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智顗教觀思想體系(林志欽)▪P6

  ..續本文上一頁TD vAlign=top width=125>

  

  

  

  

  

  

  

  

  

  

  (4秘密觀).

  

  

  

  

  

  

  

  

  

  化法

  

  1. 叁藏教四門觀

  

  

  析法從假入空觀 ─→(十法) 成叁乘

  

  

  

  

  

  

  

  

  

  

  2.通教四門觀

  

  體法從假入空觀 ─→(十法) 成叁乘

  

  

  

  

  

  

  

  

  

  

  3.別教四門觀

  

  別相叁觀

  

  1.析、體從假入空觀

  

  十法→成別教大乘

  

  

  

  

  

  

  

  

  

  2.從空入假觀

  

  

  

  

  

  

  

  

  

  

  

  3.中道第一義谛觀

  

  

  

  

  

  

  

  4.圓教四門觀

  

  一心叁觀(十法)─→ 成一佛乘

  

  

  

  

  

  

  五、權實與本迹

  (一)“權實”義

  《妙法蓮華經》是初期的大乘經典之一。在傳統聲聞佛教的土壤,經過部派佛教的孕育發展之後,乃有大乘佛教的興起。有別于成阿羅漢、辟支佛之聲聞、緣覺道,大乘佛教是力主慈悲利他、深智廣行以成佛之菩薩道的。于此即形成了聲聞、緣覺、菩薩之叁乘道的存在。早期大乘的崛起,無可避免地于標舉其大乘之思想外,亦須面對傳統,對于聲聞與大乘佛教之關系及其如何融通的問題提出解說。此中所蘊含的,亦即是判教的思想。《法華經》之要旨,首即宣示“無有余乘,唯一佛乘”(T9.7c):“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T9.7a)。亦即:“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T9.7a-b)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T9.7b)此即會前開之叁乘皆歸一佛乘,唯度衆生以成佛。所以開叁乘者,乃“佛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T9.6a)亦即其只爲衆生迷著之重故,先權巧方便而接引之,故“于一佛乘,分別說叁”(T9.7b)。而今既在座“此衆無複枝葉,純有貞(真)實”(T9.7a)已,“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T9.6a),即示唯一佛乘之實。此所顯示之會叁歸一、開權顯實之理,正是智顗“權實”思想、判教之所宗,天臺所以以《法華》爲純圓、最上之教者。

  智顗分判如來一代之教化:化儀、化法,教、觀雙門,化儀四教、五時,化法四教、叁觀。化儀四教、五時者,即權實之施:《華嚴》頓直說實;而後爲實施權,漸施叁時之教;至于《法華經》而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法華玄義》之〈序王〉(T33.681a-b)[25]即以“蓮華(花)”譬權實之法而爲:1。“爲蓮故華,譬爲實施權”(T33.681a);2。華敷蓮現,譬開權顯實;3。華落蓮成,譬廢權立實。另,同書卷7下(T33.773a)亦有此說,言其屬迹門。

  約教化內容之化法言,藏、通、別、圓四教,藏、通二教僅度人于中洲(河中之沙洲),中途之化城──有余、無余,灰身滅智之二種涅槃,是爲權;別、圓二教方能度人于彼岸,終點之寶所(具珍寶處)[26]──究竟之佛常住涅槃,是爲實。而別、圓二教相較,又以別爲權,圓方是實,以圓佛爲究竟真實故(別教自入初地位以上,所證爲同圓)。《維摩經玄疏》雲:

   明權實者,“權”是暫用之名,“實”以永施爲義。方便波羅蜜,隨情近益,故名爲“權”;智波羅蜜,稱理究竟,故名爲“實”也。是則叁教(按:藏、通、別教)暫赴物情,故名爲“權”;圓教究竟利物,故名爲“實”。(T38.542b)[27] 

   如是,教之興廢者,以應機而興起,行人修成即廢而謝。說化法四教之人,即四教之佛與補處菩薩。藏、通、別叁教只是權故,無實叁教之佛與補處菩薩,只是應機赴緣而示現說法,故教謝而說法之人亦謝;圓教則爲實,圓教之佛與補處菩薩皆實,故教雖以至理無言說道故,機盡而息,但教廢而人存,不同“前叁教補處菩薩、菩提佛果,皆有教無人,教廢人亦隨廢。權實之意,顯在于在(此)也”(T46.767c,T38.544a)。

  (二)“本迹”義

  部派佛教時期之大衆部系已有“諸佛壽量亦無邊際”[28]之說。《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亦記釋迦牟尼佛雲:“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T9.42b)“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T9.42c)且釋迦佛與所教導之聲聞弟子(舍利弗),其師弟關系實自久遠之前以至于今。彼時亦已教之志求佛道(即一佛乘之實法),唯今忘失。經言佛告舍利弗雲:

   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爲“無上”(求佛)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29]。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爲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T9.11b)

  此皆表示釋迦佛此一代權實教化,亦只是垂迹之現,實遠有所本。如是,智顗本之,亦有“本迹”之論。

  “本迹”之名者,《維摩經玄疏》釋雲:““本”即所依之理,“迹”是能依之事,事、理合明,故稱“本迹”。”(T38.545b)“本”即如人之住處,“迹”即行往住處之蹤迹。由有住處之本,故有行往住處之迹。又,尋此行往之迹,乃能達于住處之本。是以由本而有迹;尋迹而得本。“由所依之理本,有能依之事迹;尋能依之事迹,得所依之理本。”(T38.545b)

  若“本迹”之義,在總此釋迦八十年壽,四十五載一期之教化,亦只是垂迹之示現;真實之本者,乃釋迦菩薩久已成佛…

《天臺智顗教觀思想體系(林志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