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是爲其解脫道服務的,因此,唯識的特性自性與其解脫道也是相互融洽而無礙。唯識的解脫道,是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意味著:
第一,世界萬物具有統一性,物質世界不在心外,而在第八識中,是第八識的一部分(即相分)。所以聖者轉識證道後,可以隨心所欲地變現出物質性的化身和化土(當然還須依賴第八識中的色法種子)。
第二,解脫需要破我執和法執。唯識宗破我執的含義與小乘相同;破法執的含義,就是認識到不存在客觀獨立的外部物質世界,只有諸識是真實的存在(這是“唯識”二字的基本含義)。
第叁,解脫就是轉變諸識,即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識成智就證得了解脫。而在轉識成智的前後整個過程中,第八識(還有第七識)的自體不滅不斷。
第四,大乘見道的境界是:無分別智證真如。《唯識叁十頌》對通達位(即見道位)的描述是:“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意謂:在見道時,智(即無分別智)直接體認(所謂親證)真如,而不認取其他任何一切。真如無形無相,因此,真如作爲認識對象(所緣或所取),當然是一無所得。此時,能取相和所取相都寂靜,這種離能取、所取的相狀,就是進入了見道的狀態。
如前所說。小乘的見道,就是見四谛之理,而大乘的見道,要以無分別智見真如(或空性)。關于這一轉變的由來和意義,本文不作展開。此處須說明的是:見道時一無所得,是不是就說明,確實沒有一物存在?中觀應成派的宗喀巴大師曾澄清過這一似是而非的說法。他認爲,勝義谛中不見一法,並不是說沒有任何法存在,因爲世間法不是存在于勝義谛中,而是存在于世俗谛中。(詳見下文。)這一說法同樣可爲唯識宗接受。只是宗喀巴大師與唯識宗在這一問題上的差別是:中觀應成派認爲,世間法雖存在,但無任何自性,不但在勝義谛中無自性,就是世俗谛中也無自性。而唯識宗認爲,世間法雖然在最高勝義谛中無自性,但在亦俗亦真谛中還是有自性。這意味著,世間法的存在,在一定意義、一定程度上,也是真實的存在。這是因爲,說事物不是最高勝義谛的存在,因爲不存在實體自性;說事物也有一定的真實存在,因爲事物有特性自性。
四、中觀自續派的世俗自性實在論
對中觀,本文只討論清辨的順經部行自續派和月稱的應成派。中觀的根本觀點是“一切法無自性”。但“一切法無自性”到什麼程度,兩派觀點不一。清辨的自續派認爲,諸法在勝義谛中無自性,但在世俗谛中還是有自性;而月稱的應成派則認爲,諸法不但在勝義谛中無自性,在世俗谛中也無自性。從實在論角度看這兩種觀點,清辨的立場可以說還是一種實在論的立場,實際上其世俗谛自性也是特性自性,而月稱的立場則是反實在論。
清辨的主要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在回應唯識宗的觀點,以維護中觀的觀點。因此,要了解清辨自續派的思想,一定要對中觀與唯識在教理上的重大分歧有明確的認識。
首先是如何保持業力?唯識認爲,是第八識中的種子保持業力。而中觀認爲,根本無需種子來保持業力。因爲業“滅”,不等于業“無”。“滅”是有爲法的存在狀態之一(有爲法有生、住、異、滅四種存在狀態),既然也是一種存在狀態,那麼自然有保持業不失的作用,所以無需種子來保持業力。
其次,既然無需種子,自續派認爲,第八識也純屬多余。所以第八識既是不需要的,也是事實上不存在的。第八識既然不存在,那麼,唯識學中說物質世界是第八識的相分,因而外境不存在,此說也不能成立。外境與心平等,即具有同樣的實在性。
而中觀的根本觀點是“一切法無自性”。自續派將此觀點解釋爲:一切法在勝義谛中無自性,在世俗谛中還是有自性的。因爲如果在世俗谛中,一切法也無自性,那麼也就無法保持因果不亂了。因此,唯識學的叁自性,在勝義谛中同樣不成立,但在世俗谛中還是成立的。這也就是說,在世俗谛中事物(無論是心還是物質世界)都是有實在性的。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自續派的二谛觀。原先,《中論》中的真俗二谛,是指說法(言教)的格式。如講緣起、蘊處界,就是世俗谛的說法;講菩提、涅槃,則是勝義谛的說法。而清辯對二谛的解釋,已超出言教的範圍,指的是境界。即世智(凡夫智)的境界屬世俗,般若智(聖智)的境界屬勝義。此二谛的說法,既與唯識不同,也與中觀應成派不同。
進而分析自續派的自性觀。諸法(一切事物)在勝義谛中無自性,意味著諸法無實體。那麼,在勝義谛中無自性的諸法,在世俗谛中又爲何有自性?此自性是什麼?要解答這些問題,先須了解自續派是如何在世俗谛中建立諸法的。
自續派認爲:“諸法只是由在無錯亂心中顯現之力而安立。”[4]這意味著:“一切法在世俗谛中建立(假立),必須有兩種條件:第一、被安立(被覺爲是有)的法的本身,須有其能在心上顯現起來的力量;第二、能安立的心的本身,必須沒有錯亂。即:法的本身須有被安立的資格,心的本身須有能安立的力量。”[5]
