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居士詩》。同時,考察了《宗鏡錄》所引用的龐居土詩偈,指出其詩偈中的淨土思想。何燕生對《天童如淨禅師續語錄》進行考證,指出《如淨續語錄》是在江戶時代日本曹洞宗宗統複古運動而僞撰的著作,僞撰者是卍山的後繼者——面山。
日本學界對文獻研究是全方位的,不但重視傳世抄本、遺書,而且也重視藏經中的文獻資料,椎名宏雄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意義的工作。他首先以宋元時代大藏經解說書中,指出《大中祥符法寶錄》中對《景德傳燈錄》、《天聖釋教總錄》、《景佑新修法寶錄》、《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大藏一覽集》、《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大藏聖教法寶標目》中所著錄的禅籍資料;其次,他對宋元金版各種禅籍逸書進行考察,對了解宋元金時代的禅宗具有重要的文獻意義;最後,以明代各種藏經的目錄如《大明叁藏聖教南藏目錄》、《大明叁藏聖教北藏目錄》、《嘉興藏目錄》爲對象,列出各藏經中所收禅籍,對研究禅宗文獻的演變及流傳情況具有意義。
正如方廣鋁所說:“日本學者對西方學者而言,挾有漢語文及佛教素養的優勢;對中國學者而言,又擁有掌握近現代科研方法與手段的優勢;加之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爲後盾,再加上日本學者自己刻苦勤奮的努力,從而在敦煌佛教文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爲世人所注目。”日本學術界對中國禅宗文獻的整理、校訂、研究,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不僅努力去發現本國所收藏的有關文獻,而且很注意中國、朝鮮等國的收藏情況;同時,利用版本學、文獻學、語言學的方法進行整理、校注、研究,從而對文獻進行了深入的考察。
叁、禅宗史研究的熱點
中國禅宗史的研究在日本,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初期禅宗史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北宗的曆史仍然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伊吹敦指出,法如派的思想綱要書是《修心要論》、《導凡趣聖心決》,其代表人物有法濟、慧覺等,而且弘化于嵩山及洛陽地區,特別是以少林寺爲中心而展開。
日本學界對中國禅宗史的研究熱點在于五家七宗的發展上,如沩仰宗、雲門宗、曹洞宗的研究。石井修道多年一直研究宋代禅宗,其大著《宋代禅宗史的研究》主要論述曹洞宗的創立及其禅法特色、宋代曹洞宗的發展情況,特別對以宏智正覺爲代表的“默照禅”,對研究宋代禅宗史很有參考價值。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沩仰宗曆史的研究論文,對沩仰宗的創立、主要人物的生平及禅風如仰山慧寂、仰山西塔光穆、晉州霍山景通、杭州文喜、五冠山順之、仰山南塔光湧、仰山東塔和尚、洪州觀音常蠲、福州東禅慧茂、福州明月山道崇、處州遂昌、忠州月嚴山月光寺大通、鄧州香嚴寺智閑、福州大安等進行考察,收錄相關碑文、塔銘,對所引用的資料都譯爲日文,詳細論述了沩仰宗從盛到衰的曆史過程。永井政之對雲門寺的曆史變遷尤其對雲門文偃與南漢朝的關系進行考察,並且涉及虛雲和尚、佛源法師,同時對文偃的真身提出自己的推測。雖然其關注精神令人贊歎,但是沒有親自到雲門寺考察清楚,畢竟是一種遺憾。
駒澤大學對宋元時代曹洞宗的研究則顯得格外興盛,佐藤秀孝在這方面的工作具有突出的成績。他首先對南宋初期“默照禅”的提倡者宏智正覺的門下自得慧晖進行研究,根據《嘉泰普燈錄》、《五燈會元》、《五家正宗贊》、《續傳燈錄》、《南宋元明禅林僧寶傳》、《紹興府志》(萬曆本)、《上虞縣志》(萬曆本)、《四明山志》、《兩浙名賢錄》、《新續高僧傳四集》,詳細考察自得慧晖的生平、弘法活動以及其禅風特色。其次,他還對南宋末年的曹洞宗進行研究,分爲慧照派、真歇派、宏智派叁系,指出曹洞宗禅者以浙江、江蘇、江西、福建爲活動地域。
其次,佐藤秀孝接著研究元代的曹洞宗,分別以雲外雲岫、東明慧日與東陵永碘、無印大證的生平活動爲中心,並且考察這些禅師對日本禅宗的影響以及東渡日本的因緣。他根據《山庵雜錄》所收“雲外和尚”、南石文誘撰《天童雲外禅師傳》、《續傳燈錄》卷叁十五“明州天童岫禅師”、《增集續傳燈錄》卷二“四明天童雲外雲岫禅師”、《兩浙名賢錄》卷六十一“岫禅師””考察雲外雲岫禅師的生平、參學、嗣法、明州禅刹的活動、人住天童山、日本禅僧參學等事迹以及其著作、現存墨迹。他根據《東明和尚塔銘》、《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日本洞上聯燈錄》等基本資料,考察東明慧日的生平傳記;根據《延寶傳燈錄》、《本朝高僧傳》、《日本洞上聯燈錄》,考察東陵永碘的生平傳記、去日本因緣。根據《無印證禅師壽塔銘》、《無印證禅師行狀》、《續傳燈錄》、《增集續傳燈錄》、《南宋元明禅林僧寶傳》、《兩浙名賢錄》、《余幹縣志》、《四明山志》爲資料,考察無印大證的生平事迹,簡單概述了無印大證的門下——智門士慘、天章景雲、志、貞、一等人,還有法系未明的曹洞宗禅者如東湫師倘、全潮目、南堂簡等人的事迹。
