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就和謀殺截然不同,自殺首先是自己的行爲意圖;二、死亡的方法是由當事人自己導致的,而不是被迫作出決定。
自殺最主要的心理來源是憂郁症。一個有著憂郁症的人很容易走向自殺。弗洛依德指出人有兩種本能:生與死。爲什麼死也是人類的本能呢?我最初讀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學”時很難理解,後來在佛法中有所感悟。佛法強調煩惱有一種形態——存在與否定,叁界即是叁種愛:欲界是“欲愛”;色界是“有愛”,即是自體愛,這是業力和煩惱的過程;無色界即是“無有愛”,即是否定自我的愛。生命會因愛而熱戀,也會因愛而討厭,厭惡亦是愛的變相。老子說:“吾之大患,爲吾有身”仍爲愛的變相。所以,憂郁症是屬于煩惱的否定形態。人隨時都存在著這種否定形態,爲什麼人會有出離生死的意願?就是因爲人對生命的否定。
憂郁症在心理學的表現,首先是對于失去所依賴和所愛的對象的擔心,這種擔心會慢慢地被轉向自身的敵意,終于轉爲自責甚至自殺意念。憂郁症一開始就是人的“部分自殺”,即個人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毀滅自己。在這種意義上說,自殺是每個人生命過程中都存在的現象。
人在未獲得解脫之前,心理問題是無所不在的。在面臨重大挫折和失敗的人中,憂郁症很常見。自殺涉及到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觀和心理滿足度,一、自殺者對于自己常有負法看法——通常他們都會感到自己很無能、沒有價值,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做都是失敗,不斷反複想打擊,想著自己那不愉快的經曆,然後就會自責、內疚、自我貶低等。二、周圍支持系統的無能爲力,朋友、親人是每個人生活和心理的支持系統,當感覺到這些支持系統對自己毫無作用,就應該産生警惕:並不是這些支持系統真的沒有作用,而是自己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叁、對未來生命的斷滅見:一種是覺得自己的死亡對自己是種解脫,第二種是認爲自己的死亡對別人是種解脫。
但是,自殺真的是一種解脫嗎?其實,自殺時意識非常清楚、敏銳。人在死亡面前存在著強烈的“自體愛”和“後有愛”,這兩種本能會強烈地抗拒死亡,這是死亡最大的痛苦。《瑜伽師地論》提到死亡的痛苦有五種:“一、離別所愛盛財寶故,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叁、離別所愛盛眷屬故,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五、于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故。”所以,對于一個自殺者來說,自殺那一刹那所有痛苦將現前。如果考慮到這些痛苦,自殺者一定要放棄自殺的行爲,因爲自殺對他而言不會是一種解脫。
在大學生中加強生命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教育年輕人正確對待愛情、死亡、自殺、墮胎等現實問題。
2、佛教涉及的自殺現象
佛教是明確反對自殺的,但是在印度或中國佛教史上都出現過自殺的案例。在廣律中記載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自殺情形,其中大部分是是宗教性自殺。自殺的原因如下:一、修習不淨觀,從而對身體産生厭離心,于是出現自殺的現象,所有不殺生戒律都包括了不允許修不淨觀者自殺;二、教難,當佛教遇到法難時出現的殉教現象;叁、在佛陀滅度之前,如舍利弗、目犍連、大愛道比丘尼聽說佛將入涅槃而先滅度;四、爲衆生除罪而自殺,即把身體供養給衆生。
宗教性自殺的出現,是修道者在修行過程中的一些特殊心理。一、解除自身的慚愧和痛苦,這主要來自于修不淨觀,對身體感到恥辱和痛苦,于是願意自殺。二、解除照顧者的苦痛,如果一位老比丘長期處于病中,雖然僧團一直安排年輕比丘照顧他,老比丘常常覺得自己是僧團或年輕比丘的負擔。叁、求真我不死,一些修道者希望通過身體的死亡從而獲得精神的真實不死。
原始佛教聖典中記載了僧團內部大量的自殺現象,一些自殺事件被佛陀默許。《雜阿含經》記載闡陀比丘身患重病,無法忍受病痛之苦,故欲舉刀自盡。舍利弗和摩诃拘絺前來勸阻,于是叁人間就有了對答。舍利弗問闡陀:是否認可無常苦空的真理?闡陀說:對這些真理毫無懷疑。舍利弗又問:死亡是一種解脫還是痛苦?闡陀說: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他能夠接受死亡。在這樣的問答之後,闡陀就自殺了。闡陀自殺後,舍利弗向佛陀報告,並且向佛陀請問:闡陀死後應該到何趣受生,怎樣受生?佛陀不但不以闡陀自殺爲過,而且說他已經能夠解脫生死,自殺舍身能夠令余身不相續。當時判斷自殺的標准,是以自殺者本身死前的心境和死後的去向來決定。可見在特定的前提條件下,自殺已因現實情況而被容許。
跋迦梨與闡陀的故事大同小異,其不同是在跋迦梨自殺前想見佛陀最後一面。于是,佛陀到他住的“金師精舍”。佛陀並沒有勸阻他,而只問他是否已了解萬法無常苦空的道理。跋迦梨向佛陀報告,自己對無常苦空之理已經確實了解,無有疑義。于是,佛陀便爲他說法,如果能夠對于身體無有貪著,無有欲望,便是善終。