這就是說,諸法建立的兩個條件:一是事物本身(具有某種意義)的實在性,二是無錯亂心。此心指六識。如:無錯亂眼識,就是指由無眼病的眼根(視覺器官)生起的正常眼識(視覺)。
與小乘的相應說法作個對比,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這種說法。在小乘,諸法的建立,只是由其自體成就。即事物本身有實體(是勝義有),所以其存在不需要靠心來安立,而是依靠本身的力量就可成立。(這也就是世人常說的,物質的存在是心外客觀的存在,並不依賴于心。)而中觀自續派認爲,諸法沒有實體(非勝義有),雖然其在世俗谛中有一定的實在性,但其建立,主要靠心來建立,而不是本身就能成立的。
另一方面,自續派也不同于應成派。就像下文將要說的,應成派認爲,諸法的安立,不需要諸法本身有一定的實在性,而完全是“名言假立”,即完全是依靠語言、依靠思維來建立的(相當于由心安立)。但自續派認爲,諸法的建立,本身還是要有一定的實在性,即世俗谛中的自性。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
首先是世俗谛自性有其必要性,因爲如果完全沒有自性,因果不亂如何保證?而如果行善不能得善報,作惡不會得惡報,勤奮修證者卻由他人證果位,那麼,這種說法無論是世間還是佛教,都不能接受。這就是自續派需要世俗谛自性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世俗谛自性有其依據。五識的認識是現量認識。現量認識,是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就是能認識到對象的體性,如無錯亂眼識看到紅色就是紅色,不會把它看作是黃色。因此,能緣的識既無錯誤,則所緣境的自性當然是有了。
那麼,此世俗谛自性到底是什麼呢?此自性既然不是勝義谛有,那就意味著沒有實體;其作用既然是保持因果不亂,那麼還是一種特性自性。所以,自續派的世俗谛自性就是特性自性。
五、中觀應成派的反實在論
應成派在對外道、小乘、唯識的批判時,立場大體與自續派相同,但應成派與自續派相互間也有一些重大分歧,最根本的分歧如前所說,即諸法在世俗谛有無自性,而此根本分歧又是以二谛觀的分歧爲基礎的。
1.應成派的二谛觀。
應成派的二谛觀就是:二谛只是一理。月稱的《入中論》中有首偈:
“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谛,所見虛妄名俗谛。”
法尊解釋說:“這是就內外一切諸法來說:有是凡夫所能了知的,也就是世間名言識所獲得的,這是世俗谛法;有是修習聖道所求通達的,也就是由觀察真理的智慧所獲得的,這是勝義谛法。前者如青色等諸緣起法,後者即青色等法的無自性真理。青色等諸法,由世間凡夫的俱生無明之力,總計如谛實,故名“世俗谛”;青色等法的無自性真理,對于能見它的聖慧,都不現欺枉相(即本身無自性上不妄現爲有自性),故名勝義谛……。這勝義谛即是世俗谛法的真理,並非離開青色等世俗法外另有一種實法爲勝義谛。換句話說,這二谛就是緣起諸法的兩方面,因緣所生有能作所作等作用的一面,是世俗谛;無實自性的一面,就是勝義谛。極概括而又全面地說,即“緣起性空”是。“緣起性空”,是一法上的兩種性質,並非對立的兩個東西。”[6]
所以在中觀應成派看來,二谛只是一理。谛是正確與真實。諸法究竟的真實,不能是二,應是不二。這唯一的真實,就是“緣起性空”之理。其中,“緣起”是世俗谛,“性空”是勝義谛。由此推論,既然二谛只是一理,那麼真理只是自性空,世俗谛中怎會有自性?
應成派對此又舉了一個反論:“月稱論師認爲,若僅破諸法自相爲勝義有,而許名言中有自相者,則聖人的根本智應當成爲破壞“有事”的主因。”“這就等于說:諸法原本是實有自相的,卻被聖智觀之使它成空了;譬如原本有瓶子,被鐵錘給鑿破了。也就是說,聖人的無漏根本智,反而成爲破壞諸法自相的主因。這是很不合理的事。”[7]
這是二谛均無自性的一個似乎很有說服力的論證:如果真的有自性,而聖人的無分別智看下來沒有,那無分別智的正確性倒值得懷疑了。但實際上,下文我們將看到,對此現象(無分別智一無所得)還是可以有其他解釋的。
對于人們批評應成派的主張落入了“斷滅見”,應成派斷然否認,並且認爲,只有徹底的無自性,才能真正建立緣起。唯有無自性,“一切世、出世、雜染、清淨、生死、解脫和色、心等法,是決定能夠建立的,也唯有這樣的建立,才是真正的有。”[8]
應成派徹底地否定自性,可稱之爲反實在論。但應成派的反實在論是否是徹底的反實在論呢?並非。徹底的反實在論,一般都會落入虛無主義和懷疑主義,而應成派在反自性時,還是肯定了許多東西,…
《論佛教中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暨論實體自性與特性自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