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居士诗》。同时,考察了《宗镜录》所引用的庞居土诗偈,指出其诗偈中的净土思想。何燕生对《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进行考证,指出《如净续语录》是在江户时代日本曹洞宗宗统复古运动而伪撰的著作,伪撰者是卍山的后继者——面山。
日本学界对文献研究是全方位的,不但重视传世抄本、遗书,而且也重视藏经中的文献资料,椎名宏雄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他首先以宋元时代大藏经解说书中,指出《大中祥符法宝录》中对《景德传灯录》、《天圣释教总录》、《景佑新修法宝录》、《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大藏一览集》、《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大藏圣教法宝标目》中所著录的禅籍资料;其次,他对宋元金版各种禅籍逸书进行考察,对了解宋元金时代的禅宗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最后,以明代各种藏经的目录如《大明三藏圣教南藏目录》、《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嘉兴藏目录》为对象,列出各藏经中所收禅籍,对研究禅宗文献的演变及流传情况具有意义。
正如方广铝所说:“日本学者对西方学者而言,挟有汉语文及佛教素养的优势;对中国学者而言,又拥有掌握近现代科研方法与手段的优势;加之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再加上日本学者自己刻苦勤奋的努力,从而在敦煌佛教文献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为世人所注目。”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禅宗文献的整理、校订、研究,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不仅努力去发现本国所收藏的有关文献,而且很注意中国、朝鲜等国的收藏情况;同时,利用版本学、文献学、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整理、校注、研究,从而对文献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三、禅宗史研究的热点
中国禅宗史的研究在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初期禅宗史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北宗的历史仍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伊吹敦指出,法如派的思想纲要书是《修心要论》、《导凡趣圣心决》,其代表人物有法济、慧觉等,而且弘化于嵩山及洛阳地区,特别是以少林寺为中心而展开。
日本学界对中国禅宗史的研究热点在于五家七宗的发展上,如沩仰宗、云门宗、曹洞宗的研究。石井修道多年一直研究宋代禅宗,其大著《宋代禅宗史的研究》主要论述曹洞宗的创立及其禅法特色、宋代曹洞宗的发展情况,特别对以宏智正觉为代表的“默照禅”,对研究宋代禅宗史很有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沩仰宗历史的研究论文,对沩仰宗的创立、主要人物的生平及禅风如仰山慧寂、仰山西塔光穆、晋州霍山景通、杭州文喜、五冠山顺之、仰山南塔光涌、仰山东塔和尚、洪州观音常蠲、福州东禅慧茂、福州明月山道崇、处州遂昌、忠州月严山月光寺大通、邓州香严寺智闲、福州大安等进行考察,收录相关碑文、塔铭,对所引用的资料都译为日文,详细论述了沩仰宗从盛到衰的历史过程。永井政之对云门寺的历史变迁尤其对云门文偃与南汉朝的关系进行考察,并且涉及虚云和尚、佛源法师,同时对文偃的真身提出自己的推测。虽然其关注精神令人赞叹,但是没有亲自到云门寺考察清楚,毕竟是一种遗憾。
驹泽大学对宋元时代曹洞宗的研究则显得格外兴盛,佐藤秀孝在这方面的工作具有突出的成绩。他首先对南宋初期“默照禅”的提倡者宏智正觉的门下自得慧晖进行研究,根据《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五家正宗赞》、《续传灯录》、《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绍兴府志》(万历本)、《上虞县志》(万历本)、《四明山志》、《两浙名贤录》、《新续高僧传四集》,详细考察自得慧晖的生平、弘法活动以及其禅风特色。其次,他还对南宋末年的曹洞宗进行研究,分为慧照派、真歇派、宏智派三系,指出曹洞宗禅者以浙江、江苏、江西、福建为活动地域。
其次,佐藤秀孝接着研究元代的曹洞宗,分别以云外云岫、东明慧日与东陵永碘、无印大证的生平活动为中心,并且考察这些禅师对日本禅宗的影响以及东渡日本的因缘。他根据《山庵杂录》所收“云外和尚”、南石文诱撰《天童云外禅师传》、《续传灯录》卷三十五“明州天童岫禅师”、《增集续传灯录》卷二“四明天童云外云岫禅师”、《两浙名贤录》卷六十一“岫禅师””考察云外云岫禅师的生平、参学、嗣法、明州禅刹的活动、人住天童山、日本禅僧参学等事迹以及其著作、现存墨迹。他根据《东明和尚塔铭》、《延宝传灯录》、《本朝高僧传》、《日本洞上联灯录》等基本资料,考察东明慧日的生平传记;根据《延宝传灯录》、《本朝高僧传》、《日本洞上联灯录》,考察东陵永碘的生平传记、去日本因缘。根据《无印证禅师寿塔铭》、《无印证禅师行状》、《续传灯录》、《增集续传灯录》、《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两浙名贤录》、《余干县志》、《四明山志》为资料,考察无印大证的生平事迹,简单概述了无印大证的门下——智门士惨、天章景云、志、贞、一等人,还有法系未明的曹洞宗禅者如东湫师倘、全潮目、南堂简等人的事迹。
