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獨往尼連禅河附近,欲度化一個事火外道優樓頻螺迦葉,這個外道有五百個弟子。另外他有兩個弟弟,也都各有二百五十個弟子。佛陀以借宿爲名,和優樓頻螺迦葉打交道,這位老迦葉招待佛陀住在一個石窟中,並告知佛陀窟中有一條噴火的毒龍,佛陀以神通力降伏毒龍,又展示種種超越老迦葉的神通力,拆穿老迦葉自以爲自己已是得道阿羅漢的假相,使老迦葉及他的二位弟弟並所有弟子,一同皈依佛陀,出家修道(2-619b)。
又如《增壹阿含經》卷九描述佛陀的堂弟難陀出家後,仍喜打扮並不能忘情于俗家妻子,幾度想還俗,佛遂以神通力帶難陀上天堂、遊地獄預見自己未來果報,終使難陀有所警惕而精進修行成阿羅漢。(2-591a~592)
又《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二描述信佛的須摩提女嫁與事外道的大富豪滿財長者子,乞求佛至其夫家接受供養,佛爲了要度化須摩提女事外道的夫家,就和大弟子們展現神足通飛行及變化種種神通力,而使事外道的夫家立即改信佛教。(2-660a~665b)
又如敘述羅閱城中師事六師外道的大富豪長者屍利掘,聽從六師外道之計,假借供養佛陀之名,設計以飯食毒佛陀,以大火坑燒佛陀,結果都被佛陀以神通力化解,並感化屍利掘長者皈依佛教。(2-773c~775b)
有關佛陀弟子的神通事迹經典中記載也相當不少。如佛十大弟子中的目連是“神足第一”,阿那律是“天眼第一”。《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記有一回佛因厭煩弟子們不專心努力修行而時有诤鬥,就應帝釋之請至忉利天爲母說法,並刻意隱形使人間弟子遍尋不著,經過叁個月之久,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終于觀見佛在叁十叁天,于是衆弟子就推派神足第一的目連前往叁十叁天,請佛回到人間。(2-703b~708c)
基本上,這些有關佛及弟子們神通故事的描述,是做爲支持神通這一理論的具體例證,以及修行得道者擁有超世間能力的例證,來加強使人信仰的說服力。
2.神通的危險性
向往神通而修行是不正確的,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
《長阿含經》卷十一中記載,佛陀有一名爲善宿的比丘,一再以佛沒有爲其示現神通而威脅佛他要離開僧團。佛慈祥地告訴善宿,當初佛並未以展現神通爲條件來換取善宿的加入僧團,若依照戒、定、慧的修行次第精勤修行,自然能産生神通,離苦得樂到達解脫境地。但善宿聽不進去,由于沒有學得神通,善宿比丘後來還俗了(1-66a)。由此可知佛陀認爲一心向往神通,根本就沒有把握住修行的真正目的,是無益于生命的解脫。
只修到五通,是世俗通,還會墮落入五欲之中,沒有得到真正的解脫。
《雜阿含經》中記敘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出家後,一心一意想求神通,被佛及各大弟子婉拒,最後他由自己的親弟弟阿難口中獲得了習神通的方法。聰明的他很快就得到了五神通,並靠神通的表演取得阿阇世王在經濟上的支持。進一步,提婆達多又和佛陀爭奪僧團領導權,而導致僧團一度分裂;就在這時由于提婆達多心中升起了權力、名位的欲望之心,他的神通頓失。所以在這敘述之後佛告誡弟子:
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叁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2-759c)
佛陀強調戒律、禅定、神通之法都仍是世間相;唯有修習解脫煩惱的智慧法門,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所謂“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獲無爲際,還墮五欲中。智慧最爲上,無憂無所慮,久畢獲等見,斷于生死有,”(2-759c)
《增壹阿含經》中記一則名叫象舍利弗的比丘,雖得到五神通,卻脫離不了女色的誘惑,還俗回家了。有一天他在家門口與二個女人嬉戲,遇見乞食的阿難,生起大慚愧心,就請求佛陀讓他重新出家修行。這一次象舍利弗比丘證得了阿羅漢,但外道和一般民衆都不相信他、譏笑他,並問他說:“有沒有已證到阿羅漢的比丘會再還俗犯戒的呢”象舍利弗告訴民衆先前的他只修到世俗五通,並沒有證得阿羅漢,所以會墮落,現在他已證得阿羅漢,永不再墮落了。所謂:
遊于世俗禅,至竟不解脫,不得滅盡迹,複習于五欲。
又雲:
世俗五通非真實行,後必還失,六通者是真實行。(2-796b~797b)
在這二則敘述中,可以了解依佛教的觀點,戒律、禅定、神通之法都仍是世間相,都不離開色相、“有”的層面。獲得五通主要在于身心活動能力的增強,與活動範圍的擴大,並非針對欲望的隔絕與煩惱的斷除。就如提婆達多有了五通,他的能力增加,欲望也增強了,他想運用神通力來一步步獲得國王的崇信支持,取得教團的領導權。又如象舍利弗雖有五通卻不能斷絕女色的誘惑,可見五通的有限性;而神通的基本要求是要住心不動心如明鏡,一旦心受到世俗太多欲望的牽引,就會蒙垢受縛失去心如明鏡心得自在的境界,神通能力自然跟著減弱甚至消失。因此世俗五通在佛教看來,是非常危險的陷阱,它可能是更強大的力量把你拉回世間的欲望中,並膨脹自己欲望陷入連基本戒律都無法克守的窘境中,而使前面的修行、努力毀于一旦。