最後,他還對日本人明僧無初德始進行研究,根據《補續高僧傳》卷十五《日本德始傳》、《續燈正統》卷十五《成都府大隋無初德始禅師》、《祖燈大統》卷八十四《成都大隋無初德始禅師》、《新續高僧傳四集》卷十九《明燕京潭柘山龍泉寺沙門德始傳》、《潭柘山岫雲寺志》卷一《明無初禅師》,考察其人明的動機、情況、與天界寺季潭宗泐的機緣、在北京順天府的參學與活動以及所撰淳拙文才的塔銘與筆迹等。
禅宗在中國社會的流傳過程中,同時對民衆信仰、道教等發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能夠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禅宗的社會層面。永井政之對《傳法寶記》、《楞伽師資記》、《神會錄》、《曆代叁寶記》、《祖堂集》、《宋高僧傳》、《傳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五燈會元》、《佛祖統紀》、《佛祖曆代通載》、《釋氏稽古略》等各種文獻中有關弘忍的記載進行研究,考察弘忍的前身——栽松道者傳說最初出現于《續燈錄》,經過《普燈錄》,最後完成于《五燈會元》;同時,將《金瓶梅》與《五祖黃梅寶卷》進行對照,推測《五祖黃梅寶卷》與青幫的動向具有關系。同時,他又研究禅林中降誕會、成道會、涅架會的成立與展開,以及禅宗葬身儀禮的成立與展開。
可以看出,近十年來日本學界對中國禅宗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元時代,尤其是沩仰宗、曹洞宗的研究取得顯著成果。同時,禅宗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也是方興未艾。
四、禅宗思想研究的熱點
文獻的整理、曆史的考察、思想的研究是學術研究不可缺少的步驟,日本學界對中國禅宗思想的研究,相對前二者則略顯薄弱,但是仍然有不少引人注目的成果。
敦煌本《壇經》“無相戒”的思想仍然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小島岱山認爲“無相戒”的根本思想是《還源觀》的思想,也就是五臺山系華嚴的性起思想;而後來有關《金剛經》的宣揚是神會一系附加的。高堂晃壽專門對敦煌本《壇經》無相戒進行分析,指出“歸依自叁身佛”是無相戒儀的基本構造,《壇經》提倡“一切法盡是自性”的無相戒,明確打出了“自性自度”的立場,同時將叁學的修行階梯收斂成“戒”,希望成立“授戒即成佛”的“頓悟”概念。石井公成從禅宗以外的宗派探討無相戒的思想及儀禮,提出無相戒是觀身實相與大乘心戒的密切結合,同時從《七種禮法》與《文殊師利無相十禮》以及其他如來藏系經典中探討叁身本有的思想,最後提出《壇經》的無相戒是傳授菩薩戒情形的記錄。
沖本克己從禅宗燈史思想史的意義、《起信論》與禅宗、從安心到無心、我與無我、初期禅宗的戒律觀方面對初期禅宗的理論形成進行探討;同時,對如來禅的形成進行研究,揭示經典中的有關如來禅的記載、北宗的如來禅以及摩诃衍禅師的如來禅說。沖本克己指出,《祖堂集》引用了“本覺”1次、“如來藏”5次、“真如”15次;《景德傳燈錄》直接引用《起信論》6次,引用“本覺”4次、“始覺”7次、“如來藏”8次、“真如”60次。然後,他分析了菩提達摩、僧稠、昙遷、慧思、智額的如來藏思想,以及東山法門、北宗、《金剛叁昧經》、《法句經》、《法王經》、《禅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如來藏思想,神會、馬祖與《起信論》的關系。其次,沖本克己基于禅宗成立期的“心”的理解,從安心到守心,從以觀心爲基礎的離念到無心、無念,一直到“即心即佛”,可以看出禅宗思想史的發展。同時,從慧能與神會的“無相戒”、《授菩薩戒儀》、十六條戒、石頭和尚的《草庵歌》、《禅門規式》、馬祖教團的實踐等方面,揭示了初期禅宗的戒律思想及其實踐。
松本史朗對《金剛經解義》進行研究,提出《解義》的基本思想是“佛性內在論”、“性用論”、“傳法論”,肯定《解義》爲慧能的著作,否定爲南陽慧忠的著作。在神會的著作,有不少地方與《解義》相對應。但是,神會基于《起信論》“覺”的立場提出“無念”、“一念”,從而來批判《解義》“前念妄心,後念覺心”,因爲《解義》是基于《起信論》“不覺”“念念相續”的立場。最後,松本史朗得出這樣的結論:《解義》爲慧能的真撰,《壇經》依《解義》而寫,及《起信論》爲中國撰述。
齋藤智寬對唐、五代、宋初禅宗對當時佛教的熱門話題——無情佛性、無情說法進行探討了,他首先考察了《楞伽師資記》、《絕觀論》初期禅宗文獻以及《祖堂集》中的“無情成佛”與“無情說法”種種說法,然後專門探討“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說明當時禅門對這個話題用心。
慧能以後,禅宗的發展是以“五家七宗”爲中心,因此從禅宗思想方面來說,對“五家七宗”的思想研究則倍顯重要。但…
《1990年以來日本學界中國禅宗研究熱點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