跋迦梨和闡陀的故事,都說明了臨終關懷的重要性。同時,通過無常、苦、空等法義的對答,確認修道者是否已經去除了心中的“余習”,如果仍然有“過咎”或“焦慮”,則表示心識不安而未解脫,仍然墮落于業感輪回。所以,通過對答可以確認修道者的境界,只有證悟了真理,自殺者才能平靜地接受死亡。這兩個故事預示著如果能夠體悟諸法無常、無我,佛陀是允許一些老比丘自殺,但是他們沒有自殺的煩惱和痛苦,所以是“善終”,後世果報亦是善的,所以跋迦梨自刎後,佛陀也同樣爲他說“第一記”。
同時,佛典中亦記載了“自殺未遂”的事件,如《長老尼歌》中提到無垢比丘尼經過七年的苦修,卻不能在道業上有所突破,在極爲沮喪氣餒之下,她准備投環上吊。就在上吊的剎那,因爲她全神灌注于精神解脫的渴望中,豁然證入阿羅漢果,此時繩索從她的脖子落下。
在修道過程中,一些修道者在獲得正果後,擔心退失或急于證入無余涅槃,不受後果而采取自殺行爲。一些淨土修行者也會因急欲往生而自殺。如唐代的善導大師,《續高僧傳》中記載他對西方極樂淨土的渴望而從柳樹上跳下自殺。《虛雲老和尚全集》記載民國年間,老和尚有弟子“具行禅人”,在某日午參後,到後殿念佛自焚。焚後,身上的鞋等物品已經燒成燼,卻竟然仍“身形如生”,端坐不倒,人見此奇異事,便通知當時的(雲南)總督唐濟堯,“唐率全家觀看,巍然不動。近至身前。取引罄,忽爾全身倒下。成一堆骨灰。衆感大生信心”。
在信仰力量的驅動下,大乘佛教出現了燒身供養佛及舍利者,稱“爲舍身供養”、“燒身供養”,這是布施行中之最尊、最上者。如《法華經》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中所說:“我雖以神力供養于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旃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瞻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于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諸施中最尊最上。……勤行大精進,舍所愛之身,供養于世尊,爲求無上慧。”除了《法華經》藥王菩薩的事迹成爲燃身供養的效依據之外,大乘菩薩戒中也有明言鼓勵這種做法。《梵網經》:“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新學菩薩有從百裏千裏來求大乘經論,應如法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饑虎狼師子一切饑鬼,悉應舍身手足而供養之……若不如是,犯輕垢罪。”
中國禅宗的祖師們,已經證得生死自在,能夠自由地選擇死亡方式。他們通過對佛法的真實了解,于是對生命便有正確的認識,便能勘破生死的陰霾,穿越時空的限隔,對生死都能坦然面對,無所畏懼的話,那麼,死亡自然會成爲一件美好的事,他們對生命的超脫是任何名人都難以媲美。
如宋朝的德普禅師,十分灑脫地遺世。有一天,他把徒弟都召集到跟前來,吩咐大家說:“我就要去了,在知道死了你們如何祭拜我,也不知道我有沒有空來吃,與其到時師徒懸念,不如趁現在還活著的時候,大家先來祭拜一下吧!”弟子們雖然覺得奇怪,卻也不敢有違師命,于是大家歡歡喜喜地聚在一起祭拜了一番,誰知道第二天一大早,德普禅師就真的去世了。象這種先祭後死的方式雖然很奇怪,卻也不失幽默!
古靈神贊禅師向弟子說:“你們知不知道什麼叫做“無聲叁昧”?”弟子們答不知道,神贊禅師把嘴巴緊緊一閉就死了。
象這些禅師、居士在人生的最後時刻,輕松潇灑,又幽默自由,是快活自在的,是詩情畫意的;他們用各式各樣舒舒服服的姿態通過死亡,站著、坐著、躺臥、倒立、跪化、說偈而死……由于他們具有勘破生死的智慧,才能這樣了無挂礙地撒手而去。這種生死自在的死亡,對于現代的自殺者來說,也是一種警策和榜樣的作用。
3、佛教反對自殺的理由
在不殺生戒中,自殺與殺他是同樣的罪。佛教反對自殺的理由,是基于“貪、嗔、癡”叁毒。第一、自殺涉及到自我與貪,自殺的動機即使與宗教有關,如厭離身體、急于升天,或厭世間苦而興起對離苦樂境的不當貪求,所以“有貪欲之咎”。有“貪”也就意味著無法解脫。從佛教的自覺覺他的精神來說,在救渡衆生過程中,與其選擇自殺,不如布施一切並努力爲衆生服務,這樣才能轉化貪心。
第二,與“嗔”有關。自殺中如果夾雜了自暴自棄的動機,這是一種對于自然生命的暴力行爲,這種暴力的行爲也違背了不殺生戒。所以,在佛教中自殺犯“波羅夷罪”,這種罪是最重的一種罪,屬于斷頭罪,不通忏悔,即無法通過忏悔消除罪業。
第叁,就是“苦”與“癡”。自殺源于痛苦,而痛苦就來自于無明。不明白生命的起源,不明白自殺的痛苦,這些都是愚癡的表現。我們知道,佛法所講的苦不是單指悲傷中的苦痛,而是指一種現實的逼迫。所以苦是一種現實,不是一種答案。我們生命所追求的都是苦,因爲當追求到的時候答案又變成了現實。所以,選擇自殺就是因爲還不了解世間苦的現實。
第四,自殺是障道的因緣。身體雖然是“臭皮囊”,但是卻有“藉假修真”的作用,是修道的增上緣。如果采取了自殺行爲,自然無法成就道業。
第五,“罪性雖空,緣起是實”。罪從本性來說是空的,但它有因有緣,符合緣起法。因緣之中就存在因果的報應,所以“罪性雖空”的空不是指沒有業力,也不是指沒有罪,更不是指沒有這個現實,而是說在罪和現實之中沒有不變的本性,它是一個無常法。因此,對于自殺的問題,我們雖然知道其“罪性雖空”,但也要知道“緣起是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好好地面對自己的生命。
刊于《佛教觀察》總第八期,2010年1月
《生死的探索與生命的尊嚴——佛教生死學序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