展現神通或會招致不信者的譏嫌
《長阿含經》卷十六中記載,有一名叫堅固的長者子,請求佛陀每當有不信佛的婆羅門、居士、長者子來到僧團,希望佛陀能命令出家比丘們展現神通給對方看,以彰顯佛陀教法的偉大來折服對方。但是佛陀回拒他,並告訴他:“你知道爲什麼嗎這是因爲如果比丘現各種神通,被相信的人看見了,去向不相信的人宣傳佛弟子有神通;那些不相信的人,就會露出懷疑的神情,譏嫌毀謗地說:“那還不是施用咒術的結果,那有什麼真正的神通呢”堅固!我何必因爲叫比丘現神通,而讓一些人心生不快說出毀謗的惡語呢所以我只教導弟子們專心修行,有德莫彰,有惡莫隱。……並且我的神通法中,最重要的是教誡神通,就是依我的教誡努力修行,而終至四大永滅,煩惱永斷,得漏盡通而解脫入涅槃。”(1-101a)
由此可知佛教在依理性指導的教誡修行上,與修習神通的技巧上,是偏重于依于教誡的智慧修行。並主張不輕易使用神通,以防止神通掩蓋了佛教的主旨,令人誤解佛教爲世間外道的幻化咒術之類。[10]
3.神通是對修行者的考驗
神通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對修行者嚴格的考驗,考驗修行者是否能拒絕世間名聞利養的誘惑,也考驗修行者是否知道神通只是修行的光景而非目的。有關這個觀念,《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中有一則記載:
記敘摩诃迦比丘在一個隨長老僧應供,返回樹林僧舍的途中,進入禅定顯現神通,他身內清涼的禅觸竟使悶熱的暑天午後下起細雨,吹來習習涼風。後來由于目睹全程的居士質多羅長者的要求,摩诃迦表演火光叁昧,從房門的鈎孔放射火焰,一時之間院子中的幹材都燒光了,但覆蓋在幹材上的白氈毯卻完好如初。質多羅長者驚奇崇拜地立刻表示願意終身供養摩诃迦比丘。但是摩诃迦比丘只是淡淡地告訴他,這些神通只是不放逸修行而産生的,修行的最終目的不在神通,而在解脫。第二天一早,摩诃迦比丘因爲不希望自己受到名聞利養的誘惑,就悄悄離開此地再也不回來了。(2-151b)
由以上所述可知,此則故事在暗喻神通是修行者的陷阱。神通是修行者修行有所得的表征,但也是一個嚴格考驗的關卡,擁有神通能力,意謂一個修行者能跨越聖俗兩界。對于世俗凡界而言,他擁有大力量,能改變凡俗世間許多事物的運作規則,因此可能得到世俗的崇拜信仰,獲得豐厚的名聞利養,而名聞利養正是欲望的淵薮,是修行者急需避免的,因此神通能力對通往涅槃聖界的修行者,正是他邁向空慧的一大考驗。
4.神通的有限性
神通不敵業力
在經典中最有名的神通不敵業力的例子,就是號稱神足第一的目連死亡事件。目連是在出外弘法途中,爲外道所襲擊死,死于亂棍棒打之下(24-286a~290b)。這件事當然是宗教與思想上的鬥爭,外道使出暴力手段的悲慘後果。[11]但在律部經典中卻將目連死亡的事件,巧妙結合業力與神通的關系,來彰顯神通不敵業力。律部首先解釋“若不豫觀,雖阿羅漢智亦不行。”也就是說,若是沒有入禅定,即使是阿羅漢也不能預先知道要發生的事情。所以目連根本不知道外道要打他。而當他被打得遍體鱗傷後,舍利弗責問他爲何不用神足通逃走呢目連回答:“業力持故,我于神字尚不能憶,況發通耶”[12]所以業力是最大的,當業力現前時,根本使不出神通來。
另一則敘述則是有關佛陀晚年,他的祖國滅亡的事迹。他的祖國迦毗羅衛是個弱小的國家,抵抗不了琉璃王率領大軍的入侵而滅亡了。對于這件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六中,敘述目連曾想阻止琉璃王的入侵,想把琉璃王和他的軍隊用神通力丟到他方世界中;又想用鐵籠把整個迦毗羅衛城覆蓋起來,讓琉璃王不得入侵。但佛陀反問目連,可否把迦毗羅衛城的宿業丟擲到虛空中嗎或把宿業用鐵籠罩住目連則坦承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佛陀解釋迦毗羅衛國會被滅亡是因宿緣成熟而今應受報。(2-691b)
這二則敘述在在暗示:神通不敵宿業,不要說是羅漢,連佛也無法扭轉乾坤。這樣將業力的力量置于神通之上,除了顯示神通的有限性之外,更能彰顯佛教要突顯的是人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承擔。業力是由十二因緣的網脈所形成的,要解除清理這網脈,是要靠自身以智慧破除無明網脈的纏縛,並非可以依靠神通的力量,投機取巧規避自己應負的行爲後果。
事相神通不如智慧神通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九中,記載一則目連與舍利弗比較神通的事例,結果神足第一的目連輸給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目連非常疑惑,以爲自己的神足通退步了,但佛陀告訴目連,並非他退步了,而是舍利弗專修智慧,所以他的智慧無量能…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丁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