最后,他还对日本人明僧无初德始进行研究,根据《补续高僧传》卷十五《日本德始传》、《续灯正统》卷十五《成都府大隋无初德始禅师》、《祖灯大统》卷八十四《成都大隋无初德始禅师》、《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十九《明燕京潭柘山龙泉寺沙门德始传》、《潭柘山岫云寺志》卷一《明无初禅师》,考察其人明的动机、情况、与天界寺季潭宗泐的机缘、在北京顺天府的参学与活动以及所撰淳拙文才的塔铭与笔迹等。
禅宗在中国社会的流传过程中,同时对民众信仰、道教等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禅宗的社会层面。永井政之对《传法宝记》、《楞伽师资记》、《神会录》、《历代三宝记》、《祖堂集》、《宋高僧传》、《传灯录》、《续灯录》、《联灯会要》、《普灯录》、《五灯会元》、《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等各种文献中有关弘忍的记载进行研究,考察弘忍的前身——栽松道者传说最初出现于《续灯录》,经过《普灯录》,最后完成于《五灯会元》;同时,将《金瓶梅》与《五祖黄梅宝卷》进行对照,推测《五祖黄梅宝卷》与青帮的动向具有关系。同时,他又研究禅林中降诞会、成道会、涅架会的成立与展开,以及禅宗葬身仪礼的成立与展开。
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日本学界对中国禅宗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元时代,尤其是沩仰宗、曹洞宗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同时,禅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
四、禅宗思想研究的热点
文献的整理、历史的考察、思想的研究是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步骤,日本学界对中国禅宗思想的研究,相对前二者则略显薄弱,但是仍然有不少引人注目的成果。
敦煌本《坛经》“无相戒”的思想仍然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小岛岱山认为“无相戒”的根本思想是《还源观》的思想,也就是五台山系华严的性起思想;而后来有关《金刚经》的宣扬是神会一系附加的。高堂晃寿专门对敦煌本《坛经》无相戒进行分析,指出“归依自三身佛”是无相戒仪的基本构造,《坛经》提倡“一切法尽是自性”的无相戒,明确打出了“自性自度”的立场,同时将三学的修行阶梯收敛成“戒”,希望成立“授戒即成佛”的“顿悟”概念。石井公成从禅宗以外的宗派探讨无相戒的思想及仪礼,提出无相戒是观身实相与大乘心戒的密切结合,同时从《七种礼法》与《文殊师利无相十礼》以及其他如来藏系经典中探讨三身本有的思想,最后提出《坛经》的无相戒是传授菩萨戒情形的记录。
冲本克己从禅宗灯史思想史的意义、《起信论》与禅宗、从安心到无心、我与无我、初期禅宗的戒律观方面对初期禅宗的理论形成进行探讨;同时,对如来禅的形成进行研究,揭示经典中的有关如来禅的记载、北宗的如来禅以及摩诃衍禅师的如来禅说。冲本克己指出,《祖堂集》引用了“本觉”1次、“如来藏”5次、“真如”15次;《景德传灯录》直接引用《起信论》6次,引用“本觉”4次、“始觉”7次、“如来藏”8次、“真如”60次。然后,他分析了菩提达摩、僧稠、昙迁、慧思、智额的如来藏思想,以及东山法门、北宗、《金刚三昧经》、《法句经》、《法王经》、《禅门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的如来藏思想,神会、马祖与《起信论》的关系。其次,冲本克己基于禅宗成立期的“心”的理解,从安心到守心,从以观心为基础的离念到无心、无念,一直到“即心即佛”,可以看出禅宗思想史的发展。同时,从慧能与神会的“无相戒”、《授菩萨戒仪》、十六条戒、石头和尚的《草庵歌》、《禅门规式》、马祖教团的实践等方面,揭示了初期禅宗的戒律思想及其实践。
松本史朗对《金刚经解义》进行研究,提出《解义》的基本思想是“佛性内在论”、“性用论”、“传法论”,肯定《解义》为慧能的著作,否定为南阳慧忠的著作。在神会的著作,有不少地方与《解义》相对应。但是,神会基于《起信论》“觉”的立场提出“无念”、“一念”,从而来批判《解义》“前念妄心,后念觉心”,因为《解义》是基于《起信论》“不觉”“念念相续”的立场。最后,松本史朗得出这样的结论:《解义》为慧能的真撰,《坛经》依《解义》而写,及《起信论》为中国撰述。
斋藤智宽对唐、五代、宋初禅宗对当时佛教的热门话题——无情佛性、无情说法进行探讨了,他首先考察了《楞伽师资记》、《绝观论》初期禅宗文献以及《祖堂集》中的“无情成佛”与“无情说法”种种说法,然后专门探讨“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明当时禅门对这个话题用心。
慧能以后,禅宗的发展是以“五家七宗”为中心,因此从禅宗思想方面来说,对“五家七宗”的思想研究则倍显重要。但…
《1990年以来日本学界中国禅宗研究热点述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