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來日本學界中國禅宗研究熱點述評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 本文從1990年以後日本學界對中國禅宗的研究成果中,選擇重要的
論文與著作,從禅宗文獻、禅宗史、禅宗思想等叁個方面加以述評,介紹目前日本對中
國禅宗研究的熱點,並且分析其研究的特點,希望能夠對中國學界的禅宗研究有借鑒
與促進作用。
關鍵詞 日本學界 禅宗研究 禅宗文獻 禅宗曆史 禅宗思想
一、刖目
日本學界對中國禅宗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曆史與良好的學風,忽滑谷快天、松本文叁朗、宇井伯壽、鈴木大拙、柳田聖山(稱呼皆省略敬稱)等人都是耳熟能詳的國際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至今都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1990年以後,日本對中國禅宗的研究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中生代的學者田中良昭、石井修道、永井政之、椎名宏雄、沖本克己等先生仍然筆耕不辍;而新生代的學者則層出不窮,如伊吹敦、小川隆等先生爲禅宗研究則增添了新的力量。所以,爲中國學界介紹近年來日本學界的禅宗研究動態變成很有意義與必要,尤其是他們對中國禅宗的研究熱點。
學術乃天下之公器,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深入,中日兩國在禅宗研究方面也呈現出多種層面的交流。作爲中國學人,了解國外學界的動態,取他人之長,這無疑是拓寬研究視野和促進研究的最好手段。在禅宗研究方面,日本學界亦在不斷總結中成長,石井修道(以下人名皆省略敬稱)對唐宋時代的禅宗史、鈴木哲雄對唐五代禅宗史、永井政之先生對元明時代的禅宗史、田中良昭對敦煌禅籍等研究狀況及問題點分別進行論述,爲我們了解1990年以前日本學界對禅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途徑。在中國,楊曾文先生曾經就日本對禅宗文獻的研究方面,進行專門報道,而且在其大作《日本近現代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都有所敘述。姚衛群、魏常海、方廣鋁等先生都涉及到這方面的工作。
筆者曾經在2002年11月參加由廣東省南華寺舉辦的“紀念曹溪南華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禅學研討會”,發表論文《近十年來日本學界對中國禅宗的研究狀況》。遵照《中國禅學》編委會之囑,在前論文的基礎上,選擇重要的研究論文與著作,從禅宗文獻、禅宗史、禅宗思想等叁個方面加以述評,介紹目前日本對中國禅宗研究的熱點,並且分析其研究的特點,希望能夠對中國學界的禅宗研究有借鑒與促進作用。
二、禅宗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熱點
日本學界對禅宗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主要集中在敦煌禅宗文獻與語錄,都已經取得很高的成就。本世紀初發現的敦煌文獻中有大量禅宗典籍,日本不少學者對此作了調查研究和整理,推進了對中國禅宗曆史和思想的研究。
在所有禅宗典籍中,《六祖壇經》無疑是最重要的。從1926年矢吹慶輝發現敦煌本《壇經》以來,鈴木大拙、宇井伯壽、柳田聖山、松本文叁郎等都對《壇經》進行過校訂、研究、出版。20世紀90年代以後,《壇經》的研究隨著不同版本的出現,仍然保持著強勁的勢頭。尤其是敦煌遺書中發現的《壇經》北京殘本“岡48號”和“有79號”,田中良昭便馬上寫文章介紹。伊吹敦、近藤章正兩位又對《壇經》進行研究,伊吹敦認爲敦煌原本《壇經》是在經過四次“增廣”之後才發展成現存的敦煌本《壇經》的,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神會及其法系的極大影響。
對菩提達摩《二人四行論》,除了敦煌本以外,椎名宏雄又發現了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所收藏的朝鮮天順本《菩提達摩二人四行論》,並作了研究和校勘。此本具有敦煌本所缺的首題、尾題及其他殘缺部分,是一個最完整的本子。同時,編者將本書分爲序分、正說分、流通分叁分,以正說分四十四門爲中心;從天順本末尾付刻“龍門佛眼禅坐禅偈”一篇可以看出,這是在教禅一致的思想背景下所編集的書。最後,椎名宏雄認爲該書是敦煌本傳存于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古寫本⑥。另外,中島隆藏、伊吹敦、石井公成都對《二人四行論》及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取得很好的成果。
另外,北宗的文獻更是最近幾年研究的熱點,隨著敦煌文獻的進一步發現,北宗的研究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大乘無生方便門》(又稱爲《大乘五方便》、《北宗五方便》)的研究。土屋明智以“坐禅”爲中心,認爲從《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修心要論》到《大乘無生方便門》在“坐禅儀”、禅定的作用方面,已經向神會的思想轉變和靠攏;《大乘無生方便門》與神會《壇語》在用語與表現上都很類似,神會的思想亦受到其影響。河合泰弘首先從《楞伽師資記》中道信、弘忍、神秀中的記載,指出“方便”爲北宗說法教化的重要方法。其次,他一方面肯定神會受到《北宗五方便》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指出該書的思想基本是以神秀爲中心,但在道信、弘忍“東山法門”已經出現,最後由普寂完成“五方便”,而且普寂後人又不限“五方便”而提出“方便多門”。同時,河合泰弘指出《北宗五方便》所傳的本子有叁個系統,而且經過多次改編。伊吹敦也對《大乘五方便》的諸本進行考察,並且從文獻的變遷來說明北宗在思想上的展開。
另外,伊吹敦還對《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達彼岸法門要決》、《心王經》進行研究,指出《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是依《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彼岸法門要決》、《禅門經》序、《楞伽師資記》、《觀心論》、《般若心經疏》、《修心要論》、《大乘無生方便門》、《諸經要抄》等而撰,指出該書成立于八世紀末九世紀初,同時受到摩诃衍禅師的影響⑤。
沖本克己利用北京圖書館敦煌文獻,研究、校訂了《禅策問答》、《七祖法寶記》、《法王經》,並且加以日本語的現代翻譯。他依B.1254新出叁篇禅籍《達摩禅師論》、《禅策問答》、《息诤論》,指出《禅策問答》出現的主要術語有“安心”、“凝心”、“絕思離想”、“覺觀”、“戒行”、“有心無心”,其內容是從東山法門到北宗時代的綱要書形式。根據沖本克己的考證,《七祖法寶記》引用了《佛藏經》、《念誦經護法普通諸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叁昧經》、《大般若經》、《金剛經》、《維摩經》、《法華經》、《人佛境界經》、《楞伽經》、《思益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決定毗尼經》、《法句經》、《轉女身經》、《藥師經》、《大佛頂經》、《涅檠經》、《諸法無行經》、《華嚴經》、《璎珞經》、《禅門經》、《文殊行經》、《寶積經》,認爲此書成立于《曆代法寶記》之後,而《曆代法寶記》是保唐寺無住(714—774)死後所成立的,這樣推出該書成立于774年以後,于是,他以大谷大學藏敦煌本《諸經要抄》爲底本,以北京圖書館藏敦煌本《七祖法寶記》殷38號、新本1272號爲參照進行校訂。
關于《法王經》,沖本克己調查了敦煌出土漢文、西藏文以及西藏大藏經人藏本《正法王大乘經》,推測作者爲北宗關連的人物,成立于664年至695年;同時,他指出《法王經》以一心一乘思想爲基礎,引用了《涅架經》、《勝鬘經》、《維摩經》、《大乘起信論》爲典據。最後,他以S.2692爲底本,以北京圖書館日30、淡36、鹹26、新本1298爲參照本,進行校訂。
文獻方面另外研究熱點,便是各種語錄的整理、研究。日本築摩書房從1969年以來陸續出版《禅的語錄》全20卷,對中國禅宗的代表性著作進行譯注,各書包括新校訂的原文、日本訓讀、現代日語譯文、注釋和解說。解說部分實際是研究論文,對作者、原書的思想和意義等作詳細論述。近十年來,這方面的工作繼續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其中以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具有代表性。《禅源諸诠集都序》有明代《嘉興藏》本,此源于元代大德七年(1303)雪堂普仁的刊本(《大正藏》的底本);另外,有明代朝鮮弘治六年(1493)(柳田聖山所編《禅學叢書》之二有載),和萬曆四年(1576)刊本(鐮田茂雄《禅的語錄9——禅源諸诠集都序》底本)。後來,石井修道又發現大英圖書館所藏延文叁年(1358)五山版《禅源諸诠集都序》,並依此本重新進行譯注研究。首先,他們的研究表明,根據裴休《禅源諸诠集都序敘》和《唐故圭峰定慧禅師傳法碑並序》,可以肯定“禅藏”即是《禅源諸诠集》;其次,推測《禅源諸诠集》的卷數爲一百叁十卷,其卷數可能爲流動的、不定的;最後,有關宗密的傳法系譜,他們討論了胡適、冉雲華、柳田聖山的觀點,指出成都府淨衆寺神會和尚的傳法系譜:弘忍——(資州)智诜——(資州)處寂——(成都)淨衆寺無相——(成都)淨衆寺神會——(成都)元和聖壽寺南印,而東京荷澤寺神會和尚傳法系譜:弘忍——慧能——(東京)神會——磁州法如\黃龍山唯忠。
由于二本傳法系譜混合,“唯忠亦號南印”的“人身誤認”,致使宗密成爲東京荷澤神會的法系人物。他們對《禅源諸诠集都序》譯注的辦法,先進行版本對校,其次日語訓讀,最後現代語譯和詳細注釋。而其重要的學術價值體現在注釋中,對每個名詞或句子指出文獻出處,乃至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
另外,以石川力山爲代表的曹洞宗宗學研究所禅籍抄物研究會對《真州長蘆了禅師劫外錄抄》的研究則取得顯著的成績,他們對駒澤大學圖書館所藏寬永刊本《真歇和尚劫外錄》、面山校訂本《真歇和尚劫外錄》、岩澤文庫所藏傳萬安抄《真州長蘆了禅師劫外錄抄》進行校注、研究。但是,他們沒有見到俄藏黑水城文獻中《劫外錄》的本子,這是非常遺憾的。同時,石川力山還對《龐居士詩》進行考察,探討了目錄所見《龐居士語錄》的各種記載,受到宋代語錄再編風氣和“頌古”的影響,從而編集成《龐…
《1990年以來日本學界中國禅宗研究熱點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