“转*轮”。我们的生命本质是痛苦的,无论我们有多少财富,身体如何强壮,如果没有断除生命痛苦的根本——无明、烦恼,则仍然无法解脱痛苦。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发现自己所证悟的真理,世间的众生很难接受,准备入灭。幸好大梵天王祈请佛陀宣说法要,佛陀慈悲,才开始说法度众生。
佛教强调宣讲佛法,必须有“请法”,即“请转*轮”。从众生的心理来说,对于自己付出越多的东西,得到的会越珍惜。经过虔诚的请求,才会对无上佛法生起恭敬心,所以“请法”是我们自己要培养对法的尊重与恭敬之心。当年,二祖慧可,到嵩山少室峰向菩提达摩求道。达摩静凝面壁,不为所动,二祖于是在大雪纷飞的庭院前,以利刀断除左臂,以表示求法的决心。达摩看慧可意志如此坚定,便准请收为弟子,后世遂称为“断臂求法”。经过真心、诚心的陶冶,对佛法的义理才能在心性上产生作用。
同时,因为请转*轮,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佛法,佛法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2005年7月,我到新加坡时,新加坡佛教总会请我到监狱弘扬佛法。新加坡佛总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以福利社会人群为宗旨,佛总属下的慈善组人员到监狱、戒毒所、军人拘留所,开示佛法,作集体辅导或个人辅导,为净化人心、稳定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这些人员听闻佛法后,能够更好地改往修来,生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然,有心去弘扬佛法,不仅需要热心、慈悲心,更需要方便善巧。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大众的心态更是千差万别,必须有足够的方便与智慧,才能度化众生。
佛陀出现于世,示现说法,才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娑婆世界的释迦佛陀虽然涅槃了,但是十方世界仍然有无量的诸佛在说法,因此需要虔诚请十方诸佛说法,这就是“请佛说法”。同时,在现实世界,善知识能够开导众生,所以必须请善知识住世,如法依止善知识。同时,“佛陀”的意思是觉悟,佛和众生的差别,只在于迷悟之间。若能当下念念不迷,也同样是在请佛住世。
随喜,是随顺、赞叹他人所作善行、功德和成就。任何人作利益众生之事,我们都应由衷地欢喜赞叹。以清净心随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善心。修行的成就,来自众生的心灵,发凡夫心行善,只能积累人天福报;发菩提心利他,才能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我们要对别人心生欢喜,是很不容易的。凡夫因为我执烦恼,只希望自己成就或得到利益,很容易对别人的成就或善行,心生嫉妒。只有破除我执,我们才能无私地随喜别人,无我地赞叹他人。
随喜不仅内心的认同与语言的赞叹,更包括积极的学习行动,只有积极参与,才能真正由衷的随喜。所以,随喜不是“口头主义”,不是凡事只出口,“心动还需要行动”,这才是随喜的真意。随喜佛菩萨的功德,就是学习佛菩萨的发心、愿行,学习他们为成就一切智慧、为追求真理和解脱,精进不懈地修福、修慧,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中,无数次为法舍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求法僧们经过多少努力,跋涉荒无人烟的沙漠,露宿风餐,才能佛法一点点地传到中国。现代人追求享受,缺乏吃苦的精神,所以身为佛弟子,应该随喜佛菩萨的功德,克服我们的凡夫心,以此作为修学的入手处。
佛陀的功德是究竟圆满的,即使是佛陀的圣物,即菩提树、金刚座,尤其是佛陀的舍利,更是佛弟子崇拜的对象。如中国的佛牙舍利、佛指舍利到缅甸、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巡展时,朝拜者数百万,这说明佛陀功德的感召力。所以,我们随喜佛菩萨的发心与功德,就是要把自己的心融入佛菩萨的境界中,从而把佛菩萨的发心变成自己的发心,将佛菩萨的愿行变成自己的愿行。“行动才是真正的心动”,身、口、意三者随喜,才是真正的随喜。
“回向”是三业所修一切诸善,尽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我们的清净心本如虚空,浩瀚辽阔,众生因我执系缚,而局限于自我的存在范畴之中。而修行正是要破除一切界限,恢复本然的清净心。一滴水只投入大海,才不会干枯;我们的一点小小成就,放在一切众生中,才能获得增长。
“发愿”代表我们生命的积极向上的根本力量,具有无限的威力,可以引导我们成就最高尚的品质。诸佛菩萨依诸誓愿而成正觉,众生修习也应该发起真切、猛利的菩提心,才能成为真正的佛子,乃至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
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所以都可以称为“悔”,宋代知礼《修忏要旨》指出,因为都能灭除罪业。劝请能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能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能灭倒求三界之心,发愿能灭修行退志之过。《摩诃止观》卷七下强调,日夜六时行此忏悔,破大恶业罪,劝请破谤法罪,随喜破嫉妒罪,回向破为诸有罪,顺空无相愿,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而且,天台忏法以“五悔”为修法华行的助行,从初五品位到等觉位,每一位次都必须勤行五悔方便,最终成就止观。
《大乘佛教的忏